分享

科学网学习漫谈(53):做学问贵在锲而不舍精选

 3gzylon 2018-09-18

已有 5668 次阅读 2011-7-9 07:19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习,做学问,锲而不舍,成功率| 学习, 做学问, 成功率, 锲而不舍

做学问的人总是希望在学术上取得成功,得不到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成绩、成果也行。成功的秘诀何在?别无他途,惟有日积月累地努力钻研。最近,从《读书》杂志看到一份资料,颇有感悟。

 

先复述故事:

有一位资深教授向学生们出了一个题目:有一个人想完成一项任务,预测成功的概率是1%,试问:尝试了100次之后,他的成功概率是多少?有四个答案供选择:

1.      10%2. 24%3. 38%4. 63%

收了答卷之后,发现大部分人选了答案1;少数人选了答案2;个别人选了答案3;而答案4则无人问津。

于是,教授公布正确答案,令所有学生大吃一惊的是:此君做此事的成功率是63%,这个正确答案谁也没有料想到。其实,演绎过程非常简单,不曾学过概率论的朋友都能明白。一次尝试的失败率是99%,那么,2次尝试的失败率是99%的平方,100次尝试的失败率是99%100次方;经过简单的运算(当然用计算机来算快捷一些),结果出来了:这时的失败率是37%!因此,成功率是63%!诚然,前提是完成任务的大方向基本正确,你要“让水变油”,尝试次数再多也无济于事。

 

按此逻辑,尝试200次的成功率约为86%,尝试400次的成功率约为98%!这些数据足以令人相信,经过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奋斗,人们终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我在前面的博文中已多次提及科学家的勤奋和韧劲。这里不厌其烦,再举两个例子:

英国医生詹纳(E. Jenner17491823)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才发现了牛痘接种的原理和方法,终于使人类免受天花之苦。我的中学同学中还有因生天花病而落下的麻脸,你们的同学中还有吗?

德国细菌学家埃利希(P. Ehrlich18541915)为了研究传染病的化学疗法,经过几百次失败,才研制成功“六〇六”(洒尔佛散),成为治疗梅毒的特效药。他的成功来自他的信念、努力和正确的设想。他的设想是:由于某些染剂能有选择地给细菌和原生动物染色,所以就有可能找到某种能单为寄生虫所吸收的物质,而且可杀死寄生虫而不损伤宿主。他对这一设想坚信不疑,力排众议,矢志不渝地做试验,终获成功。

 

有些朋友总认为自己做学问的天分不够,难以取得成功。这是要不得的、无所作为的想法。不要去相信什么天才,正如英国作家卡莱尔(T. Carlyle17951881)所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也就是说,只要刻苦勤奋,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形成这一认识,比什么都重要。

青年朋友们,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吧!成绩、成果、乃至成就,在向你招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