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爆发后,英法两国在1916年至1918年间,从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这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山东人,逐步参与到了战争中去。图为一战时的华工。 他们在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2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图为华工在娱乐锻炼。 他们每天艰苦地工作12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为英军挖掘战壕,装卸运输货物,并为前线补充物资。中国劳工减轻了英法等国士兵的负担,后者得以从一些事务中脱身出来,去执行军事任务。图为华工学习修车。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图为英国军官和华工交谈。 中国劳工本不需要在离前线近于10英里的区域工作,但是德国炮轰了盟军。随后,劳工们的工作地点离前线渐渐仅有1英里远。图为华工在清洗坦克。 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图为工作中的华工。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受雇于法国的华工由法国军事当局负责。通过分包系统,对劳工有需求的企业开始使用这些人。图为辛苦劳作的华工。 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法国依然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于是中国工人继续在工厂、医院、建房点里工作。部分工人则被派去清理战场、掩埋尸体。与为英国政府工作的华工相比,效力于法国的华工获得了较多的自由。图为华工制作的中国风筝。 为英国干活的劳工则未能获得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英国政府把他们全部遣返回国了。那些在战争中负伤致残的华工得到了一笔补助,相当于他们12个月的报酬。图为华工和英国老板。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图为车间内的华工。 许多中国劳工为一战的胜利付出了生命,但这段故事却很少被人谈及。近年来,在英国国内为中国劳工建立纪念碑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作出的伟大贡献。图为华工为同伴举行葬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