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孩子学习“有后劲儿”,来看看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结果

 周松涛图书馆 2018-09-19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如今的家长群里,时不时就能听到看到这样的话:

“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这句话大半儿说的是男孩;

“小学学习好的孩子,到初中没后劲儿。”

“初中学习好的,到高中就不行了。”

——这两句话,大半儿是说给女孩。

然而现实是,被评价“聪明却不爱学习”的孩子,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小学学习好,到中学“没后劲儿”的孩子中,同样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而且,在一开始的学习生涯中表现并不好,却后来居上的,表现卓越并取得成就的,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可见区别并不在于性别——个体之间的差异,比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大。

那么,这其中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尔·德韦克,通过近20年对孩子们的研究发现,根本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德韦克教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担任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心理学教授,她的学术专著《自我理论:动机、人格和发展的角色》被世界教育协会命名为年度好书。2017年9月,德韦克教授获得了全球教育奖项“一丹奖”中的教育研究奖。而且,德韦克教授还曾经在著名的TED演讲中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

当你进入一个新思维模式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如何让孩子学习“有后劲儿”,来看看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结果

在德韦克教授所著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们相信,人的智力、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他们热衷于结果,努力追求成功,但只是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犯错、失败、被认为不聪明是他们的噩梦。一旦遇到挫折、失败,他们要么归结于自己不聪明,要么怨天尤人,找遍借口;

他们希望自己完美无缺。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各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他们乐于接受挑战,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机会,也是成长的阶梯,他们更热衷于拓展自己的能力。

他们更注重自己是否不断进取。

如何让孩子学习“有后劲儿”,来看看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结果

了解到这些区别,你一定能够想明白:

那些“后劲儿”足的孩子,往往都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而且,不止是学习能力,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更有韧性,能更快地从挫折中复原,更乐观,也更富有创造力。

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如何培养?

其实很简单,有效地帮助孩子慢慢具备成长性思维模式,可以用从两方面着手:

1.当孩子做得好时,用更恰当的方式表扬孩子

有这样几个原则:

表扬要具体。笼统的“你真棒”“我孩子就是聪明”这样的表扬,容易让孩子拒绝挑战,为了维持“聪明”的标签,孩子也很可能会尽量避免犯错,避免自己看起来“蠢”,学习和努力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失去。那些“聪明但不学习的孩子”,很大部分,就是被这样的表扬束缚,唯恐“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聪明。

夸努力,不夸聪明:希望孩子变聪明,反而要夸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们会从大人的话语中提取背后的信息。夸努力,孩子就会知道,成绩来自努力,而不是“聪明”这样的不可控因素。

在《终身学习》中有一个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在一次测试中,将学生分为了两组,测试者对A组学生说:答对了6道题,你很聪明;而对B组学生说:答对了6道题,你很努力。就是这样小小的不同,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被夸“聪明”的学生,超过60%的人选择了简单无挑战的任务,而被夸努力的学生,超过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孩子的努力、专注、坚持、策略等等,都是更 应该鼓励的。

夸过程,不夸结果:很多家长嘴上说着“过程比结果重要”,却比谁都看重最后的考试成绩。如何夸过程?孩子数学考了满分,鼓励孩子分享自己学数学的方法、解题思路;孩子能背很多唐诗,为什么不了解一下他有哪些背诵的小诀窍?

夸进步,不夸表现:一时的表现并不能定义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但太多的父母总喜欢恨铁不成钢地对孩子说: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

曾经主持过《最强大脑》的Dr.魏分享过自己女儿学钢琴的例子,他经常会有意识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进步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明白,我们在意的,并不是孩子一时的表现,而是如何帮孩子培养从错误中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困境时,如何引导孩子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反应出的是孩子某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好,或者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只要认真钻研、努力学习,就可以克服;

孩子不擅长某项运动,只是练习时间不足、规范不标准、动作不熟悉,而不是孩子“没有运动细胞”;

孩子当中发言、表演紧张,只是准备不充分,或者正常的有压力,而不是“上不得台面”……

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传递的是,挫折时学习的良机,积极和努力会让他下次做的更好。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更有韧性、更能迎难而上,那些“后来居上”的人,凭的就是这股韧性。

相反,当孩子遇到困境,如果父母比孩子更焦虑,过分关注孩子的能力,甚至想要去掩盖孩子的失败,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失败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也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自己“不聪明”。这样的孩子无法处理失败,也惧怕挫折,他们认为努力是无用功,更没有能力提升自己,面对更多的挑战。

三、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更大

在《终生成长》中,德韦克教授列举了各行各业、各种领域中,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带来的差异:

成长型思维的动员,比如迈克尔·乔丹,更注重训练的力量,努力提升运动技能,这样的运动员,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会把成绩不理想归咎于各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唯独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训练;

成长型思维的伴侣,会和对方一起沟通、解决问题,创造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固定型思维的伴侣,期望“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不愿为双方关系的改善而寻找路径;

成长型思维的CEO,带领企业不断创新,固定型思维的CEO,能将老牌企业慢慢拖入深渊而不自知。

在《终生成长》这本书中,作者的重点并不是要简单地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分为“成长型”和“固定型”,而是告诉我们,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思维方式都是可以改变的,成长型思维方式是可以培养的。

希望更多的人,包括孩子和大人,都能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变得更积极、更有勇气;

积极、健康、进取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生长出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复原力、面对挑战的承受力,让我们有力量为自己生活所钟爱的事业,付出再多一点的努力,去获得成功,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成功。

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所说:

改变也许艰难,但我从未见过谁说不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