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22

 金色年华554 2018-09-19

NO.22

 

刘聪最后做出的处理决定,让我忍不住想起了小时候常做的边进水边排水的数学题:

一边是下诏严厉指责石勒:擅杀大臣,有无君之心……;一边却是加封石勒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并、幽二州诸军事。

从这个官职上可以看出,刘聪显然是希望石勒北上帮助自己攻打西晋在北方的最后两个强敌——并州的刘琨和幽州的王浚。

但石勒却没有这么做。

他率军在豫州一带转了一圈,最后驻扎在了葛陂(今河南平舆)。

在葛陂,他收到了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送来的一份珍贵礼物:他的生母王氏和堂侄石虎——自从8年多前他被掠到山东卖为奴隶之后,他就与家人失散了。

与王氏和石虎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封刘琨写的劝降信。

在信里,刘琨先是说了一番好话,夸石勒用兵如神,“虽自古名将,未足为谕”;接着话锋一转,说他之所以攻城略地无数却依然没有一片容身之地,是因为未得明主,“存亡决在得主,成败要在所附,得主则为义兵,附逆则为贼众”;随后又苦口婆心地劝他“幡然改图,弃暗投明”;并且授予他“侍中、持节、车骑大将军”等名号。

刘琨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劝降石勒,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石勒自作主张杀了王弥,和刘聪之间的关系有了难以修复的裂痕。

然而,他错了。

这只是他一厢情愿而已。

他和石勒,就跟鹰和虎一样,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他费尽心机灌输给石勒的说辞,就仿佛泼向石头的水——无论多么猛烈,依然一丁点儿都渗不进去,完全是徒劳。

石勒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的劝降:事功殊途。君当逞节本朝,吾自夷,难为效——人各有志。你应当表现你的气节为你的朝廷尽忠,我是个外族人,难以效仿你。

当然,为了表示对刘琨送来家人的感谢,他也给他回赠了不少名马和珠宝。

不过,尽管对刘琨的来信不感冒,但信中的某些语句还是戳中了他的痛点:为什么自己打了这么多胜仗,依然没有自己的地盘?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干?

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把目标对准江南的西晋琅琊王司马睿。

司马睿是司马懿第五子司马伷的孙子,袭封琅琊王,因其封地琅琊(今山东临沂)与司马越的封地东海(今山东郯城)相近,故司马越封他为徐州都督,让他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为自己看管大后方,之后他又被改封为安东将军、扬州都督。

公元307年,在司马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移驻建邺(今江苏南京,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而改名建康),开始经营江东。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和司马睿是多年的好友,也是司马睿最倚重的心腹。

这几年北方乱成一团,而远离战火的江东在王导等人的精心治理下比较安定,因此中原士人纷纷南渡,江东成为了西晋王朝最后的一片净土。

现在听说石勒在葛陂大造舟舰,随时准备南下,司马睿不敢怠慢,连忙集结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兵力,北上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摆出一副与石勒决战的样子。

此时石勒的日子并不好过。

自从他来到葛陂以来,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直阴雨绵绵,石勒的部下大都是北方人,对这样潮湿阴冷的天气极不适应,很多人得了疫病,加之粮草供应不足,仗还没打,部队的减员就超过了半数,士气低落,军心浮动。

敌方大兵云集,己方却伤兵满营,这仗还怎么打?

石勒的心情就和天气一样的阴沉。

他召集部下开会,讨论应对之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