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改编是把课文由阅读走向观看、从无形走向有形、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的语文教学的辅助形式。同时,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课余生活。 下面课本剧、小说改编自人教版必修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在改编过程尽量挖掘课本精神内涵,还原人物心理,可以发挥想想,但避免戏说历史。 课本剧改编 时间:战国·周襄王52年 地点:郑国 秦营 人物:烛之武、叔詹、郑文公、秦穆公、百里奚、杞子、逢孙、秦国密探008、谋臣宫娥兵士若干 第一幕 [人喊马嘶,军鼓阵阵。秦晋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合兵围郑,郑危在旦夕] 郑文公 (背手踱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众谋臣 (颤抖)大王,您都踱三天了,小心您那骨折的腿啊!大王……(凄厉地) 郑文公 (摇摇头,继续踱)…… 探子甲 (飞奔而至)报告大王,秦穆公率主将孟明视,副将杞子逢孙已与晋军会师! [话音未落] 探子乙 (连滚带爬)大……大王,围兵已破我郊关,直逼曲淆。 郑文公 (脸色煞青腿一软) [众谋臣急忙上前搀扶] 郑文公 (唱)这次是我真的完蛋了吗?断送这些先王留下的期待…… [群臣大哭] 叔 詹 大王莫急,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昨夜我仰观星斗,发现我们王气未竭!不可因敌军压境慌了手脚,须讨一个退兵良策才是。 郑文公 说的容易,计从何来? 叔 詹 大王您听我说。秦晋围郑,只因为我们无礼于晋并不曾得罪秦国;如今只要退去秦国,围便解矣。 郑文公 (半绝望地)如何退呢,爱卿 ? 叔 詹 找一个能说的,会道的,能吹的,会侃的即可…… 郑文公 郑国的人那么多,能吹的没有几个。 叔 詹 老臣倒知一人… … 郑文公 (惊喜交集)何人? 叔 詹 此人便是烛之武。 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 郑文公 (大喜)快宣快宣! [群臣喜急而宣] 烛之武 (须发皆白,拄登山拐棍上)老汉今年七十三,又愁吃来又愁穿。空有一身好本 领,就没混上半个官。如今郑王把我宣,肯定有事找我办。若是此事办成了,我是——嘿嘿,不愁吃来不愁穿! [咳嗽蹒跚而上] 烛之武 参见大王。 郑文公 (忙搀起)您就是烛老先生? 烛之武 (深揖)正是老臣。 郑文公 如今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寡人想让先生您往秦营跑一趟,您知道秦国…… 烛之武 老臣都知道,不过,容我考虑考虑。 烛之武 [面向观众沉痛地摇头]我年轻时他不用我,如今老了又来求我……唉,也罢!我也是郑国的优秀子民啊![走回郑王身边] 郑文公 (急切地搓手)…… 烛之武 好吧。老臣就走一趟! [群臣欢呼。“珍重”声四起] 郑文公 (拉着烛之武的手,深情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老烛,保重啊 [烛之武下,复又上] 第二幕 [秦营, 觥筹交错,君臣欢饮] 秦穆公 [酒从须上流下,一甩,大笑]哈哈哈哈……不出三日,攻下郑国城池,我要地有地,要财有财,要美女有美女——呶? [群臣齐声附和。欢歌笑语,忽有哭声] 烛之武 (边哭边唱)(调按《任逍遥》)让我哭也好,让我笑也好,郑国已经快完了;让我醉也好,让我醒也好,秦国也要完蛋了吆—— 秦穆公 噫?何人在哭?大内密探008——把哭歌的人押进来! [烛之武踉踉跄跄被008押进来] 秦穆公 哭歌之人是你? 烛之武 正是老儿。 秦穆公 老头子?起来吧。你到两军阵前来溜达什么,还唱那么丧气的歌?惹得本王不高兴,可是要杀头的! 烛之武 老儿当然知道。 秦穆公 知道还唱? 烛之武 唉,郑国危在旦夕,我伤心啊! [秦穆公回头向群臣一笑] 烛之武 (大笑)哈哈哈哈!不过…… 秦穆公 不过什么? 烛之武 您助晋灭郑,也难逃亡国之命啊! 秦穆公 你说什么?寡人看你是个老头子,刚才不与你计较,你竟越发放肆! 百里奚 大王,且听他讲下去。 烛之武 大王,老儿并非胡言乱语。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秦穆公 谁是黄雀? 烛之武 晋国是也! 秦穆公 (仰天大笑)哈哈哈哈……老头子,你吃错药了吧?我助晋灭郑,明日郑都 一破,我们要土地有土地,要财宝有财宝,要美女有美女(回顾左右)晋国谢我还来不及呢,怎会有黄雀所为? 烛之武 (摇头)素闻秦穆公乃一代明君,没想到今日一见——唉,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 (疑惑地)什么? 谋 臣 (悄悄地)他说您不文明 。 秦穆公 (不高兴地)我说话从来不带脏字,怎么就不文明了? 百里奚 大王,他说您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 好老儿,竟然拐弯儿骂我! 烛之武 大王,老儿并非此意。 秦穆公 (甩袖)那又是何意? 烛之武 为了秦国的发展前途,为了我们的共同利益,大王——我是来请您退兵的。(从旅行包里拿出一地球仪,快板)您来听,我来讲—— 郑国深居晋东方, 秦国又居晋西方, 东西相距数千里, 遥遥相望不可及。 秦国助晋来灭郑, 两国至,郑既亡, 晋侯岂肯分郑疆? 郑国归入晋国地, 他们势力会更强。 到那时,你秦王, 势不及他必遭殃。 (拉住秦王的手,深情地)轻者说,你竹篮打水空一场;重者说,您会由此把国亡!![群臣窃窃私语] 秦穆公 说得好! 烛之武 (走进一步)若老儿没记错的话,晋文公当年逃亡之时,您曾有恩于他,可 如今他羽翼丰满,本来许给您的焦、瑕两座城池却闭口不提,并且大造防御工事。这种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之人,您能信他? 百里奚 大王,休听他胡言乱语!(大怒,跨出一步)老匹夫,今天不教训你你是不知道花儿为何这样红?(拔剑) 秦穆公 且慢,退下。老先生所言倒有几分道理。不过,我若撤兵,土地——没了;财宝——没了;美女——(群臣齐呼)没了!!(耸肩,摊手)我损失惨重啊! 烛之武 大王,您别急啊!(胸有成竹地)如今呐,东部可是比西部发达,尽管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您若放过郑国,哪天到郑国去旅游,我们作为东道主,实行食、宿、导游三包;您若放过郑国,哪天出兵经过敝国,我们为您提供粮草——大王啊,我们就是您东方的仆人啊!大王,还不要薪水啊,大王—— 秦穆公 (踱步)让我考虑考虑…… 百里奚 (沉痛地)大王,莫听他胡言乱语! [其他谋臣悄悄道:“我看——值!”] 秦穆公 …… …… 烛之武 (在营门外大喊)大王,你们也已饱受征战之苦,回去休息休息吧;大王,为您的子民想想吧,他们妻离子散,好可怜…… 秦穆公 (果断地)杞子逢孙听令! 杞子逢孙 末将在! 秦穆公 你二人率一师二师去保护郑国,其他人跟我撤。 百里奚 两位将军随我来。(抚二人背至营门外) 烛之武 百里先生……(掏出金砖若干) 百里奚 (大怒) 你把我百里奚当什么人了——(往台下指)有刺客! (劈手夺过金砖,对烛之武说)好说好说。 [杞子逢孙满头大汗回来] 百里奚 (抱歉地) 唉!眼花喽!(对杞子逢孙)依我之见,还是听大王的吧,切不可惹怒大王! [三人唏嘘而入] 百里奚 大王,经过我们认真、详细、周密、妥善…… 秦穆公 (不耐烦地)干脆点! 百里奚 咱回家吧! 秦穆公 (大喜)好!! 烛之武 (一揖到地)大王英明,大王功德无量啊! [秦军解围而去] 小说改编 晋国军营。 军帐内,一身主帅战服的晋文公重耳正紧盯着军案上的一张进军路线图,目光不断在上面扫来扫去,仿佛一只饥饿的豹子在贪婪急切地搜寻着它的目标。 忽然一阵匆忙的脚步声自帐外传来,接着一人快步走进军帐。 “参见君上。” “子犯?来得好。”顿时晋文公眼睛一亮,“说说,是否秦军有动静了?”晋文公目光炯炯地看着来人。 “正是。”来人便是晋国大夫狐偃,此时一脸的喜悦之色,“秦军已在氾水之南扎营。” 晋文公手指在图上点了一下,沉思片刻后便是一阵哈哈大笑,“好!这下郑国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惟有任我宰割之份了!” “君上,”狐偃却仿佛有些担心,“此次秦晋联兵灭郑,秦国会甘心将整个郑国拱手送于我么?以臣之见不如……。” “子犯,”晋文公打断了狐偃的话,“你的意思是两家分郑?” “联兵规矩,自当如此,否则……。” 晋文公却是轻蔑地一笑,“就算如此,一块飞地,他秦国守得住么?……来人,去请几位将军来……子犯来坐下,等几位将军到了咱们共同商议个战法出来。” 此时郑国境内早已乱成了一锅粥,四处人心惶惶,流言满天飞。而郑国君臣也通通慌得没了边儿,平日里颐指气使的模样没了踪影,只是天天愁眉苦脸地聚在一起想办法,可偏偏个个都吭哧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能怪谁呢?两大强国联兵压境,你身为弱国臣子,除了听天由命还能怎么办? 郑文公急得团团转,可此时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向他的臣子发发脾气了。“快!”他吼道:“都给本公想出个主意来。”臣子们却不是摇头就是叹气,总之都哭丧个脸不吱声。 “郑公,”忽然有人开口了,“依臣之见,此事尚有周旋之地……。” “好,上大夫快说。”郑文公高兴得像看到了救星一样。 说话者便是郑国上大夫佚之狐。 “关键处在秦国。”佚之狐一句话将乱局点破:“灭郑利晋不利秦。只须有人将此中利害关系向秦君说透,秦国必然退兵。那时晋国便会有所顾忌而无法单独攻我,战争自然化解。” “此话在理。”说着郑文公又皱起了眉头,“可是,谁去做这个说客?”显然他最大的担心在这里。 “郑公不必为此忧心,臣已想好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原来上大夫已是成竹在胸也。”郑文公恍然一笑,“快说说,要用何人?” “烛之武。” “哦?”郑文公意外了,“烛之武有何过人之处,值得上大夫如此看重?” “烛之武多谋善辩,有胆有识,实是我郑国难得的人才,臣以性命担保他定然会不辱使命。” “好,烛之武,……嗯,他今天没来议事?” 另一位大臣上前小心翼翼道:“烛之武这几日一直抱病在家。” 佚之狐便是一笑,也未多说。郑文公却忽然拍案道:“来人,用本公车马请烛之武先生到我的书房,上大夫,你也来。” 一个精瘦却分明干练的老人走进国君书房。 “烛之武参见郑公。” “呵,先生无须多礼。闻听先生近来身有不适,寡人即刻便诏太医为先生诊治如何?”郑文公满脸关心神色。 “多谢郑公关心,老臣原已无大碍。只是不知郑公急诏老臣前来所为何事?” “我的先生也!”郑文公急了,“秦晋两强压境,郑国将亡矣,先生当真作无事人一般么?如今惟有先生出面,方能说服秦国退兵,化解这场危机。寡人这便拜托先生了。” 烛之武沉默了片刻,却是不以为然地笑了,“郑公言重了,想我烛之武何德何能?年轻时尚且不能有所作为,而如今对这么重要的任务更是力不从心了。老臣看来,此事还是另派个年轻大臣好。” 郑文公顿时愣怔,他压根没想到会在烛之武这儿碰个软钉子,他刚想说些什么,却发现一旁的佚之狐脸色早已阴沉下来。 “烛之武大谬也!”佚之狐毫不客气,“先生与郑国一体相依,如今国难当头之际,先生却还在计较个人利益,不觉可笑么?郑国灭亡了,对先生你又有什么好处?” “上大夫言之过矣。”郑文公沉重叹息道:“未能及早发现先生大才,此皆寡人之过也,先生纵有责备也是应该的。可眼下正值国难,还请先生以大局为重。郑国的存亡,就托付给先生了!”郑文公说得热泪盈眶,而后向烛之武深深一躬。 霎时间烛之武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呆楞地地看着郑文公,随即为自己方才的想法面红耳赤。“郑公!”烛之武惶恐跪地,“郑公此言,臣无地自容矣。原是烛之武私心太重,若非公与上大夫教导,几乎铸成大错。承蒙郑公信任,臣烛之武甘凭公驱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臣今日便动身前往秦营。” “先生快起来。”郑文公急忙扶起烛之武,“只是,此事尚有一难,先生可知这几日大军围城……” “郑公无须为此忧心,出城之法实乃小伎耳耳。” “好!寡人这便为先生选一名护卫……哦,先生前往说秦还需何物,快说了。” “多劳郑公费心。臣此一行无须护卫,也不用任何物事,但凭臣这三寸不烂之舌足矣。成功与否,那便皆为天意了。……老臣还要多说一句,目下郑国真正之危难尚不在于外面大军围城,而在于整个国家人心浮动。郑公当留心于此。” “多谢先生教我。”郑文公再次躬身。 夜晚,秦军军营一片灯火通明。 此时,烛之武已经在晋军的包围下安然脱身,又趁着夜色赶到了秦军驻地。 “你是什么人?!”几个军士看见了风尘仆仆的烛之武,便是一声大喝。 “郑国特使烛之武……请见秦公。”奔波了一夜的烛之武已经疲惫不堪,说了这句话便一头栽倒在地上。 几个军士狐疑地看着昏倒的烛之武,一时间不知所措起来。 “这儿发生了什么事?……他是谁?”巡营的秦军大将孟明视恰好经过。 “禀报将军,这人说他是郑国特使烛之武,要见君上。” “郑国特使?”孟明视思索了片刻,“你们几个将他扶进去,让他好生休息。我去见君上。” 秦穆公却是刚刚会过晋国特使,对孟明视的禀报似乎完全没当回事。 “孟将军,晋国已与我达成协议,秦晋不日即将灭郑,此时再见郑国使臣又有何意义?那个使臣单身赴敌营,倒是勇气可嘉,放他回去就是了。” “君上,”孟明视沉吟道:“这恐怕不妥。纵是两国交战,也断无拒见对方来使之理。君上且听听郑国说法亦无妨。” “说得也是。”秦穆公笑了笑,“孟将军派人叫他过来便了。” “外臣烛之武参见秦公。”短暂的休息后,烛之武已是精神奕奕地站到了秦穆公面前。 “烛之武呵,”秦穆公饶有兴趣地看着他,“胆识不错也。然则寡人须得明白说话,秦晋灭郑之战已是势在必行,凭你一人之力怕是难以颠倒乾坤啊。” “何敢说颠倒乾坤?”烛之武躬身道:“在下此行,唯愿尽一番绵薄之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烛之武也。”秦穆公淡淡一笑:“爱国心切,全力一争,也是难能可贵了。” “秦公差矣。烛之武此来,实是为秦国考虑,非为郑国也。” “哦?”秦穆公不以为然地笑了,“先生有话但讲无妨。” “秦晋两强围郑,郑国已是必亡无疑。可是烛之武还是想冒昧地请教秦公,亡郑,究竟是否对秦国有好处?倘若当真有益于秦国,在下就再无二话,凭君处置便是。可是秦公心知肚明,秦郑国土不相连,郑国纵灭,还不是他人口中的一块肥肉?秦国如何能占得住一块飞地?” 秦穆公神情逐渐严肃起来,“请先生接着说。” “灭郑国,邻国得益,然于秦无益。这岂非削弱了秦国的实力?君当不为也。相反,若保存郑国,便可使郑国做秦国的东道主。若秦国使者经过,郑国可解其饥渴之苦,供其缺乏之物资。请君试想,这对秦国又何害之有?” 秦穆公听得一时愣怔,他皱紧眉头,不断在军帐中度来度去,却是不再说话。一旁的孟明视深知穆公心意,此时插话道:“秦晋素来交好,此次出兵更有协约在先,若依先生之言,秦国岂非明食言于天下?” “将军差矣。方今大争之世,国与国之间焉有真正的情义可言?譬如晋文公曾受恩于秦,许秦之土地却至今尚未兑现。晋国无信誉么?非也。将军心中自知,邦交之道,唯利恒常!” “先生说得好。”孟明视由衷赞叹了一句。 “烛之武言尽于此。唯愿秦公决之。” “烛之武,真良士也。”秦穆公忽然哈哈大笑。笑后正色道:“孟将军,即刻传令下去,明晨退兵。”说罢穆公走到烛之武面前深深一躬,“嬴任好多谢先生指教。寡人明日便派人护送先生回国,并与先生之国结盟。” 秦国突然退兵,这消息仿佛给了晋文公迎头一闷棍。他面色阴沉地坐在军案前,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 “事情察清了么?”晋文公尽量压制着自己的怒气。 “大概清楚了。”旁边的狐偃上前禀报:“秦国退兵,当是听信了郑国烛之武的说辞。而且从探得消息来看,小股秦军护送烛之武回郑,秦国必然已与郑国结盟。” “好你个郑国。”晋文公的脸仍然绷得死死的。 “君上,灭郑不成已是不争的事实。然则,秦方退兵,我军不如半路设伏击之,当能得胜。” “不行!”晋文公冷冷地扫了狐偃一眼,“现在的局势,我们不能同秦国交恶。……传令下去,撤军!”说着晋文公重重一掌拍在军案上,面容近乎狰狞,“总有一天,晋军还会回来的!” ……. 尘土飞扬,晋军浩荡远去。这场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未打响的战争,至此已落下帷幕。 学习高中语文,扫描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