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郦波解读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慕之quat95ws 2018-09-19


今天,我们解读一首南宋著名的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刘过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云: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先说这个词牌——“六州歌头”,程大昌的《演繁露》里解释说,“六州歌头”这个词牌,“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闻其歌使人怅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这就是说,“六州歌头”虽然是双调,一百四十三个字的、慢词的词牌,但是我们朗诵过程中就会发现,它好多都是三字成句。所以《演繁露》就说,使人闻其歌容易产生慷慨、悲壮、激越之情,刘过的这首《六州歌头》就为代表。

它的副题,虽然现在一般简称“题岳鄂王庙”,但它的原题应该叫做《六州歌头·吊武穆鄂王忠烈庙》,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音调悲壮的吊古词。当然不论是“题岳鄂王庙”,还是“吊武穆鄂王忠烈庙”,刘过吊古歌咏的都是岳飞。这是因为岳飞被冤杀,后来又被平反,后封为鄂王。谥号是“武穆”。所以《射雕英雄传》里,岳飞留下的兵法就叫《武穆遗书》。那么,刘过为什么会写这篇吊咏岳飞的《六州歌头》呢?这就要首先说到刘过其人。


刘过,字改之,《神雕侠侣》主人公杨过,郭靖给他取的字就是改之,所以我怀疑金庸取杨过这个名字,原型大概就取自于刘过,因为刘过刘改之和杨过杨改之一样,都是一个典型的布衣侠士。

我要讲刘过的这首《六州歌头》,一开始是因为这几天江南大雪。雪后的江南风景如画,小区里有很多积雪、腊梅。所以一下子就想到了卢梅坡的两首著名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其二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想到卢梅坡,就想到他的好朋友刘过;想到刘过,就想到他的这首《六州歌头》。

在南宋的主战派词人里头,刘过是一个绝对的异类,他和前面的张孝祥,后面的刘辰翁,包括辛弃疾、陆游这些人都不一样。不一样就在于,他是豪放词人的典型,但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布衣义士。

在豪放派词史上,刘过、刘克庄、刘辰翁,被并称为“辛派三刘”,“辛派”指的就是辛弃疾,是说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的词风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是非常类似的。但是在“辛派三刘”中,不论是刘克庄,还是刘辰翁,后来都是中过进士的。包括前面的张孝祥,还有陈亮这些人,那就更不得了,他俩都是中过状元的,但唯独刘过科举一辈子也没能考上,终身布衣。但这一介布衣,人人都不能小觑,连陆游、辛弃疾、朱熹,还有张栻这些名家,个个都非常推崇刘过,尤其是刘过和辛弃疾的关系,那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当然,一开始辛弃疾也不太知道刘过,也不了解刘过的才学。所以,刘过曾经去拜访过辛弃疾,但是被门房所阻。这个时候,朱熹和张栻都在辛弃疾的手下,就给刘过出主意,这两个人是了解刘过的。说哪天辛公要请我们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来,如果门房再“狗眼看人低”,不让你进来,你就可以大声喧哗,立刻引起辛公的注意。刘过听了之后,果然这天就来了,而且门房果然不让他进,他就大声喧哗,怒声呵斥。辛弃疾在里面就纳闷,问怎么回事?门房说,有一个布衣在外头搞事。辛弃疾非常生气,说什么人这么没礼貌?这时候,席上朱熹和张栻就说,门口的这个人不得了,此人姓刘,名过,字改之,是豪杰之士,别看他只是一介布衣去,却是豪杰之士,辛公不相信,可以请进来一看。

辛弃疾就让刘过进来,进来之后,就随便问他,能诗乎?刘过立刻自信满满,随口就说“我能,来吧”。这时候刚好,厨子进菜,进了一道什么菜?叫羊腰肾羹,也就是羊腰子汤,然后辛弃疾一指这个羊腰子汤,即兴命题写首诗。刘过笑一笑说,“寒甚,愿乞卮酒。”什么意思啊?天太冷了,大人赏一杯酒,我酒后作诗。辛弃疾让人赏他一杯酒,刘过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但是天太冷啊,这个酒呢,有些就流到外头来了。辛弃疾就让他以“流”字为韵,这就是不仅限题目,而且限韵脚。刘过一杯饮后,放声颂曰:“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这首诗那是脱口而出,又妙到豪巅。辛弃疾让他以羊为题,以“流”字为韵。刘过诗才惊人,脱口而出,根本不用像曹子建七步成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管城子”就是毛笔的简称,这点出韩愈的《毛颖传》。“拔毫”就是拔羊毛,做成“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这说的是什么呢?这是说汉之外戚专权。《后汉书·刘玄传》说,刘玄宠韩夫人,韩夫人的父亲就因而专权,滥封官爵,连伙夫——厨子也封关内侯,时人即以“烂羊头,关内侯”相讽刺。所以你看,首联紧扣住“羊”来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果然妥妥帖帖地压在平水韵的十一尤韵上,也就压这个“流”字。辛弃疾一听,击掌大喜,立刻引刘过入座,两个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当然这个席间论交说是还没完,连席间推荐刘过的朱熹和张栻,看了刘过的当席随口即题吟诗的水平之后,也大为赞叹。他此前知道刘过才情超绝,但不知道刘过的才情如此惊艳,然后回家又置了酒席,把刘过请到家中。酒席宴中,敬过酒之后说,“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这说的是什么?这说的是我老爹——已经故去的魏国公,也就是一代名相张浚。请注意张栻的父亲张浚,这个张浚是三点水的那个疏浚的浚,不是那个单人旁的张俊,“中兴四将”里头的另一个张俊,那个家伙是个奸臣,跪在岳王庙里。和秦桧,还有秦桧的老婆,他们跪在一起,是典型的“白铁无辜铸佞臣”,害死岳飞的元凶,那个张俊是单人旁的俊,而张栻的父亲,一代名相张浚,是三点水的那个疏浚的浚。


张栻的意思是说,我爹一生尽忠报国,一片忠心,但是有时候命运不济,带来很多是非。所以我爹死后,他的门生故旧——很多老部下,写的敬挽的诗篇,没有一篇能写出我爹的这种人生境界来,我这做儿子的非常遗憾啊!先生诗才,刚才一见,可见是大才,不知能不能替我爹写一首,把他的人生境界写出来。要知道张栻张南轩,那也是一代理学大师,是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和朱熹、吕祖谦当时并称“东南三贤”。他那么大学问,居然向布衣刘过提这样的要求,可见当时他对刘过的才情、才学佩服之至,到了什么地步。

刘过也不客气,这又是命题作文,当即一杯酒下肚,脱口而出:“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这就是把张浚比作诸葛武侯,比作“万古云霄一羽毛”啊!这么漂亮的诗,刘过一杯酒下肚,脱口而出,只字不改,一代理学大师张栻张南轩,听了之后,以至感动得热泪盈眶。


所以,刘过虽然一介布衣,像朱熹、张栻、辛弃疾这些人,尤其是辛弃疾,后来视他为平生知己。经常资助他不说,走到哪为官,还要经常带着他,所以后来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到了镇江——京口为官。说有一天,又是冬天大雪的时候,辛弃疾约好了幕僚到了北固山观雪。刘过来得特别晚,辛弃疾就为难他,就让他即题赋雪,以“难”字为韵。哪知道刘过脱口而出,一句名联“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辛弃疾闻之,赞叹不已!因为辛弃疾的关系,刘过和另一位主战派的名士陈亮也成为人生莫逆之交。

所以,你看这些人在一起,不论是名将名帅,还是名士,甚或只是布衣,他们情趣相投,甚至成为人生知己,这其中固然有才情的互相钦佩,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的一致,是对于收复河山,光复神州的人生理想的高度一致。所以刘过还有一个人生知己,还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岳飞的孙子岳珂。岳珂是南宋的大史学家,他的《金佗粹编》和《桯史》,那是研究岳飞的第一手资料。当然关于这个读《桯(yíng)史》还是读《桯(tīng)史》,史学界也有争议,我个人主张还是读《桯(yíng)史》比较好。其实岳柯比刘过、陈亮都要小上很多,而刘过、陈亮等人俱与岳珂相友善,固然因为岳柯的才学,但一个非常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岳珂他的祖父是岳飞岳鹏举。所以在刘过、陈亮、张孝祥这些人的眼中,岳飞就是一面精神旗帜,就是抗金历程中一座最伟大的丰碑。


所以刘过的这首《六州歌头》,诚如它副题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吊古之词,是完全在为岳飞鸣不平、树丰碑!所以,你看他开篇即问“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这不用回答,南宋有所谓“中兴四将”之说,岳飞、韩世忠,还有张俊、刘光世,当然这四个人最有名了,除了这四个人,还有其他人,叫“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谁是其中最伟大的?其中的翘楚呢,毫无疑问,世所公认那就是岳飞。

所以刘过接下来感慨地说,“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这四个三字句,说的是悲愤。“身草莽”,那是惨死狱中,葬身草莽之中,但“人虽死,气填膺”,气愤填满胸膛。“尚如生”,这是说看着眼前鄂王的塑像,仿佛栩栩如生啊!然后词人开始回忆,回忆岳飞岳鹏举生平。


“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这是什么?这是用极简洁的笔触,回忆了岳飞的生平。岳飞曾经三次从军,年少时起于河朔,这是他最初从军的地方,说岳飞是天赋异禀啊!“弓两石”说他能拉开300斤的弓,单臂就有300斤的力气。这个300斤还是宋代的斤,和今天的不一样。有学者换算,当时300斤相当于现在的204公斤,也就是408斤,这个臂力要搁在今天,岳飞要参加奥运会绝对是奥运健将,甚至绝对有实力拿金牌的。岳飞凭一身本领,凭三尺剑,然后“定襄汉”。这是讲什么?绍兴四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开虢洛”呢,这指绍兴十年,岳家军分路北伐。而“洗洞庭”则是岳飞在洞庭湖平杨幺之乱,最后还收了大将杨再兴。“北望帝京”,就是指岳飞时刻不忘要收复汴京,要光复神州,要还我河山。


接下来才是让人沉痛的时候,“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请注意这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是狡兔还没死,飞鸟还没有尽,良弓与良犬就失去了用处,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这一句里,其实已经透露出一种批判的锋芒,但作者先不忙着批判,先说人民的情感。“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这是说到处都有怀念岳飞的人,人们说起他的事迹,无不痛哭流涕,但刘过这首吊古悲愤的《六州歌头》,难道只是为了怀念吗?如果只是为了怀念岳飞,那就失去了它的力度与深度,所以这首词的力度和深度其实在它的下片。


下片首先咏叹遭惨、身死的渊源,“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这是说,说起当年之事,知道将军您恨苦到极致啊!当时秦桧等人最先为岳飞拟定的罪名是“不奉召,有谋反之心”。刘过在这里轻蔑地反问一句:“不奉诏,伪耶真?”即是将“莫须有”的栽赃讽刺得体无完肤。

接下来四句非常关键,词人甚至到此以岳飞的口吻直陈心迹,甚至是质问:“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那就是以岳飞的口吻说,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以皇上的圣明,以你高宗的圣明,可以审查,自然可以看到我的一片忠心,但是高宗看不到,最后还是冤杀了岳飞。后人都说高宗是被秦桧蒙蔽,或者说是上了金兀术的反间计的当。可是请注意,刘过在这里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高宗赵构,虽然说的不是那么明显,但一句“臣有罪,陛下圣”因为事实上是忠臣无罪,可见陛下不圣,这正是刘过这首《六州歌头》深刻的地方。他的批判矛头既有对奸臣的鞭挞,更是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皇权,直指宋家王朝终极宝座上的那些无耻儿郎,这在南宋就已有这样的眼光,刘过可谓不易!


当然这样的眼光、这样的批判,不能说得太直接,所以他最直接的批判还是那些奸臣。“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分茅分土,这是分封诸侯时候的一种仪式。这是说,自古以来没有给奸臣封侯拜爵的,是说天道好还,像秦桧这样的奸臣,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的。而“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这是说人世间的一切冤案,终将能得到昭雪,就像黑夜终将会被白昼所取代一样。那么为岳飞昭雪的是谁呢?是孝宗、是宁宗,而不辨忠奸的是谁呢?则是高宗,则是赵构。所以词人说“袞佩 冕圭百拜,九原下、荣感君恩。”就是说九泉之下,岳飞封神,就像此刻岳王庙里的岳飞的塑像,穿着袞服,戴着冠冕,佩着圭玉,他一定会荣感君恩的。这里的君是谁?是孝宗、是宁宗,绝不是高宗。所以人世之间有一杆秤,词人相信,历史终将给出最公平的评判。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景仰与尊崇也自在民心。所以全词最后,词人还是以民心、人心定调,说“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这是说年年三月,清明前后,人世间生机盎然,中国人祭祖感恩,怀念先贤。你看百姓用“卤簿”之礼,这是最隆重的仪式,份份纪念岳飞的神灵。这样的场面,在世间处处可见,这也就可以看出人民的哀思、人民的怀念、人民爱憎的情感。

所谓“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这是林则徐评于谦之语,用于岳飞更是实至名归。那么刘过的这首《六州歌头》,情感充沛固不待言,其中最可取处,竟然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权力者,直指奸臣背后的东家,直指权力阴谋的幕后黑手,这就极为难得了,这也是刘过深刻的地方,这也是刘过、陈亮、辛弃疾、陆游、张孝祥所有的这些主战派们命运多舛、人生坎坷的根本所在。刘过身为布衣,认识的就更为透彻、更为深刻,这些仁人志士、豪杰之士,哪一个不是最终“多少英雄梦难成,有泪如倾”!而这样命运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只是奸臣当道吗?只是敌人凶残吗?非也,非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