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守防 2018-09-19

势的感悟

 (2015-07-04 07:21:36)
标签: 

军事

分类: 古代文化思考

作者:暮初  
 
       势,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较为极端的,如高屋建瓴、如高山坠石、如狂风破屋、如惊涛拍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势的表现较为平静,难以察觉它的存在。其实,势的本质就是能量,而势的表征就是势能转为动能的过程。只是势的“形状”隐晦且多变,令人捉摸不定。在现实社会中,势的形态就是支持和推动事物变化的一切条件。 
       高人透过事物变化的征兆就能看出势的存在及变化;而平常人只能通过具体事物的变化结果才能领悟势的存在。这就是高人与平常人的区别所在。这也是为什么高人们总是能得先机的原因所在。荀子在《劝学篇》中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借)于物也 ”,这句话从现代语境来分析,就是高人相对于平常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能懂势和借势。 
       从古到今,人类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从自然界相关现象“取象类比”,并受到相关启发再进行验证的过程。对势的探究也是如此。势均力敌,表现为暂时平衡;一旦一方压过另一方,就表明一方之势大于另一方而暂时失去平衡。大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小到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个人在社会上的兴起,无不应势而起;同样,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个人的衰败,其背后都有不得势的共性原因。              

       势有先天之势,即不借当下的人力而自然形成。势也有后天之势,即凭借当下的人力所造之势。高人们既懂得顺自然之势而为,也懂得通过造势、借势、去势而取得主动权,进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古代谋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谋势。

       势不足,实质是可以运用的能量不足。能量不足,就不能保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势是不败的基本条件。因此,当势不足之时,只能耐心积聚能量,正所谓“潜龙勿用”。但当势充盈之时,而不能善加利用,那么由于势随时转并且稍纵即逝的原因,会失去利用势的机会。失势表明又将再度陷入低位势。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会由衷地感叹“时也,运也,命也”的缘由。          

       也就是说,大国之兴衰以及个人之起伏,其背后不过是势的得失。势的变化复杂,其轨迹不会随时间而简单重复。虽然千年历史总不脱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随机组合,但各个历史阶段的结果却天差地别。因此,寻找历史的轨迹,并不是为了简单模仿,而是找出其背后真正影响势之变化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           

       具体到一个个人,也与势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生存和生活就离不开势,常见的拉帮结派、投机牟利、积蓄私产、巧取豪夺、搜刮民财、积累学问、积聚人气等现象,看似相互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背后的动机完全一样,就是为了蓄势。但百姓对于势的理解只限于权势、钱势、人势,而对于天运地转之势不甚了解了。因此,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大意是,天下人整天奔波劳累都是利益而忙碌,连富裕的王侯将相都对财富的追求犹嫌不足,何况是贫苦的百姓呢。就是说,所谓的人类历史,说穿了无非就是历朝历代种种名利之争沿着时间轴的堆积和延伸而已,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新意。百姓谋财,贵族谋势,帝王谋国,各得其所,各安其命。而所有现象的本质就是各自在自己现有的社会基础上不断蓄势而已。一旦势足,百姓也将谋势,贵族也会谋国,帝王也会谋扩张,社会秩序的失衡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历朝历代的法律和军队设置的本质动机在于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已。  
       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认识,各个学派有不同的意见,赞成以德治国、恢复周礼的成为儒家;赞成峻法严刑、以法治国的成为法家;赞成随其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成为道家;赞成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成为佛家。因此,各种学派不过是不同的人对社会局势变化的不同认识而分形站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只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否定势的存在。
       时间到了现代,势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给一群原本没有希望得势的人们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空间。迅速积累的人气形成巨大的势场,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走向,甚至绑架国家的经济战略动向。这在本质上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谋势是一样的,无非是想通过互联网在一个国家甚至是国际间掌握某些领域的主导权,与国家平起平坐地探讨重大问题,分封一块属于自己既得利益的领地和独立王国。时势造英雄,诚如斯言。但是,历史上还另有二句成语,这就是“玩火自焚”、“过犹不及”。历史并非真的由个别英雄写就,而是由掌握大势者写就。在古代,掌握大势者往往就是帝王家或者是实质上的帝王家,这就是命。       
       追溯历史,古代对于势的认知和运用最擅长者当属兵家。《兵经百篇》说“据兵之先,唯机与势。能识测而后争乃善”(上卷·智部·目略撮言),大意是“用兵要做到先发制人,关键在于把握有利的战机和双方优势对比。正确判明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然后再开展合理用兵才能争取战事的胜利”。同一兵书还说“势之维系处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切处为机,时之凑合处为机。有目前即是机,转盼处即非机者;有乘之即为机,失之即无机者。谋之宜深,藏之宜密。定于识,利于决”。大意是“战事各阶段双方优势变化的承接处蕴藏着“战机”;事态发展的转变处蕴藏着“战机”;可依仗的周边环境各个要素的衔接处蕴藏着“战机”;时间转换处蕴藏着“战机”。此外,即使当下有“战机”,但犹豫不决就可能失去“战机”;顺势而为可能有“战机”,失之交臂就失去“战机”;计谋要缜密筹划,更要善于保密。计谋的质量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最终成功取决于决断的勇气”。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时空的转换,“战机”已然换成“商机”,势的存在也跟着换了一个新的场景。       
       也就是说,要运用势首先要能识别势之所在,以及相关连的转机。而一切的转机就在势与势的连接处。无论商机、战机等等一切机缘均概莫能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