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凯锋:楚汉之战和官渡之战,给我们今天以怎样的战略启示?

 帆扬九洲 2018-09-19

历史上有多次大的决战,今天我就想讲两次大的决战,总结其中的战略思维,给我们以战略启示。这两次大的决战是楚汉决战和官渡之战,这是两场以弱胜强、多少胜多的决战,战前刘邦、曹操作为最高统帅,对胜利都不够自信,犹豫不定。最后,刘邦与韩信、曹操与郭嘉通过全面的战略分析与判断,最终下了战略决心,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刘邦伐楚之前的战争谋划

刘邦在伐楚之前,问计于韩信。韩信反问:“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刘邦曰:“然”韩信再问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刘邦黯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于是献策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土,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关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为刘邦定下了主动伐楚的战略决心。韩信从六个方面讲了楚国必败的原因:一、身为统帅,却有妇人之仁,这是为帅者大忌。二、有功不赏,难揽英雄之心,项羽孤掌难鸣。三、不居关中,定都彭城四战之地,缺乏稳定的大后方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会成为游军,战略难以持久。四、废除义帝之约,背信弃义,已失去诸侯国的拥护与支持,只能孤军作战,与各诸侯国为敌。五、残暴无比,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杀秦王投降的子婴,烧阿房宫,都激起了秦民的反感和仇恨。五、汉军先入关,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深得秦民之心。六、三秦之王,身为秦将,所率二十万秦军都被项羽坑杀,而独自逃脱称王,受秦民痛恨,我们会得道多助,三秦失道寡助,收三秦有把握。



于是,刘邦用韩信的计谋。部署诸将:(一)丞相萧何留守汉中,镇抚百姓,并收巴蜀租税,以给军食。(二)将军曹参,率郎中樊哙等为前锋,领兵数万。(三)大将军韩信,率将军周勃、夏侯婴、灌英等,统兵十万。与汉王刘邦一起作为本队。拉开楚汉决战的序幕。最后的事实证明了韩信战略分析和谋划的正确性,三年多时间,刘邦就打败了项羽,迫使项羽在乌江自杀。

二、官渡之战前的曹操阵营战争谋划

另一场大战的决策,也是惊心动魄,那就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前,曹操召集谋士商议:“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郭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辑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情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侵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于是,曹操定下与袁绍决战的决心,进行了相关的兵力部署。一是西抚关中马腾韩遂,使其中立。二是东抚孙策。以天子诏书拜孙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三是打击袁术平定吕布。为官渡之战做好战前准备。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郭嘉分析的袁绍十败,都显示出来。特别是许攸在袁绍内部争权夺利中被辱,投靠曹操,并透露乌巢是袁绍军队的粮仓,只要烧毁,袁绍军队必然大乱。曹操依计而行,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三、给我们今天的战略启示

我们从楚汉决战和官渡决战之中,可以看出一场决战的战前谋划过程。这个谋划过程是战略下战略决心的过程,也是战前战略部署的过程。从下决心,到战前伐谋伐交伐兵的安排,以及攻城物资装备的准备,是一个繁琐复杂而且灵活处置战场变化的过程。

特别是面对强敌时,要深刻认识强敌的弱点,任何的强大都只是表面的幻像,只有认识敌我的强点与弱点,才能够有制胜的把握,才能够真正做到自信,才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刘邦伐楚、曹操伐袁绍给我们的战略启示。

从个人学习的角度,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韩信和郭嘉都能够一针见血地看清敌我双方的强弱点?其实,这就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可以洞察事物本质的战略思维。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韩信和郭嘉的战略思维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是以民心为出发点去分析敌我双方真正的强弱,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韩信认为项羽残暴失民心,而刘邦仁慈得民心。这个从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杀秦王子婴和义帝,焚烧阿房宫,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郭嘉认为袁绍失民心,在于名不正言不顺,而且礼节繁琐好虚名,而曹操挟天子诏书清剿袁绍,类似于平叛。

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敌我强弱问题,认为强弱可以转化。强弱如阴阳,是变化的。随着战争的开始,敌我双方各种内在的矛盾会陆续爆发,这些矛盾就成为敌我双方力量转化的动力。事实也证明,在伐楚过程中,随着各种矛盾的爆发,使刘邦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项羽的军事力量日益减弱。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的战略相持阶段,袁绍内部矛盾爆发,许攸投靠曹操,使袁绍内部机密暴露,最终失败。

三是要把握好战争的阶段性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刘邦伐楚,不是一开始就找项羽决战,而是从夺取三秦开始,逐步蚕食项羽的地盘,使项羽疲于奔命,最终决战制胜。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先做充分的战争准备,避免多线作战。在战争的开始,坚持防守战略,疲敌等待战机出现,最终偷袭乌巢,趁乱击败袁绍。总体上来说,一场战争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击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也不是被动防御,而是通过不断的战术进攻,使敌军疲于奔命,找我决战,而我不断疲敌军主力,等待战机出现,最后全力一击,获得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