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棠梨花开,故园情怀――读金亮的散文集《故乡的棠梨花》

 心静自芬芳 2018-09-20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刘春红
 
 
  窗外,飞雪清冷了喧闹。利用午后的悠闲,我终于可以静心阅读金亮先生的散文集《故乡的棠梨花》,难得一次径直走进作者的老家,欣赏到美丽的民俗风情,感同作家的故园情怀,并近距离领略了先生的生活经历。
  记得雨果曾说:“有时,人的生命完全系在一段绳子、一根竹竿、一根树枝上……”我有理由相信金亮先生的生命之源,精神之根系在记忆深处,老家的后港两岸,以及随着作家一直未曾停歇的脚步,对本土的历史文化和文物的研究考古发掘的工作,甚至是念念不忘的亲朋好友。作家离开老家十七年,他说“家乡的灿烂文化,家乡的畦畦沃土、稻香银棉、鱼翔红莲,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成为我写作的源泉”,因此他在工作之余的伏案笔耕中隐约着淡淡的回忆和无尽的牵挂。这质朴酸涩的乡愁就是作者老家后港小镇的“人”字老街、童年的幸福记忆、名人轶事、湖泊草木和一夜之间悄然盛开的棠梨花……
  耿直朴实的个性,应该是先生作品写实风格的内因,这是始终令人侧目的珍贵本色。当你渐渐深入先生的作品,不知不觉中也会开启记忆的闸门,尘封已久的往事便在似曾相识的共鸣中被唤醒。那些经历就像家乡清澈见底的河流,缓缓流进读者的心里,情不自禁的让人潸然泪下。
  令人敬佩的是先生在不惑之年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文,并把十年来创作的文学短篇分为风物篇,人物篇,感悟篇和纪实篇四大类。纵观其作品不仅可以耳闻先生后港老家的历史沧桑、世事变迁;还可目睹小镇曾经演绎的爱恨酸楚;并且能从“我又杞人忧天了,马良山的人因山而富裕,山因人而得名,如此下去,我心中的青山安在?”的字里行间,感知先生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对落得满目疮痍的名山扼腕叹息之无奈,发出“让后人更清醒些吧!”的悲悯。当然,读者也可以从《母亲的手巾》《四月,来自亲人的馈赠》《村医老陈》《邻居101房主》《徒弟》《怀念父亲》《岳父的心愿》《爱不卑微》等作品中读出埋在先生心底,难以言表的挚爱亲情,无法割舍的世俗情缘。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对其普通的民众,先生亦能站在不同视角,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礼赞,表达对他们的尊敬。更难能可贵的是肩负社会使命的作家对历史的考证记录,对文史的收集整理,协助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探索与发现》的拍摄,为文物保护,文化活动作了积极的贡献。
  在作家眼里无物不是文章,无景不是画卷,先生的散文虽然质朴纯正,但不缺乏生动形象的白描。“三月之初,当故乡的油菜还在羞羞涩涩、跃跃欲试伸出三两枝花蕾时”他回到原野,亲吻故乡但见“青草依依,清水涟涟”,“水沟、麦地、田埂上,嫩黄的蒲公英、蓝色的草籽、紫色的云英、粉红色的野月季,争相吐艳,刚刚伸出头的茅草尖绽放出旺盛的生机”.他喜欢杨柳,“柳条上的苞蕾密密匝匝,像初生的婴儿半眯半睁着睡眼”,秋天时,“微黄的谷穗飘出丝丝清香,堰塘里绿荷舒开舒卷,粉红色的莲花竞相吐艳……”
  一部《故乡的棠梨花》,应该是先生人到中年的朝花夕拾,忆海撷英的故园寻梦,他一面虔诚地守望着精神的故园,一面默默耕耘着自己的那块心灵净土。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写了故园之景,童年趣事,求学经历,亲朋好友之情,还写了凭吊古迹而引发物是人非的诸多感慨。阅读了这部作品,对金亮先生也熟悉了起来,他就像邻家大哥般淳朴亲切。聆听他娓娓道来的生活经历,我清晰地看到一个小小少年“光着脚丫在乡村的泥土大道上漫步”,他调皮地“把裤管卷得高高的”,“口渴了,买支冰捧,用嘴吸着;嘴馋了,再买个油炸甜软饼吃”,我还看到他在父亲的监督下学珠算,练毛笔字,写日记,偶尔也哭鼻子;在放学路上遭受小同学的“攻击”受了气回家向母亲诉说,而母亲安慰他不要哭,不要怕,还送了一块白色花纹的手巾给他。那年,他手捧着高中录取通知书看见需要缴十元学杂费而忐忑不安,唯恐难为母亲,不敢大声说话要钱,而母亲却和颜悦色支持他读书……那个双脚沾满家乡泥土和野草气息的少年,他的成长饱经辛酸苦难,却又幸福快乐,他“咀嚼出的是浓浓的乡情,品味出的是悠悠的思念,感受到的是绵绵的母爱”,他一直怀揣着梦想努力向前,向前……
  阅读先生的作品,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你反思自己,幡然醒悟”,大可不必把每件事看得这样真,“天还是那片天,云还是那片云”。窗外依旧飘着雪花,而在我的内心里棠梨花已悄然盛开了,在故乡,他正以一颗洁白无暇的心,带给我们春天般的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