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力证自己得位之正,为何严重自损不足,曾让康熙帝极不满意?

 快乐老年435 2018-09-20

向敬之

1

雍正之年号,顾名思义,即雍亲王得位之正。

他为乃父康熙润饰“若无遗诏,无非此言”的《面谕》,亦云“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

正者,正统也。

雍正即位之初,即便年号改得颇有深意,但还得长期面对朝野非议,直指他泯灭亲情、虐待兄弟。尤其在他疯狂打击允禩允禟集团后,依然闹出了湖南秀才曾静派学生张熙前往宁远大将军、川陕总督行辕,游说接替年羹尧、手握川陕甘三省重兵的岳钟琪反清。

曾静在信中,痛斥雍正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

岳钟琪诚惶诚恐,虽然接的是密信,但不敢轻举妄动,赶紧向雍正报告。很快,有司擒获始作俑者曾静。雍正为了自证清白,与他合撰了一本《大义觉迷录》。

雍正像

雍正说:“朕幼蒙皇考慈爱教育,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此朕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朕在藩邸时,仰托皇考福庇,安富尊荣,徇理守分,不交结一人,不与闻一事,于问安视膳之外,一无沽名妄冀之心。此亦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大义觉迷录》卷一)

“所共知者”,这是雍正的政治自信,也是他即位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本维护。这部四卷本自证书,成书于雍正七年。雍正的主要政敌允禩、允禟早在三年前死于非命,允䄉、允禵以及允褆、允祉都被拘禁在高墙之内。经历了长期整肃运动的大小臣工,学会了噤若寒蝉。

2

曾以天下第一闲人自许的雍正即位后,多次宣示康熙最后选择了他,以代行祭祀发端,继而“托付之重,君临天下”(《大义觉迷录》卷一),使他唯有朝乾夕惕、以勤先天下,才能报答上天眷佑、康熙之恩。

他甚至在组织人马纂修康熙起居录、圣祖实录,也不忘大做文章,先抑后扬,历数自己曾经不肖,经过康熙的亲自教养,发生巨变。

他先自曝不足。

他把时间点安排在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初三日。

康熙御门听政,文华殿大学士伊桑阿等针对康熙前日封爵诸子,进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为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为贝勒之事,认为不平等,提请皇上照例将皇子尽数封王。

这是清前历朝的惯例,皇子天生便是王,像康熙崇拜之至的明太祖朱元璋生子二十六人,除了一个夭折、一个太子,其余二十四个王。

胤禛仅小胤祉一岁多,所得待遇却区别很大。贝勒的年俸岁禄,还不如郡王世子。

对于伊桑阿的质疑与进谏,康熙说,本朝太祖、太宗时,封子并非一概晋封,还得看其贤而封。太宗崇德元年首次封王,只有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封王,其余分封贝勒、贝子、公爵不等。

康熙像

康熙强调:“今朕亦视其贤否加封耳,岂因己子有私乎?”(《康熙起居注册》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贤明程度,是分封皇子的基本原则。

伊桑阿等说:创业之初,正是振作有为之时,那样封爵能期待激励和表彰作用。而今皇子们都在皇上教养下长大成才,各有贤明,所以请皇上一并加封。

伊桑阿长期兼管吏部尚书事,有着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而康熙此次也是第一次封爵诸皇子,是朝廷大事,郑重其事,也该皆大欢喜。毕竟此次封爵的,都是成年皇子,都深得康熙赏识。

他是一个厚重老成之人,希望康熙不留下遗憾。

但是,康熙主意已决:“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已决,尔等勿得再请,异日视伊等奋勉再为加封,未始不可。”

四阿哥胤禛,并没有给康熙一个满意的印象。

从此次晋爵到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再次封赏,雍正做了十一年贝勒。而且二次封爵时,还是因为他支持了康熙复立废太子胤礽,以此为功,才被破格晋封为和硕雍亲王。

这为后来雍正自定年号、标榜得天下之正,做好了准备。

3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戊子,康熙决意复储之际,召集诸皇子及众臣谈话。

康熙再次品评诸成年皇子。

康熙对皇四子胤禛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大为改变了“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的老印象。

好一个“微觉”,为君者讳,却是胤禛二十一岁时与王爵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好在康熙后悔废储,多次做亲贵重臣的工作,甚至搬出了已故太皇太后与赫舍里氏皇后托梦鸣冤,为“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的胤礽复储争取支持。

诸臣不理会。作为反太子派主要成员的胤禛,改变立场,力挺康熙,以“诚孝”体贴“朕意”。雍正二年八月,他为此做出了解释:“有人疑朕与二阿哥不睦,夫二阿哥乃皇太子,国之储君也。二阿哥得罪之先,朕但尽弟臣之道,凡是敬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

雍正力证自己得位之正,为何严重自损不足,曾让康熙帝极不满意?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与皇四子胤禛

胜利者粉饰“受皇考隆恩笃爱”,即便胤礽千错万错,仍“犹然照常致敬,尽己之道”。而其前次“轻率”,如今“诚孝”,都是康熙对胤禛的评价,但见态度已然发生逆转。

康熙兴奋地说:“惟四阿哥,朕亲抚育。”

胤禛欢欣之余,少不了归功于康熙:“臣侍皇父左右,时蒙训诲。顷者复降褒纶,实切感愧。至于喜怒不定一语,昔年曾蒙皇父训饬。”(《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戊子)

“训饬”出了成果,胤禛却自许己功,标榜自我修炼:“此十余年以来,皇父未曾降旨饬臣有喜怒不定之处,是臣省改微诚,已荷皇父洞鉴。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关系臣之生平。仰恳圣慈,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

雍正索性再借康熙之旨:“十余年来,实未见四阿哥有喜怒不定之处。顷朕降旨时偶然谕及,无非益加勉励之意,此语不必记载。”一经点醒,便蔚成大器。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胤禛的轻浮有所改变,不再是“喜怒不定”,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萧奭在《永宪录》卷一中说,康熙临终前,“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既是念想,也是为了平抚他的轻浮和急躁。

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改观,康熙第二次废储后,并没有明确选择他做继承者,而是后来对其胞弟老十四胤祯赋予统兵西征的暗定储君抚军大权。

结合当时康熙一心复储,容不得其他皇子脱颖而出(深孚人望的胤禩,就是因为人气飙升,而遭康熙锁拿下狱),怎又容得下还不出众的皇四子自夸成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