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厌食:简易推拿手法11种 屡用屡效方45首 | 收藏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常见小儿病中医特效疗法

第1期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 食欲不振, 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 是因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成年亦有之。 该病多属中医 “纳呆” “恶食” 范畴, 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病因

多因饮食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过饱则积食停滞, 过饥则营养不充; 或脾胃虚弱, 脾气不振; 或先天不足, 肾阳亏虚, 脾失温煦, 脾虚失运, 湿困脾阳, 湿郁气滞, 升降失调所致。

症状

食欲减退或消失, 不思饮食, 或食之无味而见食不贪, 甚则拒食; 或饮食停滞, 脘腹胀满, 或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 或伴呕吐, 泄泻。 长期厌食, 可影响小儿营养状况。

捏脊疗法

01

运内八卦 100-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手法:以图中黑点为起点,做顺时针作画圆,运的感觉为接触皮肤,又不产生压力,又像是悬空,想象八卦那种柔和感。 

作用:形滞销食,常用于食欲不振等病症。

02

揉板门 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板门位置在拇指下。 

手法: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 

作用:清胃热、止吐泻、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调三焦之气,主治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积食、消化不良,帮助小儿解决胃动力不足的问题。

03

清补脾 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脾经位于大拇指桡侧,赤白肉交际处。 

手法:清补脾即来回推之。(最好将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 

作用:健脾胃、补血气,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04

清胃经 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胃经穴在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节,注意,可不是整个大拇指。

手法:从腕横纹向大拇指指根推就是清胃经了。

作用:清中焦之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等。

05

清大肠 100-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位于食指桡侧面,食指间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手法: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桡侧缘,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从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症。

06

推小横纹(四横纹) 1-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四横纹位于四指掌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作用:消胀(腹胀)、退热(口舌生疮、脾胃之热)、散结。

07

掐大四横纹(四缝穴) 1-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四横纹位于四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用拇指逐个掐揉,掐一揉三。 

作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对食欲不振、疳积、腹泻、腹胀、腹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08

摩中脘 1-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中脘位于肚脐直上4寸。 

手法:用一手大鱼际着力按摩该穴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09

摩腹 1-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手法:一般采用顺时针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结肠、橫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坚持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成人也是。稍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渗透力进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10

按揉足三里 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 手法:用拇指按揉该穴(一边一分钟)。

 作用: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对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不化有调理作用。

11

捏脊 3-5遍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手法:由下往上提捏孩子脊旁1.5寸处3-5遍,每捏3次向上提一次。 

作用:捏脊可以促进孩子脾胃消化,避免肠胃积食。


来源:亲亲宝贝

治疗方药

01

儿宝进食散

【组成】 山楂2 0克, 神曲2 0克, 麦芽2 0克, 莱菔子2 0克,鸡内金2 0克, 水红子3 0克, 砂仁1 5克, 槟榔1 5克, 香附2 0克, 陈皮2 0克, 莪术1 5克, 川厚朴2 0克, 大黄1 0克, 生甘草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3~5个月患儿每次服0 .2~0 .3克; 6~1 1个月每次服0 .4~0 .6克; 1~3岁每次服0 .7~1克; 4~7岁每次服1~1 .5克; 8~1 4岁每次服1 .8~3克, 一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

【功能】 消食导滞, 和中健脾。

【主治】 小儿厌食症 (实证)。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宋从有方。 屡用特效。

02

黄金白玉散

【组成】 炙黄芪6克, 炒鸡内金6克, 焦白术6克, 炒怀山药1 0克, 五谷虫6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 0克, 每口服3次, 用糖开水冲服。

【功能】 益气健脾、 消食化积。

【主治】 小儿厌食症 (脾气虚); 疳积 (疳积初期)。

【加减】 若见低热久泻, 气津两伤者, 可兼服生脉散。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张燮均方。 屡用效佳。

03

交 服 散

【组成】 ①牵牛子、 大黄各等份; ②莲子1 5克, 白术2 4克,鸡内金2 4克, 川厚朴1 8克, 槟榔3 0克, 陈皮3 0克, 枳实2 4克, 生山楂3 0克, 熟山楂3 0克, 砂仁1 5克, 黑丑1 5克, 白丑1 5克。

【制法】 散 剂。 上 列 两 方, 分 别 共 研 极 细 末, 和 匀, 贮 瓶备用。

【用法】 口服。 两方交替服用。 ①号方每日早、 晚各服1克;②号方每次服1~2克, 每日服3次。 均用温开水冲服。

【功能】 导滞清热。

【主治】 小儿厌食、 食积化热。 症见嗳气呃逆、 不食吞酸、口渴不多饮、 烦躁易怒、 手足心热、 夜眠不安、 舌质红、 苔黄腻、 指纹紫红、 脉数。

【附记】 引自张奇文 《 幼科条辨》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方。 屡用皆效。 方①原名牛黄散 (为中成药)。 方②原名香橘片, 共研细末, 打成片剂, 每片重 0 .5 克。 日服 3 次, 每次服2~4片。 年长儿酌增。

04

补天健儿素

【组成】 党 参 5 0 0 克, 生 牡 蛎 5 0 0 克, 枸 杞 7 5 0 克, 山 药1 0 0 0克, 苍术5 0 0克, 杜仲5 0 0克, 蛤蚧5 0 0克, 枳壳5 0 0克,鸡内金5 0 0克, 黑白丑各2 5 0克, 白糖5 0 0克。

【制法】 片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制成糖衣片, 每片重0 .2 5克。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片, 每日服2次, 温开水送服。

【功能】 焙补后天、 健脾益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元气耗伤, 运化无权型)。

【附记】 引自张奇文 《 幼科条辨》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方。 屡用特效。

05

淮 曲 散

【组成】 淮山药2 0 0克, 酒糟曲1 5 0克, 茯苓1 0 0克, 丁香2 0克。

【制法】 散剂。 将上药晒干, 共研极细末, 过筛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 5克, 每日服3次, 于饭后用温开水或加少量红糖调服。

【功能】 温中健脾、 益胃启食。

【主治】 小儿不思乳食、 面色萎黄、 脘腹胀满, 或兼呕吐、唇舌色淡、 苔白厚腻。

【附记】 引自胡熙明 《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中杨德明方。 治疗小儿厌食症1 1 5例, 有效率达9 5%以上。 本方既可健脾和胃,又可消食启食, 实为治疗小儿厌食症中脾虚兼有积滞之要方。 用之颇验。

06

消 食 饴

【组成】 贯 众 2 5 0 克, 藿 香 2 5 0 克, 前 胡 1 2 0 克, 荷 叶 1 0张, 淮山药3 0 0克 (取出1 0 0克研细过筛备用), 太子参3 0 0克,白萝卜1 0 0 0克 (扬绒绞汁备用)。

【制法】 饴块。 将上药文火煎熬, 取头二汁及白糖2 5 0克,继续浓缩至滴水成珠, 掺入山药粉、 白萝卜汁, 和匀, 停火待冷, 拌以适量 香 料, 制 成 饴 糖 块 状, 每 块 重 5 克 (含 生 药 1 0
克), 收贮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块, 每日服2~3次, 年长儿可食2块。 7天为1疗程。

【功能】 芳香化湿、 和胃消食。

【主治】 由食滞而致脾运不健的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胡熙明 《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中蒋文基方。 治疗6 3例, 显效3 9例, 有效1 7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 9%。

07

消 食 散

【组成】 淮山药2 5 0克, 薏苡仁2 5 0克, 鸡内金1 5 0克, 芡实1 5 0克, 扁豆1 5 0克, 中稻米6 0 0克。

【制法】 散剂。 将上药分次下锅, 用文火炒至淡黄色, 混合后共研为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药末1汤匙 (约6~9克)。 每日早、晚各服1次, 用滚开水冲服。 也可加少许红糖矫味。 1 0天为1疗程。

【功能】 健脾利湿、 消食和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治疗1 5 0例, 治愈1 4 7例,显效3例, 总有效率达1 0 0%, 其中治愈率为9 8%。

08

金 芽 散

【组成】 淮山药1 2克, 扁豆1 2克, 炒谷芽1 2克, 炒麦芽1 2克, 鸡内金6克, 枳壳6克, 茯苓1 2克, 炙甘草6克, 焦白术6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6~9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7天为1疗程。

【功能】 健脾、 消食、 和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集验中成药》。 屡用效佳, 治愈率可达9 0%以上。

09

增 食 丹

【组成】 焦神曲9克, 焦山楂1 5 .6克, 云茯苓9克, 清半夏6克, 陈皮9克, 连翘6克, 莱菔子6克, 焦麦芽6克, 焦谷芽6克, 炒枳壳6克, 厚朴6克, 砂仁3克, 焦内金9克, 焦槟榔9克。

【制法】 片剂。 上药依法加工, 制成片剂。 每片重 0 .3 克,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一日总量, 一岁 4 片, 三岁 9 片, 六岁 1 2片。 分 2~3 次 服。 温 开 水 送 服。 大 便 秘 结, 可 酌 加 用量1 / 3~1 / 2。

【功能】 健胃消食、 导滞消胀。

【主治】 纳呆、 食后胀饱、 停乳、 停食、 嗳气、 矢气、 消化不良有腹泻及大便黏稠腥臭者。

【附记】 引自徐振纲 《 何世英儿科医学》 中何世英方。 屡用效佳。 又婴幼儿伤于饮食, 食积不化, 郁滞生热者适用, 凡脾虚胃弱者忌用。

10

皂 荚 散

【组成】 皂荚1 0 0克。

【制法】 散剂。 取干燥皮厚, 质硬光滑, 深褐色而无虫蛀之皂荚, 刷尽泥灰, 切断, 放入铁锅内, 先武火, 后文火煅存性,剥开皂口, 以内无生心为度, 研为细末,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克, 每日服2次, 以红糖适量拌匀吞服。

【功能】 祛痰、 消食、 化积。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临床屡用, 疗效满意, 治愈率可达9 8%以上。

11

儿宝冲剂

【组成】 苍术2 0克, 焦山楂2 0克, 陈皮8克, 鸡内金6克。

【制法】 冲剂。 上药共研细末, 制成颗粒, 装入小袋内, 每袋3 0克, 收贮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日服1袋, 分3次, 用温开水冲服。

【功能】 健脾消食。

【主治】 小儿厌食 (脾失健运型)。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屡用效佳。

12

山楂消化散

【组成】 山楂2 7 0克, 牵牛子1 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过1 0 0目筛,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1~2岁每次服1克; 2~4岁每次服2克; 4岁以上者每次服3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或布包煎服。

【功能】 消食化积导滞。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屡用效佳。

13

敷 脐 膏

【组成】 炒麦芽1 0克, 焦山楂1 0克, 炒神曲1 0克, 炒鸡内金5克, 炒莱菔子6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上药为1次量。 取上药粉, 加面粉和水适量调成糊状, 于睡前敷患儿肚脐上。 外用纱布固定。 次晨取下, 每日1次, 5次为1疗程。

【功能】 消食开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屡用效佳。 一般用药1个疗程即愈。

14

健脾糖浆

【组成】 太子参9 0 0克, 薏苡仁9 0 0克, 苍术9 0 0克, 青皮9 0 0克, 陈皮9 0 0克, 茯苓9 0 0克, 山药9 0 0克, 山楂9 0 0克,六曲9 0 0 克, 鸡内金 9 0 0 克, 肉豆蔻 3 0 0 克, 尼 泊 金 乙 酯 7 .5克, 苯甲酸钠4 0克, 白砂糖2 5 0 0克。

【制法】 糖 浆。 先 将 薏 苡 仁、 太 子 参、 鸡 内 金、 肉 豆 蔻 用4 5%乙醇浸湿, 渗滤。 再将余药用水煎煮二次, 过滤浓缩。 然后把渗滤液和水煎液合并, 静置, 除去沉淀, 再浓缩, 去除乙醇,加入白糖及防腐剂, 制成1 0 0 0毫升糖浆。 分装备用。

【用法】 口服。 3岁以下每次服5毫升, 3~6岁每次服1 0毫升。 均为每日服3次。 7天为1疗程。

【功能】 健脾利湿、 消食化积。

【主治】 小儿厌食。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宋世敏方。 治疗1 5 3例, 服药1~1 2 个 疗 程 后, 结 果 治 愈 1 4 3 例, 有 效 1 0 例。 治 愈 率为9 3%。

15

开胃冲剂

【组成】 ①生谷芽1 5克, 生稻芽1 5克, 荷叶6克, 香橼皮6克, 佛手6克, 白芍药1 5克, 甘草3克, 使君子1 5克, 冬瓜子1 2克。

 ②生谷芽1 5克, 生稻芽1 5克, 荷叶6克, 沙参1 2克,麦门冬 1 2 克, 玉 竹 1 0 克, 石 斛 1 0 克, 生 地 黄 1 0 克, 丹 皮1 0克。

【制法】 冲剂。 上列二方, 分别水煎三次去渣, 浓缩晾干,加一倍糖粉, 和匀, 制成颗粒。 分装备用。

【用法】 口服。 随症选方, 每次服1 0克, 每日早、 晚各服1次, 用开水冲服。 7天为1疗程。

【功能】 ①醒脾开胃。 ②养阴开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脾胃虚弱型用方①, 脾胃阴伤型用方②)。

【附记】 引自 《 集 验 中 成 药》 陈 中 瑞 方。 多 年 应 用, 效 果甚佳。

16

八味厌食散

【组成】 黄芪3 0克, 白术3 0克, 茯苓3 0克, 黄精3 0克,陈皮2 0克, 青黛2 0克, 炙鸡内金1 0克, 炙甘草1 0克。

【制法】 冲剂。 上药依法加工, 制成冲剂颗粒。 分装, 每袋3克, 备用。

【用法】 口服。 1 .5~3岁每次服1袋, 每日服3次; 3~5岁每次服2袋, 每日服2次; 5~1 0岁每次服2袋, 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半个月为1疗程。

【功能】 健脾益气、 消食平肝。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程氏集验妙方歌诀》 中李秀敏方。 屡用效佳。 治愈率可达8 0%以上。

17

健 脾 散

【组成】 淮山药2 5 0克, 苡米仁2 5 0克, 芡实米2 0 0克, 大米 (中稻米) 5 0 0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分别置锅内炒至淡黄色, 混合共研极细末, 过筛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汤匙, 每日早、 晚各服1次, 温开水冲服。 2 0天为1疗程。

【功能】 健脾、 消食、 固涩。

【主治】 小儿厌食症。

【加减】 便 溏 者, 加 扁 豆 1 5 0 克; 积 滞 腹 胀 者, 加 鸡 内 金1 0 0克; 口渴多饮者, 加天花粉6 0克, 白芍药6 0克。

【附记】 引自 《 集验中成药》 邓德源方。 屡用效佳, 治愈率可达9 0%以上。

18

增 食 散 (一)

【组成】 陈皮1 0克, 香附1 0克, 炒枳壳1 0克, 山药1 0克,焦山楂1 0克, 郁金1 0克, 鸡内金6克, 甘草6克。

【制法】 冲剂。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制成冲剂。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1~3岁每次服5克, 日服2次; 3~6岁每次服5次, 日服3次; 6~1 4岁每次服1 0克, 日服2次, 均为开水冲服。 1个月为1疗程。

【功能】 健脾、 消食、 和胃、 理气。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民间秘方治百病》 中许玉贞方。 屡用效佳。

19

毛氏消食丸

【组成】 木香1 5克, 砂仁1 5克, 六曲6 0克, 炒麦芽6 0克,焦山楂6 0克, 炒槟榔4 0克, 炒莱菔子4 0克, 炒青皮3 0克, 胡黄连2 0克, 黄芪9 0克。

【制法】 蜜丸。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炼蜜为丸, 每丸重4克。 分装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丸, 每日服2次, 奶、 水各半送服。如服药面 (散剂) 亦可。 每次服2克, 日服2次。

【功能】 理气和胃、 消食化积。

【主治】 小儿厌食, 见食则烦, 体弱发稀, 按 “食色性也”,小儿落生, 不教自食, 唯不知饱。 如大人喂食无度、 过量, 伤及脾胃, 脾胃消化无力, 见食则厌, 结果营养障碍, 百病丛生, 西医谓之缺锌。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毛有半方。 屡用效佳。

20

滋 脾 散

【组成】 太子参5克, 生山药1 0克, 莲子1 0克, 炒扁豆1 0克, 炒杭芍5克, 炒麦芽1 0克, 鸡内金5克, 炒山楂1 0克, 葛根3克, 薏苡仁1 0克, 大枣 (去核) 2枚。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1岁以下每日1~1 .5克, 分3次服; 1~4岁每日2~3克, 分3次服; 4岁以上每日3~6克, 分3次服。 成人每日6~9克, 分3次服。

【功能】 滋补脾阴、 益气生津。

【主治】 脾阴虚厌食、 大便干结、 盗汗、 手足心热、 舌质嫩红少苔。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午雪峤方。 屡用效佳。

21

谷麦金蝉散

【组成】 炒谷芽 (或神曲6 0克代) 6 0克, 炒麦芽6 0克, 蝉衣6 0克, 炒山楂6 0克, 炒苍术6 0克, 焦玉片6 0克, 鸡内金3 0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1岁以下每日1~1 .5克, 分3次服; 1~4岁每日3~4 .5克, 分3次服; 4~7岁每日4 .5~6克, 分3次服;成人每日6~9克, 分3次服。

【功能】 健脾导滞、 消疳镇惊。

【主治】 疳积厌食、 夜惊多汗。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午雪峤方。 屡用效佳。

22

朱氏消食丸

【组成】 明矾6克, 鸡内金 2 0 克, 黄连 6克, 黄芪 1 0 克,焦山楂3 0克。

【制法】 蜜丸。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2~3克, 每日服3~5次, 用可乐饮料或米汤送服。

【功能】 消食化积、 清热燥湿、 益气固表。

【主治】 5~1 0岁小儿厌食、 食欲不振 (但特别想吃零食、杂食) 等症。 本症患儿虽厌食、 食欲不振, 但形体不衰、 精神很好、 吵闹起来父母难以招架。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朱曾柏方。 多年应用,效果甚好。

23

进食糖浆

【组成】 丁香3克, 代赭石1 0克, 白芷5克, 青皮3克, 陈皮3克, 炒山楂1 0克, 炒稻芽1 0克。

【制法】 糖浆。 上药依法加工, 制成糖浆。 分装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5~1 0毫升, 每日服3次。

【功能】 平肝降逆、 调中健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症见患儿消瘦、 性急心烦, 稍拂其意则哭 闹 不 已、 食 思 不 振、 夜 卧 欠 安、 腹 无 胀 满。 苔 薄 白、 脉弦细。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刘弼臣方。 屡用效佳。

24

鸡金菔子丸

【组成】 鸡内金、 莱菔子各等份。

【制法】 水丸。 上药炒, 分别研粉, 然后混合共研极细末,过1 0 0目筛, 和匀, 水浸为丸如莱菔子大。 晒干,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成年人每次服 5 克, 1 0 岁以下儿童每次服1~2克。 均为一日服3次, 开水送服。

【功能】 健脾消食化积。

【主治】 脾虚 食 少、 厌 食、 不 食、 嗳 腐、 脘 胀、 脉 弦 有 力、苔薄。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汤承祖方。 屡用效佳。

25

增 食 散 (二)

【组成】 炒淮山药, 炒穴曲, 炒鸡内金各等份。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9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

【功能】 健脾益气、 消食开胃。

【主治】 食欲减退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刘彭年方。 屡用效佳。

26

健 脾 丸

【组成】 黄芪3 0克, 当归3 0克, 党参3 0克, 莲米3 0克,芡实1 5克, 扁豆3 0克, 使君子3 0克, 白术1 5克, 砂仁9克,白蔻9克, 黄连6克, 薏苡仁3 0克, 槟榔片1 5克, 茯苓3 0克,广木香1 2克, 枳实1 2克, 雷丸9克, 蜂蜜6 0克, 陈仓米 (炒干)2 5 0克。

【制法】 蜜丸。 先将前十七味药共研细末与炒干的陈仓米粉,混匀, 加蜂蜜为丸, 每丸重1 0克。 分装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丸,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化服。

【功能】 健脾杀虫、 消疳壮体。

【主治】 小儿厌食症、 疳积、 羸瘦。

【附记】 引自 《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周京述方。 屡用效佳。

27

杏 仙 膏

【组成】 杏仁 (去皮) 1 5克, 栀子1 5克, 砂仁1 5克, 小红枣1 5克, 焦三仙3 0克, 黍米1摄, 藿香1 0克。

【制法】 药膏。 将上药中小红枣、 黍米放入碗中, 加适量水,上锅蒸2 0分钟取出, 待凉后, 将枣核去掉, 其余五味药共研细末, 入前二味药共捣烂如泥, 调成软膏状。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用时每取此膏3 0克, 外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和肚脐上。 上盖敷料, 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能】 健脾醒胃、 消食和中。

【主治】 食欲不振 (纳呆)。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手部疗法治百病》。 屡用有效, 如对胶布过敏患者则用纱布包扎。

28

和 胃 膏

【组成】 党参3 0克, 白术3 0克, 茯苓3 0克, 佩兰叶5 0克,焦三仙1 0 0克, 砂仁1 5克, 枳壳1 5克。

【制法】 药膏。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以生姜汁调和成糊状,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用时取此膏3 0克, 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和肚脐上。 上盖敷料, 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1 0次为1疗程。

【功能】 健脾和胃、 醒脾消食。

【主治】 食欲不振 (纳呆)。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足底疗法治百病》 中笔者经验方。 屡用屡验, 效佳。

29

调 解 散

【组成】 苍术、 山楂、 六曲各等份。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3岁以下, 每次服1克, 日服3次, 饭后服;3岁以上, 每次服1 .5~2克, 日服3次, 饭后服。 服用时以少量蜂蜜开水调服。

【功能】 芳香助运、 醒胃化滞。

【主治】 长期食欲不振、 厌食、 拒食、 面黄消瘦、 大便稀,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等一切脾胃失调证。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秘方求真》 中江育仁方。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一般连服1 5日左右, 即收佳效。

30

八味消食散

【组成】 川朴花5克, 郁金5克, 淡芩 (炒) 2克, 白术 (炒)5克, 枳壳 (炒) 2克, 大腹皮6克, 茯苓9克, 神曲6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2次, 温开水冲服。

【功能】 健脾化湿运滞。

【主治】 厌食 (脾虚夹湿型)。 症见长期胃纳不思、 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时有胸闷不舒、 脘腹作胀, 或口淡无味、 大便粗糙不化或溏薄不化、 溲黄、 肢倦无力、 苔薄白腻、 脉濡细。

【加减】 如舌苔厚腻者, 加桂炭2克, 鸡内金6克; 时有微热者, 加青蒿6克; 腹胀且痛者, 加制香附6克, 陈皮6克。

【附记】 引自 《 名医治验良方》 詹起荪方。 本方临床运用八十年, 效果满意, 可靠。

31

香 楂 丸

【组成】 藿香6克, 山楂6克, 半夏6克, 厚朴6克, 神曲6克, 茯苓1 0克, 鸡血藤6克, 砂仁6克, 甘草3克。

【制法】 水丸。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水泛为丸, 如莱菔子大, 晒干,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送服或布包煎服。

【功能】 消食和胃、 化浊运脾。

【主治】 小儿厌食 (食滞胃脘、 脾气困阻型)。 常见厌食、 腹胀、 呃气时作、 嗳腐吞酸、 手心发热, 或夜寐躁扰、 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苔白或黄、 根腻、 脉滑、 指纹紫。

【附记】 引自 《 名医治验良方》 史方奇方。 本方为临床5 0余年之经验方。 临床屡用, 疗效颇著。 同时, 对于外感初起, 夹湿夹滞, 或高热已退, 症见余湿扰中, 胃呆脾困, 厌食脘闷。 用之临床, 亦有良效。

32

二 香 散

【组成】 建曲1 2克, 焦白术9克, 草蔻6克, 砂仁6克, 茴香6克, 丁香1 .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送服。

【功能】 健脾养胃。

【主治】 厌食 (脾胃虚弱型)。 症见食欲不振、 食后嘈杂、 恶心、 日渐 消 瘦、 面 色 苍 白、 乏 力、 语 声 低 微。 舌 苔 黄 腻、 脉沉细。

【附记】 引自 《 名医治验良方》 王鹏飞方。 屡用效佳。

33

黄精曲术散

【组成】 黄精1 2克, 建曲9克, 焦术9克, 砂仁4 .5克, 草蔻6克, 化红9克, 千年健1 2克, 竹茹9克, 焦山楂9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或制成口服液。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

【功能】 行气消食、 和胃健脾。

【主治】 神经性厌食 (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型)。 症见面黄肌瘦、 精神差、 胃脘胀痛、 拒按、 泛酸、 不思饮食、 食入即吐。 舌尖红、 苔薄白、 脉弦细。

【附记】 引自 《 名医治验良方》 王鹏飞方。 屡用效佳。

34

楂术消食散

【组成】 干姜2克, 肉桂1克, 炒白术6克, 焦山楂1 0克,炒苍术5克, 炒枳实5克, 陈皮5克, 淮山药6克, 槟榔3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6克, 每日服2次, 冲入沸水, 加盖焖1 0~3 0分钟, 趁温服下。

【功能】 燥湿散寒、 行气导滞、 消食开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集验中成药》。 屡用效佳。

35

佩兰术豆散

【组成】 炒白术5克, 炒扁豆5克, 砂仁5克, 佩兰5克,鸡内金 5 克, 焦 山 楂 1 0 克, 炒 谷 芽 1 0 克, 甘 草 3 克, 藿 香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

【功能】 芳香化湿、 消食和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集验中成药》。 屡用效佳, 一般服药3~5天见效。

36

楂 曲 散

【组成】 焦神曲4 .5克, 焦山楂4 .5克, 焦麦芽4 .5克, 焦谷芽4 .5克, 鸡内金3克, 炒枳壳3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6~9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或布包煎服。

【功能】 消食导滞。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集验中成药》。 屡用效佳。

37

香苓口服液

【组成】 茯苓1 0克, 藿香1 0克, 木香3克, 厚朴3克, 黄连3克, 砂仁3克, 焦神曲1 0克, 鸡内金 (研末兑入) 3克, 栀子6克, 焦谷芽1 0克。

【制法】 浓缩液。 上药加水煎煮三次, 滤汁去渣, 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 每毫升含生药2克,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5~1 0毫升, 每日服3次。 7天为1疗程。

【功能】 清热化滞、 理脾助运。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集验百病良方》。 屡用效佳。

38

参麦口服液

【组成】 沙参1 0克, 麦门冬1 0克, 扁豆1 0克, 玉竹1 0克,天花粉1 0克, 山楂7 .5克, 麦芽7 .5克, 鸡内金 (研末兑入) 7 .5克, 百合1 5克。

【制法】 浓缩液。 上药加水煎煮三次, 滤汁去渣, 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 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5~1 5毫升, 每日服3次, 7天为1疗程。

【功能】 滋补胃阴、 增进食欲。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屡用效佳。

39

三仙消食丸

【组成】 北沙参1 0克, 炒白术6克, 炒扁豆8克, 炒薏苡仁8克, 炒枳壳6克, 砂仁3克, 槟榔8克, 胡黄连3克, 莲子8克, 乌梅6克, 焦三仙1 8克。

【制法】 蜜丸。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炼蜜为丸, 每丸重6克, 分装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2丸, 每日服2次 (重者3次),温开水化服。

【功能】 导滞运脾、 消食和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多年应用, 疗效颇佳。

40

养 胃 散

【组成】 细生地1 0克, 麦门冬1 0克, 玄参1 2克, 生麦芽1 5克, 香橼9克, 佛手6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6~9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或布包煎服。

【功能】 生津润燥、 醒脾开胃。

【主治】 小儿厌食症 (胃阴虚型)。 症见厌食较久甚、 或拒食、 口渴多饮、 大便干结难行、 甚至数天1行、 寐则盗汗, 形体一般或略低于正常儿体重, 舌光或少苔、 舌质偏红、 或苔薄白或白腻 (此非湿阻, 乃大肠秽浊之气熏之所致), 脉细滑数。

【加减】 若大便秘结者, 用生大黄3克, 煎汤送服此散。

【附记】 引自 《 名医治验良方》 朱瑞群方。 多年应用, 效果甚佳。

41

健脾消食膏

【组成】 太子参1 2 0克, 焦山楂9 0克, 茯苓9 0克, 白术9 0克, 陈皮9 0克, 枳实3 0 0克, 神曲9 0克, 麦芽9 0克, 鸡内金6 0克。

【制法】 膏滋。 上药加水煎煮三次, 滤汁去渣, 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 再加饴糖3 0 0克, 冰糖2 0 0克收膏即成,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 0~1 5克, 每日服2次, 开水调服。

【功能】 健脾消食。

【主治】 小儿食欲不佳 (脾失健运型)。 表现为面色萎黄, 不思饮食, 甚至拒食, 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 呕吐、 腹胀、 苔白不厚或薄腻。

【加减】 如有泛呕欲吐者, 加姜半夏6 0克, 姜竹茹6 0克;如腹部胀满者, 加莱菔子6 0克, 厚朴1 0 0克。

【附记】 引自汪文娟 《 中医膏方指南》。 屡用效佳。

42

养胃消食膏

【组成】 玄参9 0克, 炒麦芽9 0克, 鸡内金6 0克, 麦门冬9 0克, 生地黄9 0克, 沙参9 0克, 石斛9 0克, 玉竹9 0克, 乌梅6 0克, 怀山药9 0克, 甘草2 0克, 黑芝麻1 0 0克, 饴糖1 5 0克, 冰糖1 0 0克。

【制法】 膏滋。 上药除黑芝麻外, 余药加水煎煮三次, 滤汁去渣, 合并滤液, 加热浓缩成清膏, 黑芝麻研碎后, 冲入清膏和匀, 然后加蜂蜜3 0 0克, 冰糖2 0 0克收膏即成,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 0~1 5克, 每日服2次, 开水调服。

【功能】 滋阴养胃。

【主治】 小儿食欲不佳 (胃阴不足型)。 症见不思饮食、 口干多饮、 大 便 干 结、 唇 干 色 红、 皮 肤 干 燥、 舌 苔 多 为 剥 苔 或 无舌苔。

【加减】 如食欲不振者, 加山楂1 0 0克; 如大便干结者, 加火麻仁1 0 0克, 全栝楼6 0克。

【附记】 引自汪文娟 《 中医膏方指南》。 屡用效佳。

43

益气健脾膏

【组成】 党参9 0克, 茯苓9 0克, 白术9 0克, 淮山药9 0克,扁豆9 0 克, 砂仁 3 0 克, 桔梗 3 0 克, 陈 皮 6 0 克, 莲 子 肉 1 0 0克, 芡实1 5 0克。

【制法】 膏滋。 上药除莲子肉、 芡实外, 余药加水煎煮三次,滤汁去渣, 合并滤液。 加热浓缩为清膏, 莲子肉、 芡实煮热至透烂, 研碎, 调入清膏和匀, 然后加蜂蜜3 0 0克, 冰糖2 0 0克收膏即成。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 0~1 5克, 每日服2次, 开水调服。

【功能】 益气健脾、 和胃进食。

【主治】 小儿食欲不佳 (脾胃气虚型)。 表现为面色白或萎黄。 形体瘦弱、 食欲不振、 食少或厌食。 若进食稍多, 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 舌质淡苔薄白。

【附记】 引自汪文娟 《 中医膏方指南》。 屡用效佳, 在服药治疗同时, 应注意做到: ①养成饮食习惯, 做到定时定量; ②适当限制零食, 少吃冷饮; ③纠正偏食, 挑食, 适量摄高糖、 高蛋白食物; ④要集中思想, 细嚼慢咽; ⑤加强体育锻炼, 增加户外活动, 增进食欲, 促进消化; ⑥可在饭前吃点山楂、 红果, 还可内服酵母生、 多酶片等帮助消化。 如此调摄, 可增进食欲, 巩固治
疗效果。

44

藿 佩 散

【组成】 藿香、 佩兰叶、 广木香、 焦山楂各等份。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同时配合本方外治, 用时取药末1 0~1 5克, 用陈醋调和成糊状,外敷于肚脐和中脘穴上。 外以纱布包扎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能】 消食醒脾。

【主治】 小儿厌食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穴位贴敷治百病》 中笔者祖传秘方。

45

消 化 膏

【组成】 炒神曲1 0克, 炒麦芽1 0克, 焦山楂1 0克, 炒莱菔子6克, 陈皮6克, 炒鸡内金6克, 炒枳壳5克 (或延胡索 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用时每取此散1 0~1 5克, 加入淀粉少许, 和匀, 用白开水、 陈醋各半调和成软膏状, 外敷于肚脐上, 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晚敷晨取。 每日1次, 5次为1疗程。

【功能】 消食化积、 理气导滞。

【主治】 小儿厌食、 饮食停滞、 脘腹胀满、 呕吐

或泄泻等。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穴位贴敷治百病》 中笔者经验方。 屡用效佳。 一般连敷1或2个疗程, 即可见效或痊愈。 若能加用本散内服, 则效果更好。 即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或布包煎。

本部分源自学苑出版社《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 儿科病》

编辑 | 刘晓蕾  校对 | 宋铮  审稿 | 黄小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