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5期)

 梦想童年594 2018-09-20

本系列文章,为读者系统地讲述【“三皇五帝”夏商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段的中国历史】,适合不太熟悉历史的读者阅读,便于读者快速连贯地了解中国历史。(开始章节内容相对较少,后面章节内容逐渐丰富)

第三章  文明的崛起

第3-3节  中华文明崛起——大汉雄风

刘邦登基了,称号与秦朝一样——皇帝,皇帝这样至高无上的职位,当然所有人都想做,自秦始皇开了个头,所有天下的统治者,都会做皇帝。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都城长安。

刘邦做了皇帝,但这个皇帝面对的形势与秦始皇不同。秦是灭了六国,在军事上获得绝对优势下建立了,但刘邦不是。刘邦在当了皇帝后,汉朝主要控制的主要地区只是关中,即楚汉战争时汉国的势力,其它关东地区,主要是各诸侯的势力。但政治天才的刘邦,用各种手段撤掉各诸侯,并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相应的封地。这些原诸侯主要是建立大汉朝的功臣,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等,但刘邦认为他们是汉朝的威胁,除掉了他们,所以刘邦落得了杀功臣的恶名。但刘邦这样做,的确稳定了汉朝的统治。

刘邦在位,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了周朝时的礼法,汉朝皇帝采用“谥号制度”,而刘邦在死后,被称为汉高帝,我们习惯称其为汉高祖。

在政治上,汉朝中央结构仍是秦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但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分封制并用的制度。汉朝刚建立时,就是诸侯并立的状态,汉高祖除掉各异性诸侯后,分封了自己的儿子们,但仍然是诸侯并立。那汉高祖为什么不消除分封制呢?答案是因为秦朝。秦朝时,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下面军队弱小,当陈胜、吴广起义时,下面的军队镇压不了,而中央军不能及时反应,令起义军做大。汉高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在关东地区,这样如果再有起义军,刘姓诸侯们会及时镇压,所以这种半郡县半分封的制度,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刘姓汉朝稳定了,而北边的游牧民族——匈奴,在秦末动乱及楚汉战争其间,强大起来。公元前201年,匈奴入侵汉朝的马邑。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自率三十万大军迎击,但这时的匈奴太强大了。匈奴的单于(匈奴的首领称呼)是冒顿,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骑将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汉高祖吓坏,也知道了一个事实,就是汉朝的国力太弱了,所以汉高祖在陈平的建议下,运用高超的政治外交手段,通过贿赂等方式,最终使匈奴退兵。从此汉高祖的主要精力,就是恢复国力。

秦朝的制度太严酷了,所以汉朝是不会使用的,汉朝遵从的是老子道家的“无为而治”。汉朝要怎么做百姓才能生活好呢?答案是什么都不做。春秋战国争战了五百多年,秦朝只统一了十几年,而这十几年百姓的负担更重,所以百姓需要休息,社会需要恢复。汉朝初年,朝廷轻赋税,百姓的负担减少,社会生产开始恢复。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后,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汉惠帝在位时,汉高祖的皇后,即汉惠帝时的太后,吕雉主掌朝政。朝中主要大臣依然是高祖时代的大臣,所以朝政很平稳。但后来吕后开始加强外戚(就是娘家人)的权力,朝政开始混乱,史称“诸吕之乱”。吕后死时汉惠帝已死,而吕氏立的小皇帝不符合皇位继承法统,所以重臣们在除掉吕氏外戚后,选择了名声比较好的代王刘恒(高祖的四儿子)继承皇位。公元前180年,刘恒即位,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稳固皇位,因为文帝的皇位是重臣们给的,所以大家不太服从文帝。但重臣没有想到,刘恒不愧是刘邦儿子,也是一个政治天才,很快,汉文帝掌控了禁军,通过封赏功臣获得支持,巩固了皇位。在政务上,文帝仍实行“无为而治”,汉朝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生产恢复,汉朝的国力开始提升。公元前157年,文帝死,其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时期,汉朝仍实行“无为而治”,社会进一步繁荣,汉朝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个问题开始突出,就是刘姓诸侯的问题。在高祖时代,由于高祖的权威,诸侯不敢做什么,但之后的文帝、景帝时代,诸侯有动作了。“既然都姓刘,我们也可以当皇帝。”公元前154年,暴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最终叛乱被平定,但诸侯对汉朝统一不利的事实摆在了皇帝的面前。

文帝、景帝在位这段时期,汉朝主要工作就是稳定社会,恢复生产,这段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获得后世诸多学者的称赞。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蒸蒸日上。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继位的是其儿子刘彻,就是伟大的汉武帝。经过文帝、景帝的发展,汉朝有钱了,所以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实现抱负的时代。

文帝、景帝时代,汉朝虽然富了,但仍没表现出强大的实力,因为中央集权做不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刘姓诸侯王。武帝亲政后,在政治上,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举个例子来解释“推恩令”,如:以前一个诸侯王死了,他的嫡长子继承其爵位,这样这个诸侯国又继续了;而“推恩令”实行后,规定诸侯王所有儿子都有继承权,即所有儿子把原来诸侯国封地分掉,这样相当于把诸侯国给肢解了。虽然嫡长子们不喜欢这个政策,但大多数诸侯公子喜欢,因为他们本来得不到利益,而有“推恩令”后他们就可以成为诸侯了,虽然是小诸侯,也是爵位呀,这就是“推恩令”的高明之处。经过推恩令的一步步实行,各诸侯国慢慢被肢解,开始无力对中央构成威胁,最后武帝直接以各种借口撤掉了大部分诸侯,这样解决了诸侯的问题。之后,武帝开始实行秦朝的法制管理,但没有像秦朝一样严酷,这样在武帝的治理下,汉朝实现了中央集权。

秦朝也是中央集权,但秦朝很快灭亡的事实也警示着汉武帝。汉武帝认为汉高祖时期实行的道家学说是不利于中央集权,而秦朝的法家学说也不能再用,最后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家学说。中国开始了“独尊儒术”的时代,之后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汉朝在用法家的制度管理国家同时,用儒学的礼与德来管理人们的内心,这样汉朝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成了统一。而之后的朝廷管理层,也开始都变为了儒家学派的人士,儒家思想开始把持中国王朝,这个影响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军事上,汉武帝大力发展军队,尤其是骑兵,武帝时期的汉朝花费大量的钱财投入到军队中,汉帝国的军队强大起来。汉武帝时代,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军事人物,汉朝大破匈奴,汉帝国成为了东方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时期,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文明开始影响西域地区(今新疆甘肃部分地区)。中国文明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的文明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这为汉朝的崛起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汉武帝在位期间,汉帝国成为了世界顶级强国,中国文明也成为了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之一。汉武帝晚年,由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虽然汉帝国面子上更繁荣,但文景之治的财富都被汉武帝挥霍一空,好在汉武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在晚年下了“罪己召”,之后汉朝一心民展经济,汉朝稳定下来。

公元前87年,伟大的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即位。汉昭帝在位仅七年多,但汉朝的国力依然上升。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汉宣帝即位。

汉宣帝小时是在民间度过的,所以知民间疾苦,汉宣帝在位时,完善了儒家与法家的关系,汉朝经济实力继续上升,汉朝的国力达到极盛。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的政令直接颁行西域,西域文明正式进入中华文明。此时塞北的匈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汉朝,而不服的北匈奴被汉朝消灭,至此汉朝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去世,之后时代,是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在位,之后的皇帝能力弱,导致皇权旁落,最后外戚王氏掌握了汉朝最高权力。公元前1年,汉平帝即位,而大权完全落在外戚王莽手里;公元6年,汉平帝死,王莽自任“摄皇帝”;公元8年,王莽废皇太子,直接称帝,建立新朝,汉朝灭亡。

第3-4节  历史间隙——新朝

汉元帝时,王政君为皇后,汉成帝时,王政君为太后,外戚王氏崛起,王氏大量人员进入朝廷管理层,左右了朝政。汉哀帝时,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哀帝打击了王氏,起用了自己的娘家人,即新的外戚,而王氏衰落。但在汉平帝继位后,王政君带领王氏反扑,王氏又掌控了朝政。在王氏衰落的时候,一个在王氏内部地位不高、但能力很强的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王莽。汉平帝时,王氏家族只有王莽适合做当家人,所以王莽做了王氏的“掌门人”,也自然成为了大汉朝最有权力的人。随着王莽权力的加强,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最终于公元8年称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国号为新。

自汉宣帝后,汉朝腐败现象严重,又出现了严重土地兼并的问题,汉朝的社会动荡,百姓日子开始不好过了。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土地兼并”,因为这个问题是中国二千多年所有王朝的问题,需要说明。自秦朝之后,土地私有制产生,这本是新时代的需要,但这有一个顽疾,就是经历长期发展,土地的自由分配,使贵族、官僚、部分富人最终占有了大量土地,我们统称他们为地主阶层,而大多普通民众没有了土地。在农耕文明时代,没有土地就意味着生活不下去了,所这些大量的平民只能去给这些地主阶层做佃农,其实就是变向的奴隶。土地兼并带来了几个重要影响,首先就是国家税收紧缺。古代王朝实行的一般是土地税与户税或丁税,而土地兼并后,户税减少,贵族、官僚这些特权阶层的税按法律又必须少收,所以国家的税收大大减少,国家运行能力就会减弱。再有就是大量平民阶层与地主阶层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很可能导致平民与国家统治者矛盾,甚至出现民乱,影响国家统治。土地兼并是中央集权王朝的一个顽疾,不是谁想消除就能消除的,这个现象一直到现代社会,通过现代制度才消除。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读书人当了皇帝的,所以王莽是有“书生气”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王莽进行了全盘改革,史称“王莽改制”。做为一个儒家学者,王莽改制,想恢复孔子遵从的西周时期的礼乐制,王莽又以“王田制”名义实行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又将诸多重要行业收归国有,等等,后人称王莽改制为“托古改制”。或许从今天的观点看,王莽改制未必有什么错,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汉朝统治了两百多年后,中国的新时代已经出现,王莽改制可能适应以前时代,也可能适应以后时代,但就是不适用当时的时代。王莽改制后,社会更乱了。而这时王莽竟然在社会问题重重的情况下,开始对外穷兵黩武,最终天下暴发了起义。

天下平民暴动,出现了大量民间起义,而最大的两支,是绿林起义与赤眉起义。

在今天湖北一带,社会疾苦加上天灾,百姓吃不上饭,只好在山上挖草吃,可挖草吃也抢了起来,后来在王匡、王凤调解下,这些人们“有序挖草”,而王匡、王凤成为了这些人的首领,最后,他们聚集在了绿林山,开始抢官家为生,而后上山的人越来越多,达到几千人,这样,绿林军出现了。

影响了官家那可不行,公元21年,新朝发兵攻打,绿林军竟然获胜了,之后绿林山名声大振,很多人来投奔,发展到了上万人,而“绿林好汉”这个词也就出现了。后来绿林山出现了瘟疫,绿林军只好下山,这时绿林军分成了多支。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流窜进攻,称下江兵;一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上,称新市兵;后来陈牧、廖湛率人加入,称平林兵。后来,绿林军联军又引入了一支军队,由刘演、刘秀率领的舂陵军。

刘演与刘秀本是汉室皇族,在王莽篡汉后,大哥刘演一直准备恢复汉室的起义。天下大乱后,刘演与弟弟刘秀组织了几千子弟,开始起义,称舂陵军。舂陵军在刘演、刘秀的带领下战斗力很强,但毕竟实力有限,最后他们加入了绿林联军。

公元18年,在今天东山一带,樊崇等人发动起义,流窜泰山一带,很快发展数万人。由于数人众多,为了好辨认,士兵都把眉毛涂红,所以这支起义军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闹得很大,公元22年,王莽派十万大军攻打赤眉军。成昌之战,赤眉军大胜,更加壮大。

绿林联军发展很快,公元23年,绿林考虑建立政权的事,经过商量,决定恢复汉朝的国号,但在皇帝的人选上出了问题。从血统、能力、军功上,刘演都是最合格的人选,但“绿林好汉”们感觉刘演太强势了,最终推选了一个叫刘玄(也是汉朝皇室)的人当了皇帝,年号更始,这个国家史称更始汉。之后,天下义军名义上服从更始汉,汉军攻打新朝,形势很好。

“天无二日”,王莽不允许再有一个皇帝,新朝派出四十多万大军攻打更始汉朝。而更始汉军的主力由刘演率领,正在南方攻打宛城,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城池,打下宛城,南方的问题就解决,所以刘演不放弃宛城,这样更始汉主力军就没法抵抗新朝的大军。公元23年,王邑率领四十二万大军攻到了昆阳,更始汉军本想投降,但被“参谋”刘秀阻止了,最后众将在刘秀的建议下准备作战。刘秀突围找救兵,最后找了,虽然很少,但可以“两路夹击”。而新朝军首领王邑、王寻粗心大意,最后,刘秀带领一万多军队冲入敌军,与被围城内军队夹击,取得了昆阳大战的全胜,接着刘秀率军追击,新朝大军全军覆灭。经此一战,新朝主力军不再,新朝再也无力还击。

昆阳大战获得胜利,南边的宛城大战,在刘演的带领下获得了大胜,这样更始汉国取得了绝对优势。但之后更始汉国出现了内部问题,就是刘演、刘秀的功劳太大,引了更始汉皇帝与“绿林好汉”们的恐惧,最后在“绿林好汉”们的唆使下,更始汉皇帝杀了掉了功高震主的刘演,而刘秀因为其收敛的性格而免于杀身之祸,但之后刘秀被剥夺实权,被软禁了。

公元23年,更始汉军攻入洛阳、长安,新朝灭亡,王莽死去。更始汉朝建立,之后更始政权内部出现问题,并且与其它起义军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公元25年,不服从更始汉朝的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史称赤眉汉国,赤眉汉军开始攻打更始汉朝。

新朝灭亡,天下出现了重大现象,就是地方势力的割据。更始汉朝建立后,由于执政者是“绿林好汉”,他们是不会治理国家的,所以地方势力都不服,经历了二百多年汉朝儒家思想统治的地方贵族、官僚们,是不会服从“绿林好汉”的管理的。所以更始汉朝根本无法统一,更始汉皇帝刘玄派了一些人去地方“招安”,但“好汉们”没有外交能力,最后无奈派贵族刘秀去河北招安,来缓和问题。

被软禁的刘秀终于出来了,具有人格魅力的刘秀很快获得了河北地方豪强的支持,灭了地方割据势力王郞,吞并了当地起义军——铜马军,这样刘秀在河北崛起。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汉朝分裂,自立皇帝,史称光武帝,国号汉。

腐败的更始汉政权不久就被赤眉汉政权灭掉了,赤眉汉军进入长安后,也很涣散。不久,刘秀的汉军灭掉了赤眉汉军,这样刘秀的汉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随后,刘秀用了十二年的时间降服一个个的地方割据势力,公元36年,刘秀终于统一了原汉朝的区域,后汉朝建立了。

第3-5节  汉文明的完善——东汉盛世

公元36年,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再次建立了汉朝。这个新汉朝,其实并不是原来汉朝政权的承接,而是刘秀集团“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所以人们称这个新汉朝为“后汉”,之前的汉朝,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前汉”。前汉的都城是长安,在天下的西边,所以后人称这个汉朝为西汉;后汉的都城在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这个汉朝为东汉。

光武帝恢复西汉时期的制度,恢复社会生产,大兴儒学,东汉经济很快恢复,社会面貌与西汉几乎一致。公元57年,汉光武帝去世,汉明帝即位。公元73年,窦固率军大破北匈奴。公元74年,恢复了西域都护府。公元75年,汉章帝即位,因西域牵扯精力,撤掉了西域都护府。公元88年,窦宪再破北匈奴。明帝章帝在位期间,天下安定,百姓殷富,史称“明章之治”,到此东汉的国力基本恢复到了西汉的程度。

公元88年,年幼的汉和帝即位,窦氏外戚主政。公元91年,窦宪率军再次攻破北匈奴。公元92年,汉和帝通过宦官除掉了窦氏外戚,之后重用宦官,开始了宦官主政的先例。汉和帝是位有能力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汉和帝期间,派著名的班超经营西域,班超平定西域数十国,复设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击败匈奴,匈奴从此衰落。公元105年,年轻的汉和帝去世,之后东汉王朝开始走下陡路。

政治上,东汉实行的依然是“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只是称呼有些不同,比如“三公”叫“司马、司徒、司空”等等。经过东汉的完善,两汉时期国家的管理者完成了“由贵族向官僚”的转变。先秦时期,国家的主要管理者是贵族,这种制度在战国时开始瓦解,到了秦朝时并没有完成,而到了两汉时期,官僚制度建立。贵族治国时代,贵族一个庞大的团体,带有很强的世袭性,所以贵族集团对皇权有很大阻碍,而官僚集团,必须是由皇帝提拔上来的,所以官僚集团必须依靠皇帝,有助于巩固皇权。到秦朝时期,官僚集团依然是世袭的(或沿用军功爵制),秦朝没找到合适的官员选拔制度就灭亡了,但两汉时期,官僚集团的选拔有了新的制度。

察举制,是地方政府推荐人员给中央,中央考试复核后才能录用。这个制度看起来很简单,但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普通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寒门”,也有了晋升入官僚集团的可能性,这种制度打破了阶层的“世袭垄断”,大大的缓和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因为被统治阶层也可以转变成统治阶层。地方推荐人员,主要看重的是“孝廉”。其实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有大问题的,因为一个是否孝顺是否勤俭,其实是可以装出来的,所以很难看出来的,但这种“举孝廉”毕竟是对高尚社会风气了一种引导。由于在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开始盛行,所以一个人想被推荐做官,就必须接受儒家学说,这样才会被整个官僚阶层接受,而这就导致一个现象,两汉时期的官僚阶层成为了儒家学派,所以经过两汉时期,儒家学派正式统治国家,而其它派别的想法上升不到国家意识。儒家学派垄断国家管理,这个现象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

两汉时期,儒家成为统治思想,而道家则失去了统治地位。后来一些人将道家思想与民间神鬼传说结合,创立了道教,由于道家创始人是老子,所以道教奉老子为始祖。东汉时期,西方的佛教也传入了中华大地,开始在中华社会发展。佛教与道教,成为了中华民间流传的宗教,但宗教在中国无法进入上层管理,中国不会形成神权统治。

经济上,两汉时期依然使用秦朝的土地与赋税制度,但相比秦朝,百姓的压力轻了许多。两汉时期,冶铁技术提高了很多,铁器开始大量使用,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两汉时期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所以才会起名“丝绸之路”。另外,天文学、医学发展也很迅速,中国技术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层次。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西汉与东汉的鼎盛人口达五千多万,就证明了汉帝国的经济实力。

在文化上,有一件大事,就是两汉时期,中国社会统一了以隶书为字体的文字。秦朝想以“小彖”为字体统一文字,但小彖太难书写,所以学者们都不愿使用,而当时流行一种字体,隶书,书写却十分简便。学者们完善了隶书字体,这种字体只有五种笔划:横、竖、撇、捺(捺与点相同)、折,这种字后来慢慢被称为汉字。汉字最初就是隶书,虽经诸多字体的发展,我们今天的现代汉字仍然是“横竖撇捺折”五种笔划。我们在影视剧中,汉朝之后的古字,我们普通人一般能认识,而汉朝之前的古字,普通人基本不认识。后来的楷书、行书、宋体等字体,都是在隶书基础上改革的。汉字的统一,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十分巨大,汉朝之后的中国社会,不管各地区使用何种方言,但学者界与官方均使用同一种文字,这是中国两千年文明大一统的重要保障。

公元105年汉和帝去世,汉朝在政治上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即位时年纪小,所以在太后的主持下,大量启用“娘家人”,进入了外戚专政。当皇帝成年时,朝政被外戚把持,为了更好的亲政,皇帝只能重用宦官。在除掉外戚后,宦官开始把持朝政,进入了宦官专政。而亲政的新皇帝活得又很短,新皇帝死后,宦官失势,又一个年幼的新皇帝继位,又进入了新的外戚专政。这样,东汉后半期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专政的乱象,而不管外戚还是宦官,统治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权力,国家发展无人理,最后汉朝的国力急剧下降。再加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东汉的社会问题最终将这个王朝灭亡。

公元167年,汉灵帝即位,东汉社会已陷入崩溃的地步。公元184年,张角领导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东汉王朝花了很大力气才平定起义,后来黄巾起义又出现反复,此时的东汉王朝已无力平乱,最后在地方设立州牧,军政大权下放。靠着地方组织力量平叛,黄巾起义被平定,但地方势力做大,地方割据开始形成。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汉少帝即位,外戚何氏掌权。后来宦官集团与大将军何进之间发生了冲突,最后外戚与宦官专政时代结束,而地方军阀董卓掌控了朝政。公元189年,董卓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地方割据势力不服,暴发了各军阀与董卓间的战争,后来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军阀割据正式形成。

曹操“挟天子以服不臣”控制中央,袁绍割据河北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军阀,淮南的袁术、江东的孙氏、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章等割据一方。公元200年,通过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之后很快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集团间暴发了赤壁之战,最后孙刘联军取胜,天下三分之势开始。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东汉王朝灭亡,三国时代开始。

第3-6节  文明定型——儒家汉文化圈

两汉时期,中国维持了四个世纪的统一。经过汉朝,华夏文明的称号渐渐被汉文明代替,华夏文化开始称汉文化,华夏民族也被后人改称汉族。

经过汉王朝四个世纪的发展,“大一统”成为了上到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在心里的共识,在后世人们的心中,中华文明就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文明,所以中国后世只要进入分裂时期,人们内心必然迫切希望天下统一,这种“统一思想”植入中华文明。

两汉时期,西域文明正式连接汉文明,西域地区(今新疆、甘肃)进入中国文明的版图。

经过汉王朝四个世纪的统治,儒家学说深入影响汉文明,而汉文明也开始被称为儒家文明。之后的每个王朝,儒家思想、汉字、汉礼仪等等都被接受,后世每个王朝,都能看到汉朝的影子。而且汉文明周边的文明,如朝鲜文明、东南亚文明、日本文明等都接受儒家汉文明,中国周边文明都被儒家汉文明深深影响着。

东方汉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被合称为古典文明的顶峰。儒家汉文明与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也成为了世界主要文明。经过汉朝时代,中国文明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地区文明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