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记实》两封未回的信

 雄风847 2018-09-20

2010-1-23

      那是1968年我下乡到农场不久,收到了她的第一封信,她是我小学时的班长,中学时是我们班的副班长简任学习委员,我是语文科代表。我们始终保持着那中童贞的友谊。这种友谊以学习为纽带。以坦城为基础。谁也没有去强加给谁任何理由。文革时,我们没有两派之争,也没有了太多的联系,,因为我们文革后期,两派斗争最激烈的时期。都做了逍遥派,。没有厉害冲突。

     我是文革后第一批下乡到农场 的,她本来有继续升学的机会,因为在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她是最有发展的。可她由于家庭出身的问题,并没有逃脱下乡的命运。

     她的这封信,与寄出的日期相差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才看到的,信中蒙蒙隆隆,我也没有很在意她信中所表达的,朦胧的爱。所以我也 就没有及时回信。

又一次的来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信中流露出了对下乡的不满情绪,和她的一些苦衷。也还是朦胧地透出了对我们小学生活,和中学时代的眷恋和惋惜。也憧憬着上高中,上大学的美好的愿望。但在最后的言辞中,产生了对前途的渺茫和对现实生活的顾盼。最后也表示不如当初和我一起到农场,更好些,那时她是应该到农场的,因为到农场我们学校有60个名额,我们班只有两个名额。因为我参加的是《雷锋》战斗队。我们这个战斗队,只有十几个人,是最不显眼的战斗队。我被批准到农场,当时她也愿意,也批准了。可她的父母不同意她下乡到农场,她也非常想继续升学。所以就换了另一位女生。

她的这封信在信的结束时用(,,,)写了要我给她买些红塘。我们这个生产队离场部有78里的路程,而且道路泥泞,步行和骑车都很难行。我也增经坐马车去过几次场部,可需要医生开局证明才能买半斤红糖。有时有,有时也是跑 。事又没有办成,时间 长了也没有给她回信。主要我并没有在意她的来信,也不了解她在农村的处境。

当我在长途汽车站,见到她时的那一幕,我才深深地感到内疚和悔恨没有给她回信。没有在她需要帮助时伸出我的手。

以后我通过同学才知道她的一些情况,才想起了她的两封信,才知道她当时的内心里,在呼唤着我。

再后来,大部分同学返城她仍然生活在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里。

因为我们大部分同学还 没有恋爱,,她已经成为了一个母亲,,当我们结婚时,,她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她要返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了。我增经打听过她的下落由于时间的久远,大部分同学已经淡忘了这位默默无闻,默默承受生活和心理沉重的同学。

以后我才得知,她下乡的那里,没有几个同学,她们没有知青点,而是被配到贫下中农家里住。

她的出身使她蒙受了很多的耻辱,她被分配最脏,最累的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很快就和生产队队长的儿子  结婚了。结婚很快就有了第一个女儿。

再后来,就没有她的消息了,她变的沉默寡言,变的谁也不认识,也不结交任何朋友,不理睬同学,不参加同学的任何活动。

有人说,她现在生活在北京,说法不一,

但愿她现在生活的美满幸福,你所承受的,也给予人间天伦的回报。你现在一定是孙男弟女,安享天伦之乐。但我没有回复的两封信,

现在仍然使我不安,总有一丝隐隐的痛在我心中。

时间不会倒转,历史不会重演但回忆总是挥之不去,记忆也是永远。记忆那段历史,记忆那个时代给那段历史人们中,留下的多少遗憾和忧伤,悲愤的情感。

《你还认识她吗?》写的就是我的这个同学。这个使我挂念,和思念的同学。''''只愿我们:

少女春潮早,男儿秋波迟。为何不言语,言语有灵犀。

(时隔近50年,今年的六月10日 ,唐山十四中67届二(4)班毕业50周年的聚会上。我见到了这位同学。我们握手,互相端详着,看着花白的头发,发胖的身材,根本想象不到对面就是她。我们没有太多的语言,各自心照不宣。问问晚辈,聊聊现在。谁也没有提起这两封信的事。只是互相送给对方祝福的话多些                           2017年6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