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临风: 我为什么选择“死磕”教育普惠

 读书作乐 2018-09-20

“公益也好,商业公司也好,社会企业也好,这都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正好反过来,我们做教育,想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普惠化,基于这件事儿,我们选择最有效的渠道和手段。”

一个“85后”的年轻团队就这么跟教育杠上了。

 

爱琢磨的团队

洋葱数学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形容自己的团队“就是聚集了一帮特别爱琢磨怎样把一件事讲得有趣的人”。

如何把一件事讲得更有趣,这事儿在团队中以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教育官朱若辰为首。一群人把别人眼中枯燥抽象而无法理解的东西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传递出去,在听众发出“啊,原来是这样”的瞬间,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过程中收获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CTO李诺,在杨临风眼中更是一位技术狂人,以用技术改变世界为使命。当教育和技术碰撞在一起,就有了“洋葱数学”。

“洋葱数学”从2013年底成立至今不过5年,但这个“爱琢磨”的团队琢磨教育已近10年,还计划在这条道路上“死磕”到底。

10年前他们关注中国教育,随后发起“阳光书屋”公益行动,从这时起他们就开始接触学生。人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把一个事物从不懂到搞懂?这背后的规律是什么?这是这个团队一直琢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查阅大量教育类书籍,研究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理论,并在后来尝试融进产品设计,测试、使用、反馈,反复迭代和改进。同时,不断与学生、学校、教师接触交流,从各方面理解教育生态。杨临风认为,这对洋葱数学而言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体验有多重要。

杨临风读书时就有深刻体会,学生遇到喜欢的老师,无论什么学科都愿意听,因为讲得有趣。他认为,科目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异,差异在于教法是否符合听者的认知。

经过这10年的琢磨,他们更相信,用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自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即使是数学这样令人头疼的学科,学生也能学好。因此,洋葱数学在前期研发上投入大量成本,将学习体验研究得非常透彻。

截止目前,洋葱数学在课程研发方面已投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每个短短几分钟的动画课程从教研、设计、打磨、审核到上线,上百人的教研团队需要花2个月,确保出精品。杨临风和他的团队对于教育产品达标有一种独特的解读:如果不达标,效果不是60分,而是0;如果达标,那么效果就是100分。因为不达标,学生没有兴趣学,那没有任何意义。

“让学生发自内心愿意学,就像跟着一个喜欢的老师一样,把这个东西的来龙去脉听懂,消化并吸收。学完以后还觉得,哦,原来这么简单!”现在洋葱数学团队每天在办公室里干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去琢磨、研究好的、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有趣。杨临风认为,这项工作特别有价值,也特别“好玩儿”。

 

公益向商业的自然转变

走上教育这条并不好走的道路,当然不仅仅因为“好玩儿”。往大了看,教育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既然不可能有精力一件一件地去解决这些问题,那就直击教育。“这样的话,等个二三十年,可能新的一批人成长起来的时候,社会上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2008年,汶川震后慈善捐赠金额首次破千亿元,这一年被誉为中国慈善事业上的“公益元年”。有许多中国学者去哈佛访问交流、介绍中国公益的发展,身边人也都在谈论公益话题,彼时在哈佛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的杨临风开始关注公益。此外,哈佛肯尼迪学院豪泽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有一个专门的中国项目,与不少中国学者和实务界人士有密切联系。当时杨临风在该中心“帮忙”,这也让他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0年,杨临风与在杜克大学学习生物科学、教育和心理学的朱若辰等人成立了“阳光书屋”,一个致力于向农村推广数字化学习的公益组织。次年毕业,杨临风放弃了来自硅谷的offer,在北京工作10个月后全职投入“阳光书屋”。随后两年,“阳光书屋”研制出了适合中国农村孩子的平板电脑“晓书”及一系列相关教辅软件。

2013年底,在“阳光书屋”项目之外,杨临风、朱若辰和李诺又联合成立了商业公司“洋葱数学”。

从公益转向商业公司,尽管不是他们的初衷,但也并不是一件多难抉择的事。

在公益推广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杨临风和“阳光书屋”团队发现,农村学校最缺乏的不是硬件,而是一个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产品。在国内找了一圈没找到这样的产品,他们决定自己尝试。

然而要大规模研发教育产品,资金和人手都是问题,靠公益组织长期投入根本不可能。这时,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公司,“当我们觉得用公司做研发更有效率时,那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

“洋葱数学”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从“阳光书屋”到“洋葱数学”,他们需要将公益的心态调整为商业状态,做事方法、效率都要改变。在公益机构,大家较理想化,做事更多地靠自我驱动,而公司则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所有人都在为这个目标服务。同时,他们也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公司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市场,没钱了就必须关门。

现在回忆起团队转变初期的压力和不适应,杨临风显得云淡风轻,称“做事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但最终能改过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愿景驱动。阳光书屋也好,洋葱数学也好,这个团队背后的愿景都是一样的。”

 

社会企业基因

2018年2月28日,洋葱数学宣布完成总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君联资本和腾讯公司联合领投。至此,洋葱数学共完成了4轮近3亿元融资。注册学生用户超过1600万,课程辅导人数累计超过2亿人次。

发展近五年,商业公司洋葱数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洋葱数学是一家商业公司,以商业为第一目的,这在团队内部一直很明确。但不可否认,从“阳光书屋”走过来的“洋葱数学”,天生就带着社会企业的基因。用杨临风的话来说,“做这件事一开始希望解决的就是社会问题”。

“现在很多人做教育、教书。如果我跟他们一样雇老师开课,就能收很贵的钱,做营销就可以。但为什么不用这种方式?就是因为本质上我们觉得这种方式不可复制,它无法面对全国20多万所学校1.6亿中小学生,无法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求。”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很难标准化,但杨临风认为可以实现,只是标准化要求非常高,由人去复制这种高标准太难,毕竟,“可能只有1%的老师才真正能够传递合格的教育体验,让学生开心地学习。”

做法只有一个,就是把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式研究透,并将这种方法标准化,变成人机交互可复制的形式,同时保证它的边际成本足够低,低到即使一分不挣也能够把它复制给1.6亿学生。这可以解决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杨临风认为,这才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企业。

2017年是洋葱数学商业化第一年。其付费产品“金牌提分辅导”定价为一年488元,对标一线城市辅导机构价格的1/10。同时,洋葱数学跟多家公益机构合作,定向找到所有农村学校和老师,只要确定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就将所有资源免费开放。

杨临风和他的团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用得到和用得起优质的教育资源。

至于营收,他们倒没那么担忧。在互联网模式下,洋葱数学在规模扩展上的边际成本相当低,理论上可以无差别地服务到每个家庭。而据他们观察,至少有八九千万家庭具有购买力,如果都愿意付费,这体量相当可观。

眼下他们最着急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学校知道并用上洋葱数学。

“现在有不少学校经过我们的努力解决了很大程度上教学的问题,但还有很多学校不知道我们。离我们所说的‘至少把数学学科和所做的几个学科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异抹平’的愿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杨临风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