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诗人之死:因诗名太盛,返乡途中竟遭安徽地方官妒杀

 老黄说史 2018-09-20

1/语文教科书中的著名诗人

中学时代,语文教材中收有一首唐诗,叫《芙蓉楼送辛渐》,其中的第一首最为著名,至今仍目熟成诵: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代的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说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最出名的当数《出塞》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出塞》,一直被后人当作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虽然两次科考及第(26岁中进士、34岁又以博学宏词登科),但是,仕途却非常不顺,最高才做到县丞(辅助县令的执政官,相当于副县级),并且一生都是在贬谪中宦游,更不幸的是,当他晚年返乡,因诗名太盛遭小人妒忌,竟被一个名叫闾丘晓的安徽地方官给残酷杀害了。

2/热血青年的报国路

王昌龄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大唐盛世,许多有为青年看到的都是前途一片光明,一腔热血很容易就自个沸腾。生活在山西太原的王昌龄,也是个热血青年,虽然家世清苦,但也心怀天下,农耕、学诗悟道之余,他又心向西北,想学古人来次潇洒的投笔从戎。

开元十二年时,王昌龄终于实现了他西进河陇的从军梦。玉门关外的历练,让他一跃而成为唐代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其中的《出塞》及组诗《从军行》(七首)就是他那时的呕心之作。那种纵马扬鞭的日子,他在诗中抒发了一个报国青年的宏大抱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

只是,西北的战事太少,建功立业的机会并没有到来,于是,他只有回首洛阳,想在科考中淌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3/科场得意宦场失意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年近三十的王昌龄第一进走进京城的考场,就一举中了进士。对于读书来说,进士及第那可是一步登天的成功逆袭,但是,王昌龄还没能细细品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幸福,就被残酷的现实泼了一盆凉水——他只被授了个秘书省校书郎的闲差。

校书郎只是个抄抄写写的苦逼小工,工作了无情趣。为了进步,三十四岁时,他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结果仍然是榜上有名。但是,这次考试过后,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要的结果,博学宏词登科后,他被赶出京城,外放为河南汜水县(治所为今河南荥阳附近)尉。

汜水县尉是负责汜水一县治安捕盗的事务官,也就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这样的安排,就是杀鸡用了牛刀,王昌龄当然是心有不甘的,所以,工作起来少有激情,也许间或还有几句牢骚什么的。领导可不爱听这些唠叨,在汜水工作了五年左右,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就被人一杆子支到岭南,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4/诗人的理想总难画圆

南下之旅中,王昌龄与大唐的另两位著名诗人有了匆匆地邂逅。在唐朝,诗人的名头虽然光鲜,但是,生活得大都不如意,诗人的梦想虽然很质感,但却很难画得圆满。比如有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之称的孟浩然,他的那首《春晓》,就连几岁幼童就可成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也是一生不得志,功名没考上,一生从未进入大唐的体制内工作,只好隐居老家襄阳,埋头苦读、写作,最终老死乡里。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两人短暂相聚到分别,是如此的依依不舍,孟浩然为此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以抒胸臆: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送王昌龄之岭南》是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作从洞庭秋意写起,给人以萧瑟之感。接着用羊祜、贾谊作喻,赞叹王昌龄的政绩和才华,对王昌龄远谪未开化的岭南,深表同情与忧虑。

但是,王昌龄的造访,间接地要了孟浩然的性命。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多了东西,导致痈疽复发。王昌龄离开不久,孟浩然竟因此而死,这让王昌龄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癒。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

南贬途中,王昌龄是走走停停,饱览沿途的山川秀色。期间,王昌龄在岳阳还巧遇了四处流浪的“谪仙人”李白,两人也是一见如故,王昌龄为此写下了《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与李白分别后,王昌龄又独自踏上南下岭南的孤旅。彼时的岭南不比现在这般开放,而是偏僻苦寒之地,在岭南的日子,王昌龄过得非常闹心。好在,这样的日子并没持续太久,在岭南劳动改造一年后,就遇赦北还。

5/诗人的冰心抵不过现实的粗糙

年已四十二岁的王昌龄,本以为遇赦北还后,能在京城谋个好差事,没想到,等待他的仍是流放,朝廷只给了他一个江宁丞,江宁虽不比岭南那么偏远,但也是远离大唐政治中心的异域,并且,一个小小的县丞,怎可慰诗人那颗漂泊了几十年的沧桑之心呢?

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上班时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有破罐子破摔之意。这种消极怠工式的反抗,遭遇各方非议。

恰在此时,他的朋友辛渐要离开江宁前往洛阳,为了发泄不被人理解的愤懑,这才在送别好友时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白诗人的心机,虽然历经磨难,仍旧痴心不改,虽然饱受诟病,依然冰清玉洁。

虽然他的内心的纯净的,但是,现实却一味污淖,在江宁任上呆了八年多之后,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又被被贬为龙标尉。

王昌龄之所以一生不得志,与他的性格有着莫大关系,《詹才子传》称其“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是啊,无论是哪个统治者,喜欢的都是听话的顺民,一个挑三责四的人,尽管你才超屈宋,到了还不是投江而殁。

6/诗人之死

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县一带)比之江宁又更偏远。王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做个龙标尉,对于已过天命之年的王昌龄来说,就是一种苦熬。

此时,远在杨州打工的李白闻知好友一贬再贬,便提笔为王昌龄写下了一首壮行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同样遭受过贬谪之苦的李白,以诗抒感愤,寄慰藉,表同情。这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五十九岁的王昌龄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只得离任返乡。

至德二载(757年),王昌龄途经亳州时,他仍没忘访友之心,专程登门拜访了时任亳州刺史的闾丘晓。他想象闾刺史会和孟浩然、李白、岑参、辛渐一众诗友一样,会与他畅饮论诗,没想到,迎接他的竟是残酷地杀害。一生都在渴望建功立业的大诗人,最终竟然惨死于小人之手,实在令人惋惜。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7/善恶有报

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恶行,一时引得群情激愤,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面对手据重兵的一方大员,人们却又奈何他不得。

王昌龄遇难不久,张镐就为王昌龄报了一剑之仇。张镐本是唐玄宗身边的谋臣,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张镐被退居二线的唐玄宗派去辅佐李亨。张镐因功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

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的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与安庆绪部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其时,睢阳被困至弹尽粮绝,张巡告急。张镐急速赴援,并传令亳州刺史闾丘晓出兵营救。但是,闾丘晓却迟滞不动,惧怕战事失败祸及自己,坐视叛军攻城而不救。

等张镐大军赶赴睢阳时,叛军攻陷睢阳三日,张巡遇害。张镐大怒,命杖杀坐视不救的闾丘晓。闾乞求活命,说自己有亲人要奉养。张镐说:“当年王昌龄难道没有亲人要奉养嘛!?”闾无话可说,只得引颈就死。

(《唐才子传》:“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于替王昌龄报了仇,这时,离王昌龄遇难还不到半年时间。闾丘晓的报应来得是非常及时的。闾丘晓被杖毙,一时宇内称快。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