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

 棋石乐1 2018-09-20

德国哲学大咖黑格尔曾在著作中,多次称中文不是适合思辨的语言,德语适合思辨,并举例德语词汇「aufheben」(旧译「奥伏赫变 」)为例:两个相反的两个意思融合在一个词中。(见下图)。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

其实,「aufheben」其意大约相当如「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一,中文已经将「奥伏赫变 」翻译成「扬弃」,可谓「信、雅、达」,完全符合两个相反的两个意思融合在一个词中。(想想农民扬麦子,扬高秕谷被丢弃,饱满颗粒被留下,不是「遗弃」,也非「丢弃」,而是有弃有留,去糟取精)

其二,这类词在中国先秦古文献就存在,训诂学中称为「反训」:「义相反而兼通」 「美恶不嫌同名」,也即「正反同词」。如《诗经》中的「新台有玼」,「玼」表示「玉色鲜洁、完美」,后来反而指「玉上的斑点」,即「瑕疵」,引申义为「缺点、美中不足」。

钱钟书(1979)先生在《管锥篇》就连续征引中国三千年前最古老的文献中的「正反同词」,狠狠的打了黑格尔的脸,并嘲讽道:

「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


我也很奇怪,黑格尔是西方大哲,而西方哲学最基础信条之一就是「凡是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决不当成真的接受下来」(笛卡尔 2000),也就是孔子说的「慎思明辨」。

黑格尔懂中文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懂,那他凭什么下判断说中文不适合思辨???

我再看了一下老黑的《哲学史讲演录》的「东方哲学」一节(1960),发现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其实就跟林则徐当年认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不喝中国茶就会便秘而死」,好不到哪里去!


对于老黑的那点小傲娇,没有兴趣多谈一个字。举个例子:启蒙运动初期,法国哲学横扫欧陆,说德语的人群中基本上不产生优秀的哲学家(那时候还没有德国),当时不少人认为不宜用德语研究哲学。看过电影《莫扎特》的人都知道,歌剧都是用拉丁文,德国人自己都不认为自己的「德语」是「优美庄重的语文」。

可见,不管多么理性的脑袋,都会有偏见,都会先入为主的下结论。

另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是:中文在西方人的眼中代表着「天书」,西方人碰到艰深难懂的语言和文字就会说:这是中文吗?

日前美国著名的华裔科幻小说作家Ted Chiang(姜峯楠),在大名鼎鼎的《纽约客》发表了一篇文章bad character(缺陷文字),指出汉字的缺陷:

1、难学,拼音文字只要认识几个字母,汉字最少要写3000个。

2、难写难认,就是中国人自己也经常提笔忘字。

3、汉字电子化相比拼音文字文字困难。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

最后Ted Chiang开始脑洞大开称:假如汉字没有被发明,字母文字会席卷东亚,假设古代中国发明拼音文字,读写能力的人会增加;今天科学技术可能完败西方。

看来在这位华裔的眼中,汉字还真如同他文章题目一样:劣等文字(bad character),拼音文字是「盖中盖」,吃了就「腰不酸,背不痛,腿不抽筋」。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纽约客》虽然不是什么学术期刊,但也是知名刊物,为什么刊登一个毫无评价资历的作家的胡言乱语?真的没有人审核?还是这些白人编辑也相信如此。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

Ted Chiang(引自维基百科)

首先,汉字不能跟拼音文字的word(单词)对应,三千汉字汉字能覆盖99%的文本,3000单词能够吗?

我们来看中国国家标准局的统计数据:1000个汉字覆盖率是90%,2400个汉字覆盖率是99%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北京语言学院的统计数据:2400个汉字覆盖99%以上的文本:

不吐不快之:钱钟书打脸黑格尔,香蕉人的偏见甚于无知

其次,英文是拼音文字,用音节进行区别,所以,英文在构词逻辑性上远远低于中文,比如:

hepatitis 肝炎

gastritis 胃炎

pneumonia 肺炎

nephritis 肾炎

中文新造词构词,是如此简洁明确:

television 电视

elevator 电梯

telephone 电话

认识三千汉字的初中生基本上能读懂专业论文,英文能够吗?英文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词汇,学物理看不懂学化学的文章。学医学看不懂学金融的文章。

比如:化学符号,中文一目了然,以形索义:

高锰酸钾 potassium hypermanganate、potassium permanganate

三氯甲烷 trichloromethane

四氯化碳 perchlormethane、carbon tetrachloride

四氢呋喃 tetrahydrofuran

再者,一门文字不是符号越少越好,而是要保持一定合理的范围,衡量这个合理值有一个信息学术语,叫做「信息熵」:也就是系统的有序度。符号都有不确定性,信息冗余度越高,不确定性越低,反之亦然。

打个简单的比如:

我们知道0和1可以表达一切信息,冗余度是最低的,如果符号越少越好,那只要有两个不同的符号(二进制)就应该最好文字,电报的「滴、答」就是最容易学的语言。

但是这样,写一句「我爱你」,需要写48个「0、1」组成。说一句「我爱你」,要「滴滴答答」48声。想跟女朋友抱一个煲一个电话粥,可能要滴滴答答到八十岁。这就是为什么电报为什么要尽量短小。

中文基础符号多,信息冗余度高,这就是为什么中文比较简洁的原因。

但冗余度不是越高越好,理论上信息符号的信息熵能准确量化,但一门语言的文字符号的冗余度是动态优化的,无法十分精确的量化。因为语言文字所要包好的意义太复杂微妙,比如中文一个「行」字,在《中文大辞典》有三个读音,有接近一百多个义项。

所以,以中文有3000个汉字,而英文只有二十六个字母相比较,说明中文较难,纯粹就是不加思考的惯性回答,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至于这位「香蕉人」开脑洞的臆想:假如没有汉字,中国就开挂成学霸,穿越成强国。。。。。。无论是纯粹推理,还是实际经验,都无法支撑这种臆想,毫无评论的价值。

汉字电子化的输入、输出困难,已经完全得到解决,汉字在电子化时代完成新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电子存储原件已经是白菜价,电脑刚发明时候运算、存储能力不强,对汉字电子化的限制,今天完全不是问题。

文字是约定俗成、动态演化的,不是哪一个人的理性设计、发明的,所以,绝对没有没有完美无瑕的文字。每个民族的文字都与自己的文化、历史相融合配套,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对待汉字,完美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妄自尊大。

俗话说:偏见比无知更可怕!!读书受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抛弃偏见,不预设立场,运用自己理智分析问题。不懂的东西,宁可延迟判断,也不要下似是而非的结论。

参考资料:

1、「aufheben」解释: 《汉英词典》给出的解释,相当于英文的 sublate:develop what is useful or healthy and discard what is not(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这与中文的「扬弃」是非常对应的。

2、钱钟书. (1979). 管锥篇. 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页3

3、黑格尔(1960)哲学史讲演录: 商务印书馆, 页115

3、笛卡儿.王大庆译 (2000). 谈谈方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页16

4、Ted CHIANG (2016)Bad Character ,载《newyorker》,网址:

http://www./magazine/2016/05/16/if-chinese-were-phonetic

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