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街、小高山巷地名三说

 文山书院 2018-09-20
高山街、小高山巷地名三说
■曹先辉

    高山街、小高山巷和夹在中间的横高山街,是旧城区闻名遐迩的三条街巷。这里不仅有诱人的美食,还有脍炙人口的刘海砍樵传说,查阅这三条街巷的地名来由,竟发现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一说是刘海砍樵的二座高山

    一说古代此地是一大一小的两座高山,因而以“高山”命名后来的街巷。1982年出版的《湖南省常德市地名录》说,高山街“相传古时此地凸起很高,似座大高山。原称大高山巷,解放初更为‘大高山街’”;小高山巷“相传古时此地凸起,似座小山,因邻近有大高山巷,故称‘小高山巷’”。

    由于这里曾经是两座高山,从而有了刘海砍樵的故事传说。相传刘海住在丝瓜井附近,家境贫困,他既要奉养双目失明的老母,又要砍柴卖柴维持生计。每天他都去大高山(现高山街)、小高山(现小高山巷)砍柴。他的忠厚、勤劳、朴实和孝顺,被藏在大高山上的狐狸精看到,并对他产生爱慕之情。于是,狐狸精化作美女取名胡秀英,趁刘海上山砍柴之际与之相遇,经过几次邂逅,有情人以树为媒、以山为证,终成眷属。从此以后,胡秀英精心侍奉双目失明的婆母,还常陪刘海上山砍柴,到后来,刘海与胡秀英都成了仙。这个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据高山街原强不息钟表修理店的老师傅介绍:在高山街小学的斜对面,从前是家银行的“红洋楼”,银行后面有口隐蔽的古井,传说当初是个狐狸洞,后来变成了井,称为“狐仙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能见到这口古井。常德解放后,“红洋楼”先后设为兵役局、武装部和机电公司。

    二说是三条街巷的总称

    二说古代这里没有高山,只是地势稍微高一点。因为有高山街、小高山巷、横高山街三条街巷,所以称为“高三巷”。它们与大小“高山”风马牛不相及。今有明代嘉靖、清代康熙和嘉庆年间的三部《常德府志》,它们都记载“高三巷  府东”。像这样多部方志记载,应该准确可靠,不可能勘误,可以认定高山街、小高山巷、横高山街这三条街巷,是古代统称的“高三巷”。

    那么高三巷何时更名为大高山巷和小高山巷的?查清同治《武陵县志》的《常德府城图》,其中已经有了大高山巷和小高山巷标示。由此可知,高三巷更名为大高山巷和小高山巷,应是清同治以前的事情。

    常德解放以后,大高山巷除了有学校、酒楼、裁缝店、鞋店、酱园铺、电影院、理发店外,还有常德市(武陵区)政协、市广播站、市人民医院和常德地区卫生局、粮食局、财税局、轻化工业局以及建设银行常德分行等单位。小高山巷则挤满了粮油供应店、肉食水产店、煤炭店、副食品店、蔬菜供应店等商家店铺,高山街居委会当年也设在这里。那时的横高山街是个居民区,遗留有一座小小的窨子屋,传说曾是国民党军官金屋藏娇处。对面有座坐北朝南的二进二天井的窨子屋。有堂屋,有天井,有正房和厢房,遗憾的是,棚改时被拆掉了。

    三说曾是高氏的居住地

    三说古代这里没有两座大小高山,而是高氏家族集中居住的三条巷子。因为小高山巷旁边的横高山街上,旧时有座年代久远的高氏宗祠。曾从事过原常德市房地产管理工作的苏昌德老先生,在《原常德市解放前后房地产管理工作情况的回忆》一文中写道: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一部分寺庙、宗祠、会馆、善堂等社团产业自动放弃管业的”进行了代管,在代管的房屋名单中,就有“高氏宗祠  小高山巷”。

    高氏祠堂是高姓家族活动的场所,祠堂内供奉有始祖考、妣及先贤牌位,由族长指派专人守护。每年清明节和冬至日,族人会在祠堂里举行祭祀活动。以缅怀先祖功德,宣传族规家训和弘扬家族美德。特别在清明节这天,祠堂会安排一餐宴席,俗称“吃清明会”,席间高氏族人同乐,联络族亲族情。

    这座高氏宗祠究竟是何人何时修建的?查查常德地区内的几本高氏族谱,发现桃源县盘塘桥的高氏族人最有可能。因为该族谱记载:“始迁祖兴隆公,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由湖北麻城,官常德卫,落业于桃源境内。越五世至应先迁居盘塘桥。至1948年,已传至25代,全族人口约2400余人,分布于常德、鹤峰、衡州等县。”又有谱记:“兴隆公,元末以军功起家,顺帝至正二年,叙绩守常德卫,钦封正四品,昭武大将军(元制,大将军分昭武、昭勇、昭毅三等)。嗣以中原云扰,士诚、友谅蹂躏东南,而朝臣疆吏,文恬武熙。公见时势已不可为,遂辞官归田。”再根据清嘉庆《常德府志》佐证:“元末,陈友谅掠取府城,窃据兵马。明洪武初遣将取之,血流有声”。高氏族人可能在这次兵灾后落业桃源县境内,后迁居盘塘桥,另有一支高氏族人可能在这次兵灾后落籍常德城,他们才修建了这座高氏宗祠。

    关于这座高氏宗祠,还有人说是始迁祖高允公(于明永乐元年〔1403〕自安徽省全椒县,迁居常德府东关外新碑巷筛子岗)后人所建。也有人说是始迁祖高希鲁公(于明永乐二年〔1404〕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至常德府武陵前乡之白羊桥〔今常德市鼎城区尧天坪镇金岗岭村〕)后人所建。但湖南高姓人最爱说的是“水流千里有源,族传万代是亲”。认为只要同是高姓人,无论近亲远亲,都视为一家人。

    公说公有理,婆说理也长。关于高山街、小高山巷地名的三种说法,您觉得究竟谁最有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