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孔子》:日常圣人[008]

 江山携手 2018-09-20

                                  日常圣人[008]

   

如果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从卫灵公这一个别的人上升到一般,然后上升到对所有的人的人性的一种怀疑,从而感慨人性的弱点;那么,由颜回的死,他所发出的“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样的感慨,就是在感慨命运的难以测度。

 

我们稍微上升一下,可以说,这是孔子对天命的认识。人性中是有很多弱点的,甚至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弱点,这是我们的内忧。同时我们还有外患,那就是命运。命运是难以测度的,我们哪怕具有了良好的人性,譬如颜回通过修养,他的人性已经接近完美了,但是命运又会来戕害他。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很悲观的结论:人的存在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我们自身就有很多很多的致命弱点,而命运之剑又悬在我们的头顶上,随时可以落下来。人站在哪里不是深渊?

 

谁能够从个别到达一般,谁能从一朵花的凋零看到整个世界的萎缩?圣人。人性与命运,是哲学的两大对象,孔子于此达到的深度和高度,也就是他无边无际的悲哀的缘由。他学生病了,他很伤心:

 

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

 

冉伯牛生病了,孔子赶紧去看他,从窗口里面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那种不用言传的,而在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之中所蕴含着的师生之间的情谊。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从窗口里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说什么呢?对于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因为你知道你说什么东西都是假的。孔子怎么说的呢?

 

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

 

我们要失去他了,这就是命呀。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的一个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这句话说完了再重复一遍:这样的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好人,是对人性的判断,得了这样的病,是对命运的感慨。所以我们说人有内忧,人有外患,内忧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外患是命运。命运时时潜伏在我们的前方,随时准备捕猎我们。

 

这样的好人,这样一个求上进的人,这样一个不断寻求自己人性完美的人,最后倒在命运的枪口之下。多悲哀呀。所以孔子的悲哀,不仅仅是对于一个个别事情的悲哀,他是从中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什么叫做天?天就是命运。颜回死了,孔子放声大哭。一个71岁的老人,在颜回的灵柩面前哭得昏天黑地,哭得死去活来,这多么让人难以为怀。一边哭,他一边说:“天丧予!天丧予!”这是天在灭我呀,这是在天在灭我呀!颜回的死不仅是颜回的悲剧,也是孔子的悲剧,他最好的学生,他觉得最完美的学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他最后还是把它归于命运。他的弟子们都来劝他:老师不要再哭了,你悲伤过度了。你这么大岁数了保重身体。孔子回答说:我悲伤过度了吗?可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是在控诉命运的不公,他是在感慨人在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呀。这是他的哀。

 

当然,他也有很快乐的时候,应该说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是比较快乐,比较轻松的。看到山水了他快乐,听到音乐了他尤其快乐。

他在齐国听齐国的乐师演奏《韶》乐,《韶》乐传说是舜时代传下来的音乐,他曾经评价《韶》乐是尽善尽美。所以他在齐国听到这个曲后,结果是“三月不知肉味。”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很高明的演奏家,所以我猜测,他听完这个曲子后,肯定也不断地演奏。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沉浸在音乐声中,甚至吃肉都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我们也知道,孔子是特别喜欢吃肉的。最后自己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我没有想到呀,一个音乐能够把感动成这个样子,音乐能够这么样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彻底的俘虏他呀!(《论语·述而》)

 

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懂音乐?我想,懂音乐,包括艺术和文学都一样,不是看他是否具有一些有关艺术的知识。艺术知识不是艺术,掌握多少艺术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人具有多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一个人是否真懂艺术,要看他能否被艺术感动,陶醉。读一首诗时你被感动了,你就懂了;听一首音乐时,你被感动了,你就懂了。你没有被感动,你写一大堆的分析文章那都没用。你感动,你才懂。,你感动的程度越深,说明你懂的越深。《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有一个叫做桓子野人,“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这个人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只要听到好的音乐,他就被感动得手足无措,只能说两个字“奈何!”什么叫奈何呀?就是无可奈何!他感动得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人是真懂音乐。不过,在他之前还有一个人比他感动得更厉害,那就是孔子。如此热爱艺术并被艺术陶醉感动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肃得可怕的人呢?不是有性情的人,怎么会这样沉迷于音乐?

所以从孔子的这些喜怒哀乐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的丰富而不是情感的枯竭,是情感的充盈流动而不是情感的萎缩凝滞,是情感的敏锐而不是情感的麻木,是情怀的自然天成而不是情怀的人为矫情。孔子的一切的表现都是自然的,他高兴的时候他就笑,他痛苦的时候他就哭,他生气的时候他就骂,非常自然。孔子曾经欣赏过一个人,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因为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 ,什么意思呢?该说话的时候看看环境,轮到我说话了,他才说,很有礼貌,不多言。乐然后笑,快乐了然后才笑,发自内心的笑,不是假笑,不是装笑不是苦笑。所以这个笑是发自内心的,很自然的,孔子天性就是这样。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一个哲人又是一个诗人,他对世道人心最深刻的洞彻不是形诸理论教条,逻辑,而是形诸感慨,通过感慨万端的,诗性的语言告诉我们。所以他常常是“喟然叹曰”。就像我前面的分析一样,你读明白了,就知道这里面包含着很深很深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读明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鲍鹏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