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丨远大前程:流水的兄弟,铁打的军权?

 静雅轩345 2018-09-20

《三国志:3》 来自元知共读 12:05 作者 |不雨亦潇潇  ·  主播 |阿成



各位书友大家好!


《诗经·鲁颂·泮水》有言:“允文允武,昭假烈祖。”一个政权要想获得长期的稳定,就离不开“文武并用”的法则。


文臣治国、武将守国,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无论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所谓“将相和则天下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简单来看,曹魏政权的组织结构也是由“文武”构成的。上一章我们共读了曹魏政权的“一条腿”——以谋臣文官为代表的士族力量。


这一章将与大家共读曹魏政权的另一条腿——以宗亲武将为代表的宗亲力量。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之子曹丕亲手结果了四百余年的刘汉王朝,建立了曹魏政权


有感于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宦官跋扈的历史教训,魏文帝曹丕在登基后的几年中实行了许多针对性的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在即位之初,曹丕便颁布了诏令:宦官为官者不得过署令,后族不得干政。


他不允许宦官和外戚参与到中枢机构的运转中来,取而代之的是:设立了“散骑常侍”这一显职,使之与侍中一同掌管机密之事,作为皇帝与中枢机构“尚书台”的沟通桥梁。


而八座尚书、侍中、散骑常侍等直接掌管着国家中枢的官员,却大多是士族子弟。士族“这条大腿”,依旧有着巨大的力量,是曹魏政权不得不依赖的一大支柱。


士族虽然掌控着国家的政权,但却轻易不敢放肆,因为他们会受到来自“另一条大腿”的制约,那便是曹氏宗亲所掌控的军权。


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曹魏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军政分离”的制度。每一州的刺史掌管着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但军权则在驻扎该地的将军手里。


由于政权是建立在乱世中的,从一开始曹魏便与战国时期的秦国一样“崇尚军功”。


许多立了功的士兵都得到了封侯,而这种封侯只是一种“有名无实”的虚封,真正可以得到封邑的爵位依旧只是将领们才能享受的待遇。


由于当年立太子而引发的“兄弟之争”在曹丕心中留下了很大阴影,使其继位之后仍是耿耿于怀。所以他在对于诸侯王的态度上,显得十分苛刻与绝情。


那些诸侯王都是与他同父异母、甚至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曹丕对待他们如同对待犯人一样。彭城王曹彰的无疾而终,陈思王曹植的如陷囹圄,都说明了曹丕对诸侯王兄弟的极大猜疑。


从“打虎亲兄弟”到“流水的兄弟”,曹丕虽然亲手扼杀了“诸侯王为屏藩”的制度,但他却并非有心遏制宗室力量,曹魏政权依旧贯彻了“宗室维城”这一原则。只不过摒弃了亲兄弟,重用了宗族内的其他近亲而已。


虽然亲兄弟们毫无实权,但曹魏的军权却始终掌握在自家人的手中。




曹操在位时期,由于天下战乱不断,格局也没有明确形成,使得他不得不于边境各地驻扎大军,以防战事突起。


驻扎于西部关中一代的诸军大致上有两部:一个是安抚关中诸将的钟繇,另一个则是“疾风将军”夏侯渊


钟繇的任务主要是以安抚为主,手中并没有太多的兵力。而夏侯渊作为西线的驻守大将,麾下统领着张郃、徐晃等名将,曾多次对西线的敌人展开“闪电战”打击。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在未向曹操报告的情况下,突然发动对马超、韩遂残余势力的打击,一举克定了陇右和关中一带,被曹操称赞为“虎步关右”。


建安二十三年,夏侯渊又督张郃、徐晃平定巴郡,进军汉中,将西线战果扩大至蜀中地区,与刘备对峙于阳平一代。


与此同时,驻守在东南方的诸军也有两部:一个是扼守襄阳的智勇名将曹仁,另一个则是驻守合肥的张辽。


这两部分别承担着抵御荆州关羽和遏制江东孙权的职责,而从兵力分配上可以看出,张辽、乐进于合肥仅有区区七千守军,而曹仁则有数万之众,而且张辽要受到护军薛悌的制约,显然他在南方只是作为曹仁的一个分支存在的。


西方兵权在夏侯渊手中,东南方兵权在曹仁手中,而夏侯惇则是名义上的全国军队总司令,有着统领二十六军的大权。


曹操对于军权、将领的合理配置可以说是相当具有水平。


西方需要开拓,所以交给了善于攻击的夏侯渊;南方需要稳固,所以交给了善于固守的曹仁,而“总司令”一职需要镇得住、有威望,所以交给了尊师重道、清廉节俭的夏侯惇。


这三人将曹操时期的军权牢牢握在了手中,而他们又都是曹操的族兄弟。


正是因为军权牢牢掌握在曹氏宗亲手中,所以无论拥汉势力与士族势力多么强大,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曹操叱咤风云。


曹氏宗亲掌军权自从曹操开始,便已经成了一个铁打的规定。在曹丕时期和曹睿前期,第一批的宗亲名将大都死去,而第二批宗亲名将却登上了历史舞台。


曹丕即位初,曾先后册封夏侯惇、曹仁为大将军,后者还亲自担任了魏吴“中州之战”的总司令。但老一辈的人终究会老去,随着夏侯惇、曹仁等叔辈名将的离去,曹丕又启用了新一代的同辈宗亲名将——曹真与曹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令曹丕欣慰的是,这两位同辈将军在统军才能上毫不输于叔辈们。


身为“曹家千里驹”的曹休总督东南诸军事,曾多次击败孙权的侵犯。而“佳人”曹真则总督雍凉诸军事,竭尽全力抵御着蜀相诸葛亮的兵锋。


正是二人优秀的统军才能,使得曹丕时期与曹睿前期的军权不致旁落。


然而世间之事,总是盛极而衰。没有一个家族会代代皆有人才出现,而当这个家族出现蠢材的时候,则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没落。




曹丕可以将曹睿托孤于优秀的曹真与曹休,而曹睿则没有他爹那样好的运气。


在曹睿后期,随着曹真、曹休的离世,曹家宗室之中再也选不出一个堪当军事统帅的人才来。


浮华不实的夏侯玄、作威作福的曹爽,充其量也只是两个躺在老子功劳簿上的无能之辈。


诸葛入侵、公孙造反,宗室之中,再无一人可用。于是,曹睿只能起用身为士族的司马懿来抵御外敌。从此,军权对于曹魏政权而言,不再是“铁打”的了。


虽然曹睿于临死之际仍旧不甘心外放军权,因此他只能“矮子里面拔大个”,在宗室中选了曹爽来担任大将军,执掌军权。


“忍死以待”的魏明帝曹睿为嗣君曹芳选定了曹爽与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不仅是为了一文一武、安邦定国,更是为了平衡士族与宗室这两条支撑着曹魏政权的大腿。


世间从来没有过万世不变的法则,“穷则变,变则通”。万事万物便是在“苟日新,日日新”的变化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流水的兄弟,但历史上不乏铁打的兄弟情;铁打的军权,但历史上有谁能够永远大权在握?流水的是世事沧桑,也许不变的只能是一个人的坚守之心。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在“后继无人”的悲痛中离世了。曹操与曹丕寄希望于他的“远大前程”已然成了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泡影。


公元249年,在魏明帝曹睿去世十年后,一场权力重新洗牌的政变——“高平陵之变”爆发了。这场政变,断送了曹爽一族数千人性命,也断送了曹魏三代君王孜孜以求的“远大前程”。


霸国无永岁,文字有长年。曹魏,注定逃脱不了短命的厄运。或许,它的“远大前程”并不在这里,而在它自己也没有察觉的另一个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