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着≠陪伴,你和孩子该怎么玩?

 生活经验图馆 2018-09-20

下面这张图片曾经刷爆朋友圈,叫做“一张图看懂陪伴和陪着”。

“陪伴”还是“陪着”?

图片中,这一边,爸爸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并亲切地与两个孩子交谈着什么。

而就在他们旁边,另一位妈妈和小小年纪的儿子各自低头玩着手机,互不关注,表情动作都神相似。

在这张图片刷屏的时候,大家都感慨:

别再说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着”。

很多人看过之后,也在检讨自己在对于孩子的陪伴上有所缺失。

然而,内疚过后呢?

是啊,我们都知道应该高质量陪伴,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不能把孩子扔给电视;不能一边嘴上应付孩子,一边刷着手机不放;不能只是花钱买玩具,还得花心思和孩子一起玩……

道理听了无数次,却依旧不知道,陪伴,除了在孩子身边,我们还能做什么?

中国儿童中心出版的《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家长既要关注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家长单方面地“教”,孩子单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长和孩子组成的共同体,是长久陪伴中获得的共同成长。

花时间“教”,不如花心思“陪”

什么是“尊重孩子”呢?

小编曾遇到过一位妈妈,急切地询问,孩子老是不愿吃饭怎么办?

她随后详细描述,1岁多的孩子,平均每餐吃饭时间超过1个小时,中间要换若干次玩具、要放着动画片,妈妈一会儿扮红脸,一会儿扮白脸,并且要重复加热饭菜,以免变凉。

“我天天这么陪他折腾,自己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你想让孩子吃饭,可是你在做什么?你在说话,你没在吃饭。

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可以说话,我却必须吃饭?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很小的时候就会如此,看到你做什么,就要学着做,大人吃什么,他也要尝尝。

所以,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你自己先要好好吃饭,你吃饭,他才会想要吃,你吃得香,他更觉得饭菜香。

3岁以内,是行为教育阶段。

像刷牙、上厕所、穿衣穿鞋等等这些本领,其实未必需要我们花多少时间去“教”,而是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做

能参与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被动“受教”,而是亲密感参与感成就感的三重满足。

这样有趣的体验,何尝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成为孩子的“安全岛”

小编认识一位职场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做饭吃饭、陪孩子玩、给孩子洗漱,还要坚持在9点之前讲故事哄睡。

也正因为这样,她才只能在孩子睡着后,有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才能追追剧看看书。

可是最近,她绘本讲五遍,孩子也不肯睡,甚至大喊“不要妈妈”。

究其原因,为了争取时间追剧,这位妈妈原本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变成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可孩子的内心何其敏感,你在敷衍她,她怎会不知道。

孩子不满足,陪伴也没有质量可言。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

有的家长下班回到家,冲着孩子“宝贝儿,快过来抱抱!”

结果抱着孩子又几分钟热度,“行了,自己玩去吧”,然后自己开始刷手机。

这样怎么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尤其上班族爸爸妈妈,更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你用心陪孩子做哪怕一件事,玩玩具也好,讲故事也好,只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心放在孩子身上,这个时间才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孩子不要你?

经常听爸爸们说,不是不想陪孩子,而是自己插不上手,因为“孩子不要爸,只要妈”。

甚至一些妈妈说,不能让爸爸带孩子,带不了几分钟准哭!

有一次,小编的同事带着4岁的儿子来办公室,有热心的叔叔就拿来积木给孩子玩,孩子还在自己摸索着搭什么,结果爸爸就先急了,“你这样,这样”,三下五除二,搭了个小房子,结果小孩子用手一扫就弄塌了。

最后,以爸爸发火,儿子哭了一通嚎哭收场。

“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陪玩,则最展现家长的智慧。

陪孩子玩,不是按照玩具说明书所谓“正确用法”一步一步教孩子操作,更不是把你的构想强加于孩子。

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跟随着他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帮助,成全孩子自己。

“过度干涉”太普遍了,

  • 看到孩子拼图,忍不住说“有这样拼的吗?”;

  • 看到他不停地用正方形积木,往圆形洞洞里按,忍不住说“不是这个,拿那个圆的”;

  • 看到孩子在泳池边犹豫,不敢下水,忍不住说他“胆小什么,赶紧下水!”

-END-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