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偶像”王珮瑜: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亮哥eoim8x8y62 2018-09-20


“京剧有门槛而审美没有,最经典就是最时尚。”


▲点击收看「中国首档青年精神价值纪录片」

青年100 x 王珮瑜


1947年9月8日,一个初秋的寻常清晨,身在上海的梅兰芳天还没亮,就早早坐在了收音机前等待一场电台转播。


那天是一场大型赈灾义演的第六天,前四天压轴的就是梅先生本人,而最后两天的大轴则是孟小冬。


当时的孟小冬人称“冬皇”,被誉为是中国京剧史上第一女须生。


那一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演出最高票价50万法币一张,私下里甚至被炒到500万一张,要知道在那个年月里这一张票就相当于2000斤大米的价格。


即便如此,也是一票难求。那几天,上海滩的收音机都卖得脱了销。


那是一个“戏比天大”的时代,人们手中没有五彩斑斓的屏幕,舞台上粉墨登场的“角儿”便承载着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商贾贵胄的所有浪漫想象。


2018年9月8日,上海中国大戏院西皮二黄悠然奏响,大幕拉开,老程婴缓缓步入舞台,《搜孤救孤》再次开锣。


中国大戏院一楼到三楼的观众席,满坑满谷。超出我们想象的是,一般京剧演出观众银发居多,这场演出中观众席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这回程婴的扮演者也是一位“坤生”,扮相丰神俊朗,气质儒雅翩翩。



王珮瑜,上海京剧院著名余派女老生,余派第四代传人,有人说她是“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他们称她作“瑜老板”。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舞台,时隔71年,我重新登上这个舞台,只为了和她对望一眼。


学习之初,王珮瑜知道的名角不多,孟小冬是其中让她痴迷的一个。


1

京剧,没有一夜成名


在上海戏曲学校上学的时候,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听1947年孟小冬重新登台唱的《搜孤救孤》。


每唱一句台下的观众就要给叫一次好,那种优秀京剧演员的魅力顺着录音穿过几十年的岁月感染着她。


1994年春天,上海戏校接到了一个文化部京剧基金会的出访任务,由京津沪三地戏校的二年级学生,成立 “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 去香港访问演出。


高耸入云的大楼,行色匆匆的行人,只在TVB里出现过的港腔,一切都显得新奇。


可最让她感到激动的却是几位特别的“观众”——蔡国蘅先生(孟小冬弟子)夫妇,余慧清先生(余叔岩次女)的女儿一家。


演出结束,蔡先生便说道:“珮瑜一出场,我们就感觉‘老师’ 回来了。”


王珮瑜与孟小冬的缘分不止于此。



1993年,《霸王别姬》上映的那一年,15岁那年王珮瑜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顶替因病回戏的梅葆玥老师演《文昭关》。


演出前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见到她便言道:“看这孩子脑门儿长得多好,人中也长,挂髯口好看呢!真有点儿像孟小冬。”被大师点评,当时还是个孩子的王珮瑜傻呆呆地立在那里,心中滋味复杂。


那一回王珮瑜的表现赢得了葆玖先生的赞许,演出后,梅葆玖先生把 “上海出了个余派小老生” 的消息带回了北京。


京剧演员还在科班里的时候就让观众认识了叫“科里红”,王珮瑜就是名副其实的科里红。

 

有人说,花开得早也容易败得快,年少成名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可对于京剧演员来说,年少成名并不等同于一夜爆红。

 

从上台到大幕拉开,走到九龙口亮相,在这几步路的背后有老师多年来不断把着你,教着,指导着,把控着。


所以我们这个行业,任何人走红都不稀奇。比起一夜成名的人来说,我觉得京剧演员被人知道、被人尊重,甚至是被人追捧是值得的。


刚进戏校的时候,王珮瑜腰腿比其他孩子硬得多,人家压腿脚尖能够到额头,她连手都碰不到脚;人家下腰能抓脚脖子,她连眼睛都看不到脚。


集体练了一段时间后,她从一开始的狼狈,到后来可以领头踢腿。每天六点起床,练早功、毯子功,腰腿功,还得练飞脚旋子、扫堂趴虎、抢背吊毛、圆场把子……


《霸王别姬》里戏班子里的人冲着学戏的孩子念叨:“若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


苦是必须的,没有京剧演员不吃苦就能成的。但是演员们想要呈现的更多是京剧艺术美好的那一面,因为本来就没人学,再卖苦,谁还来。



该吃的苦吃了,上了台王珮瑜发现,台下的观众比台上的演员人还少,而且不少已是白发老人。


等到我们成角儿了,我们的观众在哪里?


“我是有挑班唱戏的情节的,想跟市场打交道。”2004年王珮瑜离开了京剧院

 

二十四五岁的年纪,不知道天高地厚,当时有报道说“王珮瑜扔掉铁饭碗,誓死不回头”。

 

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熬,回头去看,它就是经历,如果时间倒回去我还是会做那样的选择。


2

 王珮瑜红了,那京剧呢?


截止至今,王珮瑜的微博粉丝有95万。他们买票看戏,成为了消费者,成为了“瑜老板”的粉丝。


有人说,王珮瑜红了,但京剧没有。纵观全国各地的剧场,依旧是满头银发的老观众居多。


2018年9月6日,我们的采访恰逢《搜孤救孤》响排,在上海京剧院的排练厅里我们见到了王珮瑜。


个子不高,白净纤细,一头短发鬓角剃得整齐,带着无框眼镜,淡蓝色的衬衫舒适自在。彩排过程中,没她的戏份时一直面带着微笑看,时不时拧开自己带来的保温杯喝口茶水。


当天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排练、采访、拍摄一个都不能少,但王珮瑜始终是有条不紊不见急躁。



在微博上,她是大家喜爱的“瑜老板”,善用网络语言,录制时下正流行的小视频。


但社交媒体上聊的拍的大多还是跟京剧有关的事,个人的喜怒哀乐她表露的极少。


走在上海的街头,王珮瑜也不戴帽子不戴墨镜,路过的行人频频回头私语:这是那个唱京戏的吧?


“大家对京剧演员的态度还是很尊重的,会非常友善地过来点个头,挺正常的,只不过就是很多人认识你,又怎么样呢?”


这种恰如其分的亲密感和距离感,让“瑜老板”能够当个“不太红,保持粉红”的王珮瑜。


有些年轻观众一开始冲着瑜老板走到了剧场,发现听不懂“中州韵湖广音”,下回来就带着戏词跟着听,听着听着开始看起了没有瑜老板的演出;也有些年轻观众“粉”了一段时间瑜老板,然后又转身追起了小鲜肉。


对于王珮瑜来说,这一切不过是“人来人往,非常正常”。


“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是京剧艺术的一扇窗。”不拒绝做一个偶像,但王珮瑜不希望年轻观众们的喜爱止步于自己。

 

“京剧艺术发展了200多年,有这么多历代的大师们,有传下来的那么多宝贵的剧目、流派、好的绝活、玩意儿,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是需要靠人来传承的。”


为了传承国粹,王佩瑜参加了的团中央宣传部和抖音合作的“笑出国粹范”。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不同地原因喜欢上京剧,在京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但首先,需要有这么一个人将京剧带到你的面前。


综艺节目、抖音、微博、吉他伴唱京剧,这些创新并不能被所有人认可,有人在聚会上问她:“你再这么搞下去,京剧还是京剧吗?”


其实我做的那些创新无非是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我们说京剧是一个程式化的艺术,有它很多不能变的底线。


你可以跨界可以学习,但你回到戏台上,依旧要唱西皮二黄。


即便是穿上了牛仔裤,插着兜,王珮瑜心里装着的依旧是余叔岩,是孟小冬。


白虎大堂奉了命,都只为救孤儿舍亲生, 连累了年迈苍苍受苦刑,眼见得两离分。”骨子老戏唱得规规矩矩,路数还是一百年前的样子,反本才能开新。


3

传播也是一种传承


17年底,王珮瑜录制一档寓教于乐的公益节目,到学校里教一群三四年级的孩子学京剧。


这么大的孩子正是最闹的时候,节目拍了三天,王珮瑜就头疼了三天。


三天以后,孩子们分行归路汇报演出,一个平时特别闹腾的小男孩儿上台说:


“一开始吧,就觉得京剧没什么意思,那是我爷爷奶奶才喜欢的东西,通过三天的学习我爱上了京剧。我现在暗下决心,我想以后好好学京剧,成为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员。”


王珮瑜当时就没忍住红了眼眶。

 

传播的初衷,不过是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有一个美好的东西叫京剧,让他们能有可能走进剧场成为京剧的观众。

 

这无意中种下京剧的种子,却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你看你又会弹琵琶又会唱评弹,又会跳舞唱歌,你就不会唱京剧。京剧是我们国粹,会唱京剧的人很厉害的。”


85年左右小姑娘王珮瑜被票友舅舅的一番话燃起了胜负心:不就是京剧,能有多厉害?学呗。

 

舅舅带着外甥女找到了已解散的苏州京剧团头牌老旦蒋文美老师,蒋老师给她念了一句《钓金龟》的二黄慢板:“老天爷睁开了三分眼”。


字正腔圆的京剧韵白把小姑娘吓得脸煞白,“原来京剧不是随随便便能学得好的,这反倒引起了我对于这门艰涩艺术的好奇心。”


从传承者到传播者,王珮瑜的身份看似不断在变化,却又似乎从未变过。



对我们京剧演员而言,最为熟悉的红色电影,就是《林海雪原》。这个故事是作者曲波的亲身经历,很多细节都非常真实,所以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电影选取了原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智取威虎山”片段,以传奇英雄的“智斗”环节,展现宏大战争的激烈残酷,对于青少年而言,有非常独特的心理体验。


京剧《林海雪原》,更是创造出了多个经典的唱段,尤其在旋律方面,对京剧艺术的创新有着优异的尝试,受到几代人的喜爱和传唱。



在团中央宣传部、十点视频 、西瓜视频 联合出品,HUAWEI nova 3 实力呈献 的《新时代青年说》中,倾听这个时代青年人的表达,感受每一个新时代青年的新鲜力量。


看青年榜样,习青年力量。由团中央宣传部和十点视频联合发起的中国首档青年精神价值纪录片“青年100计划”,将梳理当代中国青年的气质,弘扬爱国、敬业、创新、奉献、向上向善的精神,记录100位科技、文化、基层一线军人、警察、文艺、体育、音乐等领域的青年榜样典型,拟邀请易烊千玺、主持人尼格买提、中国击剑队教练雷声、京剧传承人王珮瑜、北大教授魏坤琳、演员张子枫等等各行各业嘉宾,讲述自己不一样的青年态度,人物微记录 +  青年说让你更了解当代青年的养成轨迹。



来源:微信公众号“十点视频”(ID:sdvideos),@共青团中央 青微工作室  (ID:gqtzy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