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花瓷——不朽的话题

 天宇楼33 2018-09-21

皇窑

青花瓷——不朽的话题


       

        青花瓷话题是个老话题。打开电脑点击陶瓷,研究的文章、青花装饰的产品等会令你应接不暇;全国有很多陶瓷类杂志,只要随手翻开一本,大都有青花瓷的文章;在一些重要国际活动或重大国际赛事中,也不时有青花元素参与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历代古青花瓷在拍卖会上不断拍出新高;青花瓷仿古之风弥漫大地;以青花为装饰內容的各种陈设艺术瓷在陶瓷百花园中格外醒目。凡此种种,让人感叹:青花瓷,不朽的话题!

        真正的景德镇青花瓷如果从元至正年算起也只有70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的陶瓷产地的瓷种无论是从年限还是知名度来看,并不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比如创烧于唐初高宗时期北方窑系的唐三彩,北宋时期河南钧窑创烧的钧瓷等。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瓷器只留下了美好记忆,唯独景德镇的青花瓷坚持了下来,并傲立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之巅——这当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因素。

        青花瓷的创烧,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元青花之前,曾经出现过唐青花和宋青花,可她们最终走向了衰败,没有成正果。而景德镇元青花吸取了前朝经验,克服了之前的不足。比如在工艺上,景德镇在元代已经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由此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另外,使用的是进口青花料,特点是含锰量极低,含铁量较高,烧成过程中呈色稳定,色彩浓艳。釉的特点是白里泛青,光润透亮,主要原因是釉中氧化钙的含量相应减少,而钾、钠的成份相应增加。胎釉料的优质性成就了景德镇元青花的独特性。再从装饰手法来看,元青花之前,中国瓷器的装饰多以刻、划、印花等为主,而元青花开创了笔绘装饰的新领域。


        青花瓷的创烧,奠定了瓷都景德镇的地位。北宋末年至南宋,由于北方战事不断,社会不稳定,北方的一些著名窑口不同程度遭到破坏甚至衰落,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有一技之长的窑工和技艺管理人员纷纷南下来到景德镇,他们带来了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二是本来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瓷种,如青花瓷、青白瓷等,都随着窑场的冷落和窑工的转移也落户于景德镇。元青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烧制成功的。在元代,景德镇还成功烧制了高温颜色釉瓷和釉里红瓷,这些都是对中国陶瓷业的巨大贡献。元青花质量好,产量大,工艺先进,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成为当时的大宗出口商品,加上元朝又十分重视对外贸易,青花瓷通过海上陶瓷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大受欢迎,反过来更进一步刺激了青花瓷的大发展,景德镇的名气在海内外越来越大。为明清景德镇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为称雄世界做好了准备。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景德镇瓷器逐步向工艺品和艺术品迈进。我们的先辈制陶制瓷的初衷完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青花装饰未发明之前,瓷器上也有过简单装饰,大凡这些装饰都是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祭祀所需、祈福求财等。有的装饰则是为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比如釉的装饰就是为了使瓷器表面光滑便于洗涤。而青花装饰的出现及其发展则完全改变了初衷,画工们利用青花料在坯胎上轻松自如地绘制各种图案,使瓷上绘画进入了新境界。这时候的青花装饰其功能完全发生了变化——按照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为之。从简单的绘制图案到坯上作画直至出现了人物青花“鬼谷子下山”“锦香亭”“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西厢记”等。这样,青花瓷除了日用生活以外,还出现了很多工艺品和艺术品。

        青花瓷的传承发展,延续了景德镇瓷业的兴盛。到了明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青花瓷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了清代,虽说有了“五彩”“珐琅彩”“斗彩““粉彩”等多种釉上装饰,但青花装饰仍占据着彩瓷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青花瓷在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发展,一段时期,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曾达到空前的规模,年产量保守估计超过5000万件,其中80%出口。配套产品牢牢占据国内高档宾馆和酒店市场。

        1993年创办的景德镇佳洋陶瓷公司走传承青花工艺之路,在青花仿古瓷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早在1981年,佳洋创始人黄云鹏先生就参与仿古瓷元、明两代青花瓷的制作;1986年,黄云鹏亲绘的“青花虎纹盘”等三件青花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特别是黄云鹏大师亲手绘制(泥、釉、青料也是其亲自配制)的元青花八大人物故事纹罐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市场一路走高。如今,佳洋公司在传承创新景德镇青花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