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学习能力爆表的人,无一例外都遵循这2个原则

 冬天惠铃 2018-09-21

这是【大脑说明书】系列的第002





01

勤奋的学渣



回想一下,在中学时代,你有没有这样的同学:ta平时非常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下玩命刷题,连上厕所都在背单词,但是考试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我没猜错的话,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这样的人,怎么学都学不好,ta自己非常郁闷,别人也替ta感到惋惜。


与此同时,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同学,却不一定是最勤奋的。


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一样的教法,却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难道是因为智力水平有差异?


不对,绝大多数的高考题,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就能得分,还达不到拼智商的程度。(除了少数压轴题)


那为什么【不勤奋的学霸】能掌握解题方法,而【上厕所都在学习的同学】却掌握不了呢?


因为关键点并不在于勤奋,也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你是否掌握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


上了大学之后,我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也直面了各种不同于压轴题的困难,这些经历,让我愈发觉得系统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不幸的是,90%的人,在【如何学习】这件事情上,几乎没费过心思,他们宁可多刷一道题,多背几个单词,也不愿意思考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缺乏系统方法的指导,只是盲目地使力,那就是个【勤奋的学渣】。上厕所都在学习,说的好听点是努力,说的不好听就是效率太低,除了感动自己以外,一无所获。


然而,系统的方法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掌握的,但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原则,你的学习效率就能大幅度提高。


接下来,我会分享2个学习原则,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02

主动提取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期文章中提到的两个概念——【识别】和【提取】。


简单来说,【识别】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提取】则是一个【主动执行】的过程。


看书是识别,写作是提取。


做数学题,听老师讲题是识别,自己动笔做是提取。

 

学习游泳,看教学视频是识别,自己下水游是提取。


可以看出,主动提取比被动识别要难得多。


举个例子,学车的时候,练习倒车入库。如果你坐在旁边,听教练讲解,看教练操作,并不会觉得很难。


但是,如果让你亲自驾驶就不一样了,你不仅要知道怎么变档,怎么踩离合器,怎么打方向盘,而且还要时刻盯着后视镜,半点差错都不能有。


这就是识别和提取的区别。


再举个例子,看一下这幅拼图。


你能分辨出这是什么吗?是一个人,对吧。


那叫你把缺掉的那一块画上去呢?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前者是识别,后者是提取,两者的难度量级显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被动识别虽然简单,但是请记住,【会识别】 ≠ 【学会了】。


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只有懂得提取,才算是学会了。


所以,我们要主动提取。


读完一本书,就要逼自己写点读后感,哪怕只写一句话。


听完一个求职讲座,就要逼自己去制作一份简历,哪怕做得很简陋。


看完一集PS教学视频,就要逼自己去精修一张图片,哪怕修得乱七八糟。


逼自己讲出来,写出来,做出来!而不是口口声声说【我懂了】、【我理解】、【我知道】。


如果你懂了,那可不可以讲给你的朋友听?


如果你理解,那可不可以写成一篇有深度、有逻辑的文章?


如果你知道,那可不可以产出一个让人满意的作品?


事实上,当你主动提取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有很多不懂、不理解、不知道的地方。


所以,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要欺骗自己,要把80%以上的时间花在主动提取上面,这就是第一个原则。


在主动提取的过程中,你难免会感到失望和挫败,因为你老是在挑战那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但是没关系,花在提取上面的时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这才是扎扎实实的【高效学习】。


毫不夸张地说,能否高频地进行主动提取,是学习高手和学渣学弱的主要区别。




03

用以致学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不是【学以致用】吗?怎么倒过来了呢?


咋看之下,只是换了一下文字的顺序,但是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以致用,是先学再用,先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再应用到生活当中。


用以致学,是边用边学,先创造一个【使用环境】,让【必要性】推动自己学习。


这两种学习方式的效率可谓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打字培训班非常流行,人们都觉得打字是一项很“高大上”的技能,必须花钱、花时间才能学得会,要是谁掌握了这项技能,那他一定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获得不错的报酬。



然而,到了2018年,谁要是说打字是个“高大上”的技能,估计会被别人当做傻逼。


现在还有谁不会打字啊?上到80多岁的老奶奶,下到刚上小学的熊孩子,都会打字!打字已经像骑自行车一样,非常普遍了。


那为什么过去的人还要专门去学习打字呢?难道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更聪明吗?肯定不是啊!那些人之所以学不会打字,是因为他们只是【学】,而很少去【用】。


他们花钱去培训班,花时间练习,可谓非常用心。但是,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几乎不需要通过“打字”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所以,他们的打字技能一直得不到精进。


相反,今天的人虽然从来没参加过打字培训班,但是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他们每天都要通过打字来完成各种任务,他们必须打字,不打不行,所以,他们就被逼成打字高手了。


可见,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使用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依然没法应付老外的问路。要是把这些人送到国外去生活半年,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用英语交流,那他们的英语水平会突飞猛进,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用】比【学】更重要,现学现用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没有人是学会了汉语拼音之后才开口说话的,也没有人是学会力学原理之后才开始走路的,小孩子在学习这些基本技能时,采取的方式都是【用以致学】。


所以说,想要走上高效学习的轨道,那就要找到一个使用场景。相反,只学不用,你的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有一个案例可以有力地证明上面的观点。


乌鸦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类。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做《乌鸦喝水》。故事里的乌鸦很渴,到处找水喝,结果找了半天只找到一个装水的瓶子,它的嘴巴不够长喝不到,于是它找了一些碎石子丢进去,撑高了瓶子的水位,最后成功地喝到了水。



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假的寓言故事,后来才知道乌鸦真的会使用工具。


我们都知道,高等动物跟低等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使用工具。


如果乌鸦能如此娴熟地使用工具,那为何乌鸦没有进化成高等动物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乌鸦生活的环境中,使用工具是【可选】的,而不是【必须】的。


真实世界里,乌鸦只要飞行几分钟,就能轻易地找到水源,没必要专门去找那些装水的瓶子。


如果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水都装在瓶子里了,并且都是乌鸦够不着的,那我相信乌鸦会发生进化。


可见,【必要性】是进化的根基,同时也是学习的根基。想要快速学习一门技能,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一个必须要使用该技能的环境,这就是第二个原则。


想学英语?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英语?


是出国留学跟老外沟通吗?


是去新东方应聘做英语老师吗?


还是准备12月份的四六级考试?


不管你的目的是留学还是考试,都要先给自己创造【必要性】。


如果你要出国留学,就要了解申请流程,并报考雅思或者托福。


如果你要去外企工作,那就先投递简历,然后准备英文面试。


即便你只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那也先报考再说。


记住,【必要性】越强,优先级就越高,学习动力就越强,学习效果也越好。


要学PS吗?要学编程吗?要学各种炫酷装逼的技能吗?别急着开始,先思考一下:我要把这个技能用在哪里,这种使用是不是【必须的】?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主动提取,一个是用以致学。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你能合理地使用这两个方法,已经足够秒杀大多数【勤奋的学渣】了。


下期文章,我们将从竞争力的角度,深度分析高效学习的本质。





作者的这些文章也不错

压力高效学习精力管理

时间管理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