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烂电影太多,什么才是好电影

 朱小猪zzy 2018-09-21


最近参加了一个有趣的活动,「遇见好电影」,地点在初迎新生后的校园里。


去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再次踏入校园有点奇妙的感觉,毕竟自己毕业之后,几乎再少与校园这两个字有所挂钩了,那里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熟悉又陌生。


在校园里遇到好电影,是我在大学时期最美好的回忆。


高中时期因艺考的缘故,也死记硬背地记住了一些电影或者导演,抑或是一些诸如法国电影新浪潮这样的电影史实,但最终开始系统地去补片,还是大学的四年时光。


借用戈达尔一句话「我沉迷于电影」


无数个不想入睡的夜晚,都抱着自己的电脑,窝在窄而乱的四人宿舍里,踏上戈达尔,伍迪·艾伦,塔可夫斯基这些电影大师们的造梦之旅,品味着电影中不同主角们各自人生的酸甜苦辣。


大学,确实是我遇见好电影的最美好的时期。


所以,这次爱奇艺电影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策划的线下电影周主题「遇见好电影」,将经典电影带到了校园里,在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身体上穿上带有魔力的电影之衣,让我觉得有种特别的意义。




比如在墙上可以看到伍迪·艾伦《咖啡公社》的海报,《龙虾》的海报,而再往下看,地板上的装饰便是致敬了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斑马线,因为有部《一周八天:披头士的巡演时代》这样的片子。


《咖啡公社》的海报和披头士经典的斑马线


《龙虾》海报


再看楼梯上的装饰,每阶楼梯皆附上一句经典电影台词,《咖啡公社》《放牛班的春天》《晚秋》《新桥恋人》等等,每一步都是相遇到一部好电影的机会,完美地呈现了「遇见好电影」的主题。



这种精致、认真的电影周活动,让我倍感触动。


因为它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踏进学校,和学校有了关系,和电影有了关系,那种感觉美好到无以复加,不禁对刚踏入大学的00后新生们,心生羡慕、嫉妒、恨之意。


在电影史里徜徉、打捞,每每遇见一部「好电影」,我们内心都是欢喜的。


那么现在就出现了电影史以来讨论已久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电影?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电影?


翻开电影史教科书上面的名词解释,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它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以此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和思想。


为什么要引来这个名词解释,实在是因为市场上有太多并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电影」。


而至于电影中的好电影,这个「好」似乎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个人评价,它向来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不许睡」


无法有标准定义的原因,也是因为电影的类型比较多。


以两大类型分类,它可分为艺术片和商业片。钟情于艺术片的影迷定然不会对着塔可夫斯基和安东尼奥尼的片昏昏欲睡,当然也不太愿意买票看《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爽片。


而商业片的拥簇者们,又会觉得塔可夫斯基和安东尼奥尼这样的片子无聊透了,看都看不懂,又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我这么类比和设想,并不是对两个群体强贴标签,因为不排除两者可以互相喜欢的情况,仅仅作为商业片和艺术片两种大类型的微妙类比。


除了这两个大类型,电影还有各种类型片,单从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来讲,就有卓别林、基顿的喜剧片,约翰·韦恩的西部片,希区柯克的犯罪惊悚片等等,就更不要提后来新好莱坞昆汀、科波拉等人的电影类型了。


总之,电影类型太多,观众口味不一。好电影的标准似乎一时很难统一,它则更依赖于主观评价。



比如这次在电影周「遇见好电影」挑选的几部电影,我便可以主观地将它们划入到好电影之列。


这三部电影,均来自2016年,正是我离开大学的那年。


第一部是伍迪·艾伦的喜剧片《咖啡公社》,是伍迪艾伦和亚马逊第一次合作的电影。


单是凭借伍迪·艾伦的招牌,以及搭配的像杰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史蒂夫·卡瑞尔这样的演员阵容,就足以让我们反复观摩了。



电影设定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就是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小年轻鲍勃本是投奔好莱坞的舅舅菲尔,结果爱上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的瓦妮,两人迅速擦燃起火花。


但没料到的是,瓦妮的前男友竟然是鲍勃的舅舅菲尔。



电影整体的故事看下来,确实是有点俗套,不过也正如伍迪·艾伦借局中人说的那一句——


「生活是出喜剧,不过是个虐待狂喜剧作家写得」。


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在伍迪·艾伦的手里显得游刃有余,而它的里子其实是在讲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从懵懂小伙初尝爱情到最终无奈分手,与她人结婚生子的故事。


而这种成长,又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或者要面临的部分。



主题之外,本片的原声和摄影都体现了导演一贯的独特品味,真如带你走进了绝美时期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一般。



而本片最厉害的是伍迪·艾伦在指导演员方面的能力,这点在杰西·艾森伯格便能看到,驼着背的他,俨然就是年轻时的伍迪·艾伦。


与《咖啡公社》里的爱情一样,音乐也是我们青春和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东西。



第二部电影,便是来自《美丽心灵》的导演朗·霍华德为披头士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一周八天:披头士的巡演时代》



它主要记录的是披头士在1962年到1966年的巡演生涯,算是官方认可的一部纪录片,因为它的制片人是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还有约翰·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以及乔治·哈里森的遗孀奥利维亚·哈里森。



那么多年以来,其实关于披头士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也不在少数了,但这部纪录片在对好莱坞电影类型了如指掌的朗·霍华德手里,除了展现了大量详实的资料之外,它比其他纪录片作品,在故事性的讲述上更有可看性。



所以它也因此深受好评,烂番茄到现在都保持在96%的新鲜度,也提名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纪录片奖,还拿了两个艾美奖。


而能在校园里观看到这部音乐人的纪录片,已经是一种幸福了。想想有多少个夜晚带着耳机听着最喜欢的披头士,又有多少次翻来观看他们的演唱会视频,回忆瞬间翻涌。


讲完青春期的爱情和音乐,再到我们一生都不能避开的家庭。也就是「遇见好电影」电影周的第三部电影,即我最爱的是枝裕和监督的《比海更深》



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但第一次观看应该就是在校园宿舍里抱着电脑看的,我试着翻看了曾经写的几句短评,没想到我曾撂下这样的「狠话」:这是我觉得近几年最好看的是枝裕和。


现在我也依然这样认为:突如其来的生活小意外(台风)、唠叨的老妈、在别人眼里不成器的儿子——这些比起被遗弃无人知晓的孤儿、各有前因的小偷家族,《比海更深》离我们的生活更近。



众做周知,家庭戏是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有良多作为中年男人不堪的现实窘境,也有温馨到让人几欲落泪的浓情戏份,更难得可贵的是,8年前《步履不停》中曾飞进屋内的蝴蝶,也再度飞进了《比海更深》里。


电影中,树木希林饰演的毒舌母亲形象,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其中最为大家传播最广的一段台词,便是那句「我到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爱过谁比海更深的」,搭着邓丽君的「比海更深」一曲,这段尤为温馨、动人。



但也就在5天前,树木希林突然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是枝裕和,离开了是枝裕和的电影。


作为曾经长期合作的监督是枝裕和,在后来也发了一篇文章悼念树木希林,他在文章的开头就向树木希林表达了感激:


我和希林女士的合作,虽然只是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最后十年左右而已,但我们却建立了超越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享有一段浓厚而快乐的时光,我对此十分感激。


是枝裕和发文悼念树木希林


是枝说,他感激树木希林。


我想,这种感激则正是源于树木希林本人的生活和观念与大银幕中的母亲形象不无区别,这确实对是枝裕和帮助许多。


《步履不停》里,她失去了大儿子,到了《比海更深》,她失去了丈夫。


面对生死,她说了句交再多朋友,也不过是增加参加葬礼的人数罢了。



而私下的树木希林,面对生死亦是如此地豁达,2016年的宝岛社更因此请了她拍摄了一支有关生死的广告,广告词是这么说的「死亡时就让我随心所欲吧。」


我想,应该正是树木希林这种银幕内外的真实,才让是枝裕和心存感激。


话说过来,《比海更深》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无非就是与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似便可回答「什么是好电影」这个问题。


一如《咖啡公社》中鲍勃遇到的狗血事并在其中经历成长(我们的生活不就到处都充满了狗血吗?);


再如《一周八天:披头士的巡演时代》里,我们能在发黄的胶片里睹见上世纪60年代年轻人热血改变世界的劲头(勇气可以消散,但被胶片永远承载流传下来)


这些无非都是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因而让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好看。


我们庆幸能在青春成长时期「遇见好电影」,就好像邂逅一位良师益友,会对我们的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受用无穷。这也许就是爱奇艺电影这次策划活动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