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道传奇:崔默庵巧诊过敏症

 xcaq 2018-09-21

崔默庵巧诊过敏症

    清代名医陆以湉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安徽太平崔默庵医术高明,疗效也相当好。

    有一刚结婚的年轻人,没几天就患痘疹,全身都肿了,头面更悬,眼睛肿得都睁不开。请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遂请崔默庵诊治。默庵诊后,觉得年轻人脉象平和正常,只是稍微虚弱一点而已,一时也找不出病因;一连几天,反复诊视,毫无进展。恰这次来复诊,崔默庵走了一段很长的路而觉得饥饿难忍,于是在病人床前就餐。看见病人用手掰开眼睛,看崔默庵吃饭。崔问:“想吃饭吗?”“非常想吃”年轻人说,“只是别的医生告诫我不要吃!”崔说:“你的病症跟吃饭不碍事!”于是令年轻人进食,年轻人饮食很正常,崔默庵越觉得这种病症不可理解。

    崔默庵在病房中沉思了好半天,看见房里崭新的家具,忽然觉得新床、新桌漆气熏人,猛然醒悟,说:“终于找到病因了!”立即令年轻人搬到另一间卧室,用鲜螃蟹数斤捣烂,敷在他身上,过了两三天,年轻人的病就好了。原来年轻人对生漆过敏,其他粗心的医生都没诊察出来。

    大众卫生报  湖南 陈青明

 

扁鹊巧用乌梅汤止头痛

     相传,在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去外诊病,途中遇一员外倒在大树边,声称头痛不止,直窜头顶,鼻子冰冷入骨,多方求医无效。

     扁鹊经过望、闻、问、切后得知员外患病在子丑之交,又见员外年事已高,血气衰竭,又常腹泻,伤阴损阳,阴阳失调即是病根。头顶为阴阳交汇之处,督脉所主;眉心眉头一线,是任脉所过,病发子丑之交,头痛剧烈。

     扁鹊认为,员外之病为“寒厥头痛”,症见痛时脑冷,畏寒、面容惨淡兼忧郁,色青晦,伴呕吐清涎,四肢不温,脉象沉弦紧,是肝经寒气所致头痛病。病因确定后,扁鹊便开药方以乌梅、蜀椒、黄连、桂枝、附子、细辛、当归、人参为伍。派人将员外送回,嘱照方配药,煎浓汁服之,一天一剂。数日之后,扁鹊重访员外,病已痊愈,员外设宴款待,并重金酬谢,扁鹊却悄然而去。

     扁鹊巧用乌梅汤取其乌梅有酸涩作用,黄连坚强燥湿止泻,附子、细辛、桂枝温中散寒,人参固其肺气,当归和血补肝,生姜为引止呕散寒,蜀椒驱寒理气,全方合为一个温中祛寒、平厥、寒去热泻的经典良方。数千年来,乌梅汤在治疗寒厥(蛔厥)等疾病中,屡试屡效,得心应手,成为治疗寒厥诸症的法宝。

     大众卫生报  四川 叶乃卫

 

陈复正人参救危婴

     陈复正是清代著名的医家。一天,他应邀到一孙姓人家出诊,孙家有一个婴儿,生下几天后突发“百晬嗽”。陈复正入堂,茶毕,即诊察病婴,只见婴儿咳嗽十分频繁,面白汗出、满头青筋、囟门宽大。他诊视后告诉孙家主人说:“该婴儿为肝风有余、肺气不足、中气极虚。”立即开处方交给主人时并告诫:“方剂中需上等高丽人参,病婴危重,非人参难救。”

    孙家人犹豫不定,惧怕人参大补,恐有不宜。急又另请一位医生诊治,而这位医生认为婴儿见天不久,至柔至弱,服用人参峻补温热之品,万万不可!孙家听信这个医生,没有用陈复正的处方。连续两三个月,虽精心调养,但病婴仍未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奄奄一息。

    孙家万般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再请陈复正诊治。陈复正心胸宽大,不记前嫌,速到病家详问治疗情况。经详察,陈复正告慰病家,该病儿仍有救治希望。急书处方:上等高丽人参一钱、桂圆肉五粒,蒸汤取服。数日竟获大效,经过20多天的精心调治,病婴诸症消失,总算起死回生。

    孙家对陈复正千恩万谢,称为救命恩人。陈复正以此病例告诫那位医生,幼婴儿并非绝对禁用人参,问题是用得恰如其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甘草虽和而可杀人;人参力宏,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婴儿本性嫩弱,稚阴稚阳,久病阳气不足,助阳平阴,诸症平息矣。

    一席话使那位医生自感羞惭,自叹医术贫乏不精,便跪地拜师。从此,陈复正又多了一位徒弟,经过数年点拨和指点,此医生医技更新,成为一代岐黄传人。

    大众卫生报四川 叶乃卫 

 

赤小豆单用治愈痄腮

     据传宋仁宗年间,赵祯皇帝突然患急症,只见两腮肿胀,隐隐作痛,寒热交替发作。急传李御医,经切脉良久,又细察两腮,方才奏道:“陛下所患乃肿腮(即现代病名流行性腮腺炎),因风温毒邪自口鼻而入所致,当内服普济消毒饮,外敷金黄如意散”。

     皇上依李御医所授方药医治,经数日治疗,病情非但不好转,反而严重了:两腮肿痛坚硬如鸡蛋大,张口困难,恶寒发热加剧。众御医一时慌了手脚,紧急会诊,一说:“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当软坚消肿”;另一说:“万岁系温毒内袭,需清热解毒。”见仁见智,南辕北辙。赵祯大怒,下诏求天下名医,那京都古城,名医云集,然而“伴君如伴虎”,哪有斗胆之士敢冒此杀头风险?

     数日之后,京城来了一号称赞宁的道士,他备上赤豆70余粒,研成细末,调和温水、鸡蛋清,形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解凝膏”。赞宁道士来到皇宫,将药给皇上敷贴。说也奇怪,御医束手无策的痄腮竟被这土单方降服了。

     赤豆又名赤小豆,其性味甘酸平,功能清热利水,散血消肿,适用于水肿、脚气浮肿、小便干利、疮疡肿毒,内服9—30克,外用研成细末调蛋清或蜜糖外敷均可。民间习用用于便血、痢疾以及疮疡腮肿。

     大众卫生报    成都 叶乃卫

 

黛蛤散治好皇妃咳嗽病

     相传,宋时徽宗皇帝的爱妃患咳嗽气喘病,众太医依次诊治,终不见好转,就连著名的老御医李防禁也束手无策,咳嗽反而加剧。

     于是,徽宗下了一道圣旨:“三天之内治不好爱妃的病,所有的太医都要关进监牢!”

御医李防禁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忽闻外面巷子里传来吆喝声:“来卖专治咳嗽的药啊……”李太医听了,忙差人去把卖药的人叫来。打开一看是一种灰绿色的药粉,李太医端详了许久,不知道这是什么药。

     卖药的人说:“这是我家的祖传秘方,专治咳嗽,吃了包好,一夜就可见效!”李防禁半信半疑地买了一两,自己先服一钱,当夜睡得很好,第二天醒来也不觉有什么不舒服。因此,便把药放在十分精制的盒子里,送进宫去。

     皇妃接连几天吃完了这包药粉,咳嗽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御医李防禁得到了徽宗皇帝的重赏。后来李御医遇到卖药人,恭敬请教:“你这咳嗽药是用什么东西配制的,这么神奇?”卖药的人答道:“这药叫黛蛤散,有一半是青黛粉,另一半是海蛤壳。”原来,青黛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海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两药合用既治热痰咳喘又清热凉血。皇妃咳嗽病属久咳损伤肺络,兼有痰中带血,大多为肝火灼肺,兼见暴躁易怒,脉象弦数,故用黛蛤散立马见效。

     后来,李御医将黛蛤散编入了他主编的医书之中,黛蛤散的名声更大了。

     大众卫生报   四川 叶乃卫

 

名医生姜祛咽痛

    北宋广州府通判杨立之赴京述职,时值农历六月,酷暑难当。行至福州时,忽咽部生痈,红肿发热,疼痛难忍,水米不进,危如累卵。寻遍当地郎中,皆束手无策。时值名医杨吉老巡诊于此,便请进馆驿。杨诊脉后问其仆人:“大人平素饮食有何偏好?”答曰:“老爷素喜鹧鸪佐酒,一日不可缺。其他饮食与常人无二。”杨吉老颌首,已成竹在胸,对通判说:“大人可用生姜一斤,切片,徐徐咀嚼,嚼完后,再以汤药调之。”通判听后,狐疑顿生,暗忖:余喉痛如此,岂能再用生姜火上浇油?然病已如此,只能听命。于是命人买来一斤生姜,切成薄片,初嚼时恐怕味辣难忍,谁知入口反觉甘甜。嚼完半斤后,方尝到辛辣,但咽部已肿退痛消了,当晚即能进食。

    翌日,杨通判亲自到杨吉老住处致谢,并问生姜如何有此神效,还要服其汤药,以善其后。杨吉老说:“大人素爱用鹧鸪佐酒,而鹧鸪喜食半夏,长此以往,半夏之毒即积聚在鹧鸪体内,大人天天食之,日久鹧鸪体内半夏之毒即移之贵体积存。目前时值盛夏,大人鞍马劳顿,饮食不节,故半夏之毒出于咽喉。《药性赋》云,生姜可解半夏毒。现在药铺中制半夏,有的即以姜汁制之,以减其毒性,所以用生姜解大人之毒也就在情理之中矣!至于汤药,已属多余。”杨通判感谢再三,说:“真乃名医也!”

    大众卫生报  济南 杨吉生

 

思恭巧添石榴皮治久泻

     石榴皮是一味常用的中药,石榴皮又称石榴壳、西榴皮,有涩肠止泻的特殊功效。关于石榴皮的药用,还有一段“思恭止泻胜丹溪”的医话。

     据传,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医术高超,很多学医者都拜在他的名下。有一年夏天,朱丹溪的书友肚腹疼痛,久泻不止。丹溪翁诊脉后给他开了一帖中药,服药后不见好转。复诊后又给他开了三剂,服后还是泻泄不止。朱丹溪还没遇到这么棘手的病例,束手无策。这位书友无奈,即到朱丹溪的学生戴思恭处求医。戴思恭接过老师的处方仔细查看,又观舌切脉,详细寻问病情,然后对患者说:“先生的遣方用药无可挑剔,晚生认为欲止泻泄,可加上石榴皮三钱,不妨一试。”这位书友按处方抓药三付,服后腹泻霍然而止,不日痊愈。一天,这位书友又去拜望朱丹溪,他面部红润,精神颇佳,全无病态。丹溪问服什么药好的这么快?书友掏出处方,说:“是思恭在您的方中加一味药。”丹溪看罢处方似有所悟道:“这味石榴皮添的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这个故事说明石榴皮确有涩肠止泻的不寻常功效。该药现在也常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虫积腹痛、滑精、崩漏、带下等症。

     大众卫生报  韩津津 

 

魏征与川贝雪梨膏

    唐初政治家魏征十分孝顺,母亲患咳嗽气喘病多年,虽已四处求医,但效果甚微,魏征心里十分不安。

    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处方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中药。可这位老夫人却因药汁太苦,不肯服用。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说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买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块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这又使魏征犯了难。

    魏征心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煎汁吧。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汁汤还舔着嘴唇说:“好喝!好喝!”魏征见老夫人对煎梨汁汤颇喜欢,但光喝梨汁汤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为老夫人煎煮梨汁汤时顺手将按御医处方煎的一碗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齐煮汁,为了避免老夫人说苦不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征也有些疲惫了,于是,小睡了一会……等他睁开眼睛揭开药罐盖时,谁知药汁因熬的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魏征将糖块送到老夫人处,请母亲品尝,这糖块酥酥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老夫人很喜欢吃。魏征见老夫人喜欢吃也心中乐了,于是他就每天给老夫人用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谁知老夫人这样吃了近半个月,不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药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这消息很快传开了,医生也用这一妙方来为病人治病疗疾,收到了好的效果。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步衍化成了川贝雪梨膏。

    大众卫生报   江西  刘国应

 

张景岳妙法排铁钉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一天,本地一户王姓人家刚满一岁的儿子在外玩耍,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他。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

    此时,恰好张景岳路过这里,他见状急命其母将小儿抱正,小儿“哇”地一声哭开了。景岳断定铁钉已入肠胃,小儿父母早吓得六神无主,迭声哀求张景岳想想办法。

    张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记得《神农本草经》上有“铁畏朴硝”一句话,想出一个治疗方案。他取来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研为细末,然后用熟猪油、蜂蜜调好,让小儿服下。不久,小儿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润滑无棱,药物护其表面,拨开一看,里面正好裹着误吞下的那枚铁钉。小儿父母感激不已,请教其中的奥秘。

    张景岳解释说,使用的芒硝、磁石、猪油、蜜糖四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没有吸铁的磁石就不能附在钉上;磁石若没有泻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铁钉;锗油与蜂蜜主要在润滑肠道,使铁钉易于排出——蜂蜜还是小儿喜欢的调味剂。以上四药同功合力,裹护铁钉从肠道中排出来。

    小儿父母听完这番话,若有所悟地说:“有道理!难怪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原来各味药在方剂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哩!”

    大众卫生报  河南 卫史文

 

张子和巧治婴儿昏睡

    张子和是金代著名攻邪派医学家。他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病,医技卓著,对诸般疑难杂症也有独特见解。

    话说陈州府有一官家一小婴儿整日入睡,呼之不醒,家人请遍城内名医为之诊治,大多立论为惊吓所致,所处方药均一派平肝镇惊之伍;更有之用艾火灸治;有的给灌鼻之药。种种方法均不见效。

主人怎么也想不通,孩儿降世数日,身体发育正常,又没有患病,何有惊吓致病之由呢?对群医分析一直持疑虑。只得令人远请张子和前来诊治。

    张子和详查病情并听主人陈述完病的前后,发现病婴两脉均平和,倘若受惊吓所致病儿脉象定洪大而强。于是,张子和私下与乳母攀言。并问她三天前有无酒醉情况?乳母难言,追问再三才细声答道:“夫人前几天用好酒招待客人,醇酒味道特别香美,待客人走后,主人邀我也上席,我乘酒兴,将一壶酒喝光了,主人还称好酒量!结果我酩酊大醉,昏睡了一天一夜。”张子和拍案有声,自言道:“原来如此”。

    张子和认为老年陈酒味甘回香,多次醉后乳母乳汁中含有酒的成分,小儿稚嫩,吸吮了乳汁,自然也酒醉不醒了。确定病因后,张子和立下解酒催醒方药,挥毫而成,生甘草、葛花、缩砂仁、贯众等让家人急煎成浓汁,给婴孩少许服下。不出意料,一个时辰过去,患儿苏醒了,且还吃了一肚饱奶。

中医治病贵在治病求本,张子和对病因进行辨证,他明察秋毫,追根求源,得到确切病因,派兵用药,直达病所,故收到满意效果。

    大众卫生报  四川 叶乃卫

 

慈禧“糕不离口

    相传,清慈禧太后生活极其奢侈,可她又偏好食油腻之物,加之本是个阴险毒辣、爱动肝火之人,光绪6年的一天,这位“老佛爷”终于病倒在床上,整天郁闷不乐、食少不饮、恶心呕吐、大便稀溏。

    这可急坏了太医院的御医们,众多的御医们在太后的病榻前,经过反复会诊,一致认为慈禧太后的病是因为肝火不舒、脾胃虚弱所致,时有聪明太医李德立在诸多太医们的推荐下,提笔拟方。他将茯苓、莲子、山药、芡实、扁豆、薏苡仁、藕粉等8种食药兼备的食品研磨成细粉,加白糖1克和面粉酌量蒸制成糕,命名为“八珍糕”。慈禧吃后感觉口感很好,几天后竟食欲大振,大便也开始正常起来,诸太医们无不欣慰,自此以后,慈禧太后不管有病无病总叫手下人备好八珍糕,以便她随时服用,可谓“糕不离口”。

    其实,八珍糕并不是什么新鲜食物,早在明代,著名外科医学家陆实功,在他著的《外科正宗》一书中,就载有此方。为慈禧太后治病的八珍糕,只不过是太医李德立在此方的基础上用量略有加减,加工成食品而已。此糕香甜可口,极少药味,更可贵的是它“饥时可以食用,病时可以治病”。此方的茯苓,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功效,它与养心益肾、神脾止泻的芡实,健脾益肺肾、补虚劳的山药,清热生津、凉血散瘀的藕粉等中药配伍,确实是治疗心脾不足的理想之物,清代传统食品茯苓饼与此亦有同功之妙。

    大众卫生报   吉林  杨吉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