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包氏学之《周易》的前身——《乾坤》易 古《三坟》以《连山》、《归藏》、《乾坤》为三坟,《连山》为“山坟”作于伏羲氏,《归藏》为“气坟”作于炎帝,《乾坤》为“形坟”作于黄帝。什么是坟呢?就是土中的文化。古代的《三坟》就是对《周易》之前的易学体系的探索,当然,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连山》易与《归藏》易的大纲以及历史背景,很显然《三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过,《三坟》所保留的大纲,很有可能是古人考古的成绩,所保存的资料是极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说过了《连山》易与《归藏》易,什么是《乾坤》易呢? 《乾坤》易以乾、坤、阳、阴、土、水、雨、风为八大卦,分别对应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依照的方法与《连山》、《归藏》一样,即天、地、日、月、山、川、云、气的次第排列组合,稍有不同的是《乾坤》易遵循的是变化在上的原则,即上变下不变的原则。 乾形天为第一大卦,天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地降天气,日中天道,月夜天明,山曲天山,川曲天下,云成天阴,气成天雾。 坤形地为第二大卦,地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圆地丘,日圆地宫,月斜地曲,山险地径,川广地平,云高地林,气下地湿。 阳形日为第三大卦,日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昭日明,地景日随,月从日朔,山沉日西,川流日光,云蔽日阴,气昏日蔀。 阴形月为第四大卦,月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月淫,地伏月辉,日代月明,山升月腾,川东月浮,云藏月宫,气冥月阴。 土形山为第五大卦,山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山岳,地盘山石,日危山峰,月斜山巅,川山岛,云山岫,气山岩。 水形川为第六大卦,川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川汉,地川河,日川湖,月曲川池,山川涧,云川溪,气川泉。 雨形云为第七大卦,云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云祥,地黄云霙,日赤云昙,月素云雯,山叠云峰,川流云障,气散云彩。 风形气为第八大卦,气为主导,列式依次为:天垂气氤,地腾气氲,日昼气圜,月夜气圆,山笼气烟,川浮气光,云流气霞。 “乾坤”两个字是《乾坤》易的独创。“乾”字右边为乞,乞丐的乞,有嚷求的意思;左边上下两个“十”字形,中间一个“日”,就像太阳被抬着坐在轿中。“坤”字左边为“土”,右边则为“申”;“申”字为日中光线直射。“乾坤”合在一起,就像乞求太阳早点出来,然后直接照耀在大地上,这很明显是一种拜日的倾向。如果说《连山》易拜山、《归藏》易拜气的话,那么《乾坤》易就是拜日。崇拜都是有目的的,夏拜山是尊卑观念,商拜气是生杀观念,周的祖先拜日则是为了耕作。 《乾坤》易为什么说是周的祖先创造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乾坤》易是仿照《连山》易而产生的,而并非《归藏》易。《连山》易注重山的形象,什么山象征什么,譬如崇山象征高高在上的君主。《乾坤》易为了具体的运用,则从象征性的自然事物中找到最能代表该事物的形态表现,譬如阳形日。《乾坤》易的天、地、阴、阳、山、气、水,可以直接从《连山》易的框架中找到身影,只是多了一个“雨”,为什么对“雨”这么重视,还是为了耕作。 其次,《归藏》易重视“天气归”、“地气藏”,是对《连山》易以“阳君天”、“阴君地”的阐发,它也重视气的概念。《乾坤》易与《归藏》易出发点相同,只是最终目的不同。周的祖先为弃,《史记。周本纪》说他为舜帝时人,“号为后稷”,修神农之业,“民皆法则之”。后世公刘、古公复修后稷之业。古公是姬昌的爷爷。由此可见,周世代以发展农业为本。《乾坤》易就是对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的研究。 对比《周易》,《周易》以乾坤为天地父母,对《乾坤》易的继承,可谓是顺理成章。《乾坤》易以天地阴阳为首,重视山川云气,与《周易》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如出一辙。 《归藏》易虽然以气为主导,但内容却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反应。《乾坤》易虽然列出了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八大自然元素,但却是对自然地貌气候的研究。如果说《归藏》易以人道为主,那么《乾坤》易就是天地之道的陈述。《乾坤》易乾、坤、阴、阳、气的核心观念的出现,为《周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颍川包氏原创易学研究文章,多年心血的结晶,欢迎大家关注、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