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稷山广教寺塔(金·已毁)

 安东老王 2018-09-21

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

运城·稷山广教寺塔




 

年代:宋绍熙二年年(金明昌二年·1191);形制、特点: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现状:1964年拆除

山西稷山广教寺塔(金·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稷山广教寺塔拆前老照片;安希舜摄影



 
  广教寺塔,俗称稷山塔,位于运城市稷山县治东。原为稷山古八景之一,惜于1964年拆毁。
  此塔建于宋绍熙二年,即金明昌二年(1191年),塔身平面八边形.十三层,楼阁式。高三十余丈。极壮观。可惜这座珍贵的金代古建筑,于1964年6月被拆毁。
  稷山塔塔基高一丈,外叠檐,内中空,每层有洞门四个,塔高十几丈,顶部为铁质塔顶。1964年在拆塔时发现,每隔几层砖就有枣木方子利用铆榫连接在一起,就象今天的钢筋一样,起着加固作用。枣木方子很厚,没有几百年的时间,就长不成那么粗的木材。
  据1994年出土的石碑碑文记载:稷山塔为金代广教寺塔,此塔由金朝绛州天宁寺住持倡导而建,碑文上款为“修塔维舟,最上福田,姓名真像,传于不朽之碑”。碑上刻有当时的倡导人及募捐人士的姓名及石刻头像,修塔的会首为本州(绛州)天宁寺住持绪论传戒沙门,另外还有河中府僧正通玄、天宁寺僧正肇基、长川登院主持洪海长老等不下百余人,碑上各有其像,可以说是传于不朽了。这一石碑现存于青龙寺。清朝同治版《稷山县志》说稷山塔是稷山县城崇善寺中之塔,这一记载有误,应该澄清。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此塔因地震而产生裂缝。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稷山在今县城老城区的位置上重新建立稷山县城。所有建筑以稷山塔为标志向四周扩展的,因稷山塔不仅是当时唯一的地理标志,而且是大地震后稷山人唯一的心理安慰。大地震中房屋全部倒塌,幸存者唯一看到的是巍然屹立的稷山塔!
  稷山塔在明朝时因地震开裂,从此塔身的南北方向上,从顶部一直到第二层,就产生了一条大裂缝。据上了年纪的人说,原先裂缝要宽得多,以后不知何故,裂缝渐渐有所缩小。
  1964年5月,因古塔南北间遍体裂缝,当时的稷山县人民委员会出于安全考虑,防止倒塌,决定予以拆除,塔内文物保存于该县博物馆内。所拆的大部分文物在“文革”中遗失。惟一幅旧照存世。



  附:稷山塔的前世今生
  作者:黄建中

  稷山是4000多年前后稷教民稼穑之地,自古以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别的地方只有八景,而稷山却有古代八景和明清八景之分,两者合计为十六景。现在我们常说的稷峰叠翠、汾水孤舟、玉壁秋风、羲陵晚照、文洞飞云、姑射晴岚、仙掌擎月、甘泉春色,这八景为明朝和清朝以来的稷山八景。其实在这之前我们稷山还有更古老的八大景观,分别是秀塔穿云、万树秋霞、古柏笼烟、石崖飞雨、四野辘鸣、芦泉曲带、佛阁晨钟、汾干晚钓。

  高大巍峨的稷山塔早在元朝以前,就被列为稷山古八景之一,称之为秀塔穿云。宝塔曾凌亘古牢,登临百里见秋毫;凌霄作镇横汾上,疑是擎天玉柱高。这是明代稷山知县顾占鳌在其任内咏稷山古塔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为《稷山古塔》,其诗应为明嘉靖乙卯年(公元1555年)前而作。此诗真实生动地描写了稷山古塔的巍峨和壮观景色,诗中首句称古塔为宝塔,说得是古塔巍峨高大延续不断的牢固屹立;第二句说登上宝塔可以看到绵延百里的壮丽景观;第三句是说宝塔直插云霄,雄镇汾河之滨;第四句则描写宝塔象擎天玉柱一样矗立在后稷故里这块神圣的土地上。

  这首诗指出稷山古塔作为稷山的地标性建筑,已经在人民群众心中形成了神圣无比的形象。在稷山人民心中,这座凝聚着稷山人民智慧和心血的宏伟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护卫着家乡人民安居乐业,兴旺发达。
  在古代这座宝塔就代表着家乡。稷山人无论是经商还是参军,一步步的远离家乡向前走去,一直到回头再也看不见稷山塔了,这才表示真正离开了家乡。而远出归来的人们,每当他们在老远的地方就看见稷山塔,无不欢呼雀跃,表达着回到家乡的喜悦。

  稷山古塔:罕见的金代文物

  古迹稷山塔修建于金朝明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191),拆除于1964年6月,一共陪伴稷山人民走过了773年的漫长岁月。

  稷山塔本名为广教寺塔,稷山塔是它的俗称。始建于金朝明昌年间,这就表明它是珍贵金代文物古迹。众所周知,金朝时我国南北对立,淮河以北为金朝,淮河以南为南宋,金朝只统制着北方几省,存在时间只有100多年,所以全国留存的金代文物古迹数量非常有限。而我们的大佛寺、稷山塔、宋金墓都修建于金代,这是历史对稷山的偏爱。

  稷山塔是一座叠檐式砖塔,基高一丈,外叠檐,内中空,每层有洞门四个,塔高十几丈,顶部为铁质塔顶。1964年在拆塔时发现,每隔几层砖就有枣木方子利用铆榫连接在一起,就象今天的钢筋一样,起着加固作用。枣木方子很厚,没有几百年的时间,就长不成那么粗的木材。

  根据稷山县邮电局1994年建设邮电大楼时出土的石碑碑文记载:稷山塔为金代广教寺塔,此塔由金朝绛州天宁寺住持倡导而建,碑文上款为“修塔维舟,最上福田,姓名真像,传于不朽之碑”。碑上刻有当时的倡导人及募捐人士的姓名及石刻头像,修塔的会首为本州(绛州)天宁寺住持绪论传戒沙门,另外还有河中府僧正通玄、天宁寺僧正肇基、长川登院主持洪海长老等不下百余人,碑上各有其像,可以说是传于不朽了。这一石碑现存于青龙寺。清朝同治版《稷山县志》说稷山塔是稷山县城崇善寺中之塔,这一记载有误,应该澄清。

  1960年稷山县人民委员会把稷山塔作为珍贵文物古迹保护起来,并且竖立了文物保护碑。碑文说:稷山塔是金代建筑,是研究建筑结构学的重要实物依据,尤其是塔内石刻极为珍贵,要作为重点文物保护。现在这块石碑还保存于青龙寺的碑林中。

  历尽苍桑:稷山塔为何裂缝

  稷山塔从金朝建成后,历经364年,一直安然无恙。但是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却因地震而产生裂缝。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省华县,震级八级,裂度八度,死亡80多万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稷山县在这次地震中城垣尽毁,民居、庙宇全部倒塌。只有稷山塔巍然屹立,不幸的是塔身被震,产生了裂缝。明朝崇祯年间,陕西省韩城人薛一印在任稷山知县时写了一首诗,名为《秀塔穿云》。
  诗云:孤刹凌霄汉,云连塔共飞;塔撑云脚翠,云护塔腰肥。天柱浑依纽,地震将开扉;乘风忽陟顶,俯视尘寰微。

  在这首咏稷山古塔的五言诗中薛一印描述和赞美了稷山古塔,诗中孤刹指广教院,说:高大的庙宇直冲霄汉,高耸入云的古塔与云共飞。在云雾缠绕和护卫下,塔身好象变的更加粗壮高大,像浑然的天柱矗立在天地间。地震将开扉一句,是说由于地震古塔崩裂。但却巧妙地将崩裂描写为开扉,意指宝塔像打开心扉一样,佑护着后稷儿女。诗人多么富有浪漫色彩和人情味啊。最后诗人写到,乘风登上塔顶,向下俯视,尘世间是多么地微小啊。稷山塔在震裂后,又巍然屹立了369年,一直到公元1964年5月那个难忘的日子。

  地震之后,到了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在今天县城(老城区)的位置上重新建立稷山县城。当时新县城的房屋建筑就是以稷山塔为标志而向四周扩展的,因为稷山塔不仅是当时唯一的地理标志,而且是大地震后稷山父老乡亲唯一的心理安慰。因为在大地震中房屋全部倒塌,群众死伤惨重,到处是残垣断壁,简直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时候,侥幸活下来的人们只有看到巍然屹立的稷山塔,才知道只有这里才是他们的家呀!

  历史伤痕:稷山古塔的拆除

  稷山古塔是在1964年夏天被拆除的。为什么要拆除稷山塔?由于塔身裂缝,有坍塌的危险,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只有忍痛拆塔。据1994年版《稷山县志》载:“因通体裂缝,塔身倾斜,于1964年将其拆除,塔内文物保存于县博物馆内”。“所拆的大部分文物‘文革’中遗失”。

  稷山塔在明朝时因地震开裂,从此塔身的南北方向上,从顶部一直到第二层,就产生了一条大裂缝。据上了年纪的人说,原先裂缝要宽得多,以后不知何故,裂缝渐渐有所缩小。

  1964年5月,因古塔南北间遍体裂缝,当时的稷山县人民委员会出于安全考虑,防止倒塌,决定予以拆除,至今留下千古遗憾。

  当年在拆塔时,拆得还剩下两层,担任拆塔工作的临汾工程队因有其他任务撤走了,剩下的工作留给本地人接着干,但刚开始没人敢拆,原因是不知塔底要埋多深。到后来拆到底才知道,地下竟未埋有一砖一瓦,古塔是平地而建,可见古代建筑技艺何等高超!
  其实拆塔,大可不必。临猗县城有个猗顿塔,当时也有裂缝,顶部都已坍塌,但是人家没拆,至今屹立。

  塔砖又大又厚,拆下来被各单位铺地使用,原县委老招待所大院地面,就铺有不少塔砖。塔上所拆的各类文物,在“文革”中大部荡然无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稷山古塔产生了众多美妙的神奇传说,诸如:公塔母钟之说、麦杆敲钟的故事以及南蛮子盗钟、铁锅煮饺子的故事……这些都经久不衰地留在了稷山人民的心中。

  拆塔之后:不是结局的结局

  从1964年6月开始,稷山塔被临汾建筑公司中标拆除。当时的摄影技术并不发达,感谢稷山县国营照相馆经理安希舜想尽办法给我们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稷山古塔全景照片。稷山古塔虽然永久的失去了,但这张照片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稷山塔,给稷山人民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在稷山塔被拆除20多年之后的1991年,稷山县在关公商厦(现在的广场花园小区)旁边建立了古塔市场。在速达轻印部的二楼楼顶上,专门竖立了一个金色的稷山塔模型。这个古塔市场和古塔模型沿用了十多年,直到2005年由于市政建设的发展而拆除改造了。

  若是当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能像今天这样,稷山古塔作为稷山的标志,可能会永远屹立在县城中心。据当时参加过稷山塔拆除文物保卫工作的东街村民马良贵回忆,拆塔时稷山古塔中文物十分丰富,拆下的文物由保卫人员护送至县文化馆保管。文物中不仅有镇塔玉龟、建塔文档(老百姓叫天书,它是记载建塔的文书。当时用蜡,密封于陶罐之中)。还有众多和真塔造型一样的金属小塔,可能是建塔的模型吧,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塔中还有精致的石刻,但是这些文物现在大部却不知去向了。

  当你曾经拥有时,往往不知珍惜和爱护;当你失去了,才想起了它的珍贵。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今天我们考证稷山塔的历史就是要不忘历史上曾经的拥有,从而唤醒人们,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

  回望历史,给我们以强劲的反思、警醒和振作。让人欣喜的是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空前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修复了国宝稷王庙,重建了大佛寺,加强了宋金墓和青龙寺的保护与开发。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不久的将来,稷山塔会重新屹立在后稷大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