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医名家道家居多,何故?

 昵称31421004 2018-09-21

著名医家孙思邈本身是个道士,他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德行不正,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本文讲述道家与中医极为深厚的渊源,望大家在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时,重视道家在其中的地位,这样才不致于数典忘祖,正确认识中医,为中医在新时代的振兴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道家名士的中医大家

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葛洪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朱丹溪提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张景岳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清末民初张锡纯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浏览张氏的医著,可知他十分看重道家,除了把道家的养生方法融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外,对道家的主要经典《丹经》也推崇备至,他在《医学宜参看<丹经>论》一文中,把《丹经》与医家的最重要典籍《黄帝内经》相提并论,认为两者是相通的,可相互参照。他说:“《内经》与《丹经》皆始于黄帝。然《内经》为世俗共用之书,故其书显传于后世。《丹经》为修士独善之书,故其书秘传有专家,所谓教外别传也。其后分门别派,或书籍留贻,或口诀授受,著述虽纷不一致,而当其内视功深之候,约皆能洞见脏腑,朗若掣电,深究性命,妙能悟真,故其论说皆能与《内经》相发明。”《丹经》是介绍内丹修炼的典籍,数量浩瀚,主要有《道德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金丹大要》等。这些实际上就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张锡纯推崇《丹经》,必然对这些典籍熟稔或有涉猎,可见他对道家了解程度之深。

儒家,道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儒家,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人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

综上所述,道家与中医的渊源是极为深厚的。在讨论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必须看到道家地位的重要性,这样才不致于数典忘祖,才能真正从发生学的角度清醒地认识中医,才能为中医在新时代的振兴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