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推上有一个话题引起了日本网友们的注意。 一位妈妈苦恼地讲述了自己家女儿的问题,却被网友们指出是家庭的教育不对。 1 这位妈妈是这样说的: 不想让20岁的大女儿再去心理治疗了,我今年40多,有三个孩子,三姐妹依次都相差6岁,最近偶然看到大女儿的日记,有点吃惊,日记里写满了对两个妹妹的恨意(没有妹妹就好了、真是讨厌啊...)。 我马上跟丈夫说了这件事,当天晚上下班回来就质问女儿,然后她情绪激动地哭诉,说我们对她不管不顾“你们总是偏爱妹妹”“能不能别在妹妹面前说我是笨蛋、说我没用了”“为什么只有我融不进这个家呢”“你们就不能喜欢我一下吗”......一直在说这种话,还说了很多丈夫的态度问题,让我很吃惊。 大女儿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二女儿出生时她6岁了,我已经把她当成小大人了。有时她也会任性,我会跟她说,“你已经独占父母的爱6年了,爱也要有顺序,妹妹们也要得到爱。”她会很听话地接受。 丈夫有时会对她说一些过分的话,“你不行啊”、“你心眼真坏”,我觉得也是对她坚强性格形成的一种教育。 的妹妹们都是好几年不孕之后的恩赐,想让她和妹妹好好相处,没想到她却这样。 我觉得可能是她的脾气太差,妹妹们才说,“姐姐真的不受欢迎”吧。 但是,就这点问题,她真的有必要去心理治疗吗?挣点钱也不容易,还得花在她的治疗上,也不知道是真病假病。 我该怎么劝一下她呢? 更新: 我困惑的是,女儿确实有性格软弱的方面,但是这也是她自己没有变得坚强吧。 心理医生什么的,真的是没必要。 入青春期开始就说什么“父母都不要我”、“我还是死了算了”这种话,我们也很困扰。 每到这时候我丈夫都会教育她,“威胁父母简直是人渣!你想死就死一个看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女儿就是说说,不是真心求死。 但是,她为啥要讨厌妹妹呢?虽说“爱要平等”,但是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是不一样吧,她已经大了,总不能像对待妹妹那样,对她也又开玩笑又闹着玩的。 说是需要父母的鼓励什么的,作为长女,不是应该给妹妹们树立榜样吗? 我和丈夫也都有姐姐,年轻时从姐姐那里吃了不少苦头,才想着好好教育自己的长女,让她不要变成那种粗暴的人... 最近每次谈话都很不愉快,有点犹豫了... 2 对这位妈妈的陈述,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是父母教育的问题。 而在网友们的劝说中,这位妈妈也想到了女儿之前的一些举动,可能是自己和丈夫的教育方向真的不对,说之后会和丈夫再沟通一下。 这个故事在推上火起来之后,很多网友也都觉得对这位女儿感同身受,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历。 网友的讨论: ▲“我也是家里长女,还没毕业,在接受心理治疗。 5岁的时候有了弟弟,之后有了个妹妹,基本在和这个姑娘一样的环境中长大,父母也是从不夸奖、从不肯定我的努力。 最近在学校不怎么顺利,父母那儿也得不到认同鼓励,心一横想着就这么一死了之吧......” ▲“......最后没有死成,学校那边也请假了,晚上的家庭会议里,父母觉得我是偷懒不想去学校,好像这些事情都是我做的不对。 我听到这里我基本已经放弃从他们那里得到爱了,碰巧看到这个帖子,很有感触......” ▲“......可能说的有点乱,但是至少我知道了还有好多这样的小伙伴在努力活着,我也继续再加油一下吧,谢谢各位” ▲我小时候也像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们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那时长辈们都很看重孩子的成就,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XX都能做到,你为啥做不到?你是不认真去做吧?” ▲一开始我也以为长辈是在激励我,但是发现父母可能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而且当时还小,就被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管不好弟弟妹妹也是你的责任”,后来就演变成各种挨训、暴力相向... ▲当时真的活得很艰难,还好一路走来了,那时的父母一定在想,“自己年纪大,想法肯定比孩子正确”吧。 所以,虽然有些时候家庭生活很艰难,但是外面还是有很多好事情的,希望在苦恼中挣扎的各位都能有明媚的未来吧。 ▲我有一个姐姐,姐姐体弱多病,而我出生后一直很健康,姐姐一直都很疼爱我。 她上中学时,在学校遭遇了霸凌,回家哭得很伤心。 ▲我爸妈却说,“是你自己性格不好吧”、“肯定是因为你被别人讨厌了”,然后对着我说,“有这么个姐姐真可怜啊,能给你生一个更好的姐姐就好了。”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厌恶自己的父母,觉得能说出这样话的父母不可原谅。 ▲后来一直是我听姐姐的抱怨和烦恼,直到她上了大学,再之后我也上了大学,离着家里远远的。有这样的父母也不指望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了。出门在外,我和姐姐才是相互扶持的助力吧。 大多数人都有幸福和睦的家庭,但是也有很多父母因为教育方式、关爱手段等其他没意识到的问题,对儿女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没长大之前,父母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的爱是长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为人父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但愿所有父母都能认真谨慎地构建自己的家庭,让孩子们不愉快的成长经历再少一点... |
|
来自: 咨询师曹丽君 > 《儿童青少年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