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西走廊,从张掖到敦煌——“2018年ACTER祁连山—阿尔金山地质考察”散记

 愚翁书馆 2018-09-21

Friendships (Original Mix)来自中科院地质地球所00:0004:02

赵太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参加或负责过国家、省部委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专著3部、论文16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和燕山期岩浆作用与成矿方面的研究。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地跨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由多条北西-南东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广沟谷组成,西接阿尔金山,东至黄河谷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河西走廊,系指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阿尔金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黄金通道。自汉唐以来,打通河西走廊、平定西域疆土,是中原人民和统治者不变的渴望与诉求。 从地质角度说,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陆地——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海拔4000米左右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

因为青藏高原的形成,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的积雪和冰川的融化,滋养了片片緑洲。正因此,祁连山的地质演化历史,以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机制等,一直受到地质、地理和环境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中澳大地构造与地球资源联合研究中心”(英文缩写“ACTER”)组织的野外地质考察,东起张掖,西至敦煌,主要聚焦北祁连至阿尔金山地区,从古生代大洋俯冲到新生代高原隆起的各类岩石记录和构造行迹。

科考活动由北京大学宋述光教授、浙江大学吴磊副教授和西北大学赵燕博士担任学术向导。会务与后勤工作,由浙江大学吴磊副教授、杨莉女士和博士生高石宝具体操办。



本次野外地质考察的行军路线图,点击放大,可以看的比较清楚。

本次野外地质考察的行程安排:

8月25日,参会人员到达嘉峪关报到。

8月26日,嘉峪关到肃南(约3小时车程);北京大学宋述光老师学术报告;志留系复理石沉积;石炭系与志留系角度不整合。

8月27日,浙江大学陈汉林教授、吴磊副教授学术报告;九个泉蛇绿岩套(枕状熔岩、块状玄武岩、蓝片岩);与岛弧相关的花岗岩;志留系复理石沉积。 

8月28日,大岔达坂玻安岩-拉斑玄武岩系列;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志留系复理石沉积。 

8月29日,肃南到红山村-嘉峪关(4小时车程);金佛寺冲断带(花岗岩卷入变形);新生界白杨河组及其与花岗岩的假整合接触;UIUC Stephen Marshak教授学术报告。 

8月30日,玉门油田,老君庙背斜;石油河阶地及其与构造、气候关系;疏勒河组、玉门组岩性及沉积相变化;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学术报告。

8月31日,下白垩统湖相沉积与火山口;志留系与新生界断层接触;新生界火烧沟组、白杨河组岩性、沉积构造及地貌。

9月1日,敦煌地块的前寒武基底;敦煌地块早古生代的变质作用;敦煌地块早、晚古生代的岩浆事件。 

9月2日,阿克塞地区被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错断的小型河道;被阿尔金断裂错断的阶地和陡坎。

山中的水库,像一颗翡翠镶嵌在苍伤而又伟岸的群山怀抱之中,绝配!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儿时学过的诗词,至今记忆犹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因为25日报到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出野外,我就选择了中午到达的航班,希望下午能看下嘉峪关。

今天的嘉峪关都是后来新修的,但还是能领略到当年的威武和悲苍——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先后到达的两批人,不期而遇,激动之情无需言表,都写在脸上了。

2018年8月26日中午,到达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入住西至哈至宾馆,北京大学宋述光教授做了“Tectonic evolution of Qilian Mountain”的学术报告。

他系统总结了他在祁连山地区30年来的工作,通过2条蛇绿岩带、2条岛弧带、2条高压-低温变质带以及志留系复理石和泥盆系磨拉石沉积的识别与研究,合理构画出祁连地区早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框架和地质演化过程。

现在的年轻司机,玩摄影的也比较多。

我们进行地质观察,他们玩起了无人机拍摄,效果还真是不错!

宋述光,博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不同地区造山带 (尤其是秦祁昆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蛇绿岩、俯冲和碰撞/垮塌过程岩浆作用、造山带演化以及大陆地壳生长等方面的研究,野外工作经验丰富。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等。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在国内外各种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 SCI 检索论文逾 100篇。论文被SCI论文引用4000余次,H指数36。


李正祥教授,现任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及澳大利亚基金委Laureate Fellow,是国际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全球超大陆及地球动力学家。李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震地质学专业,1989年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古地磁与大地构造方向博士学位。1990年至2006年,先后在麦考瑞大学和西澳大学以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基金委伊丽莎白二世研究员、高级主任研究员等身份从事地学研究。2007年起,李教授加盟科廷大学地质系,并担任终身教授职务。从2014年开始,担任中澳构造与矿产资源联合研究中心(ACTER)澳方主任,推动中澳地学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 去年我参加过ACTER组织的活动,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对学术活动的组织,认真、专业、高效,野外考察指导书是少有的仔细、认真、完美,整个活动过程都展现出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世界在改变中国,中国也在影响世界。其中,如李正祥这样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地球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功不可没!

丹霞地貌的定义,目前存有争议。

张掖的七彩丹霞和肃南的冰沟丹霞,景观有很大的不同,都很壮观。

下图为公路边的冰沟丹霞景观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进入景区观赏张掖七彩丹霞地貌,只得在围栏外面拍几张照片,证明也曾“到此一游”。

因为修路的原因,交通暂时封闭。

我们只有回宾馆进行学术报告和相关讨论。

好在过了两小时,告知我们道路恢复通行,没耽误正事,也没浪费时间。据说,在修筑的肃南到祁连的公路是按二级公路标准,明年底前后全线完工。

宋述光教授是我近两年结识的朋友,虽无工作上的交往,但见面很有亲近感,朋友圈里互相点个赞,也能感受到共鸣和温馨。

他1981-1988就学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十年,主要在祁连山一带开展研究,后到地质科学院读博士,师从肖序常院士和杨经绥研究员。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

他对祁连山先后持续开展了三十年的工作,积累丰厚,论著甚多,尤其体现在他对祁连山地区的岩浆和变质作用方面的研究。

蓝片岩,我是第一次见到,其他人也很兴奋。

何为职业精神?众说纷纭,但必要的专业素质和严谨认真,无疑是核心的要素。

在宋老师长期奋战的研究领地,讨论他熟悉的科学问题,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老宋对很多科学发现、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他人的业绩和贡献(比如他进军祁连山的引路人冯益民研究员),以及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如沉积相、物源及其构造意义),等等说法,在我听来觉得很客观、朴实。虽不是太懂,但吹与不吹,我还是能分辨的。

他们在讨论玻安岩——一类有特别的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意义的岩浆岩

姚卫华,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教授,2018年初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回国工作,专业领域为沉积盆地分析、沉积大地构造与超大陆重建。师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教授,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自2014年ACTER成立以来,一直担任ACTER科研秘书,参与和筹划每年度的ACTER联合野外地质考察,辛苦多多,贡献大大的。

黄宗莹,师从龙晓平教授和袁超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12于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中2015-2016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留学一年。其研究兴趣主要为中亚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其与超大陆旋回的关系,以及古亚洲洋的演化与岩浆响应过程等。

她与我同属一个单位,相识已久。热情开朗,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上进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很执着、坚韧,勇于迎接挑战而不回避困难。

目前,她以第一作者和其他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主持“率先行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项。多次获得荣誉和奖励,如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优秀博士毕业生奖、国家奖学金、BHBP奖学金等,同时也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和标兵。

左,姚卫华

右,黄宗莹

李献华研究员,现任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著名的同位素地质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7),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项目负责人(2004),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同位素年代分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著名学术刊物《Lithos》主编,《Precambrian Research》、《Science Bulletin》和《地球化学》副主编,《Tectonophysics》、《Geological Magazine》、《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科学通报》、《岩石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发表论文400余篇 (SCI论文300余篇);论文SCI他引超过15000次,2014-2017年入选汤森路透公司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排名第2)、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均排名第1) 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他们不是在观赏高原雄鹰,而是在讨论不同颜色的岩石之间的交切顺序和相互间的成因关系

师生交流,貌似学生挨批了

姚博士的穿戴总是时尚而又非常的合体,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款式的选择。并不是久居海外的都有这范儿,很多东东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毕竟是少数。给姚博士和两位李老师拍了几张比较满意的合影,期间宋老师加入合照,却故意站得远远的。问他原因,笑而不答,至今我都很纳闷。

献华对他长期学习、生活、工作过,也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广州地化所,怀有深厚的感情,从他对黄宗莹的厚爱也可见一斑,一路合影蛮多,频繁传授相关专业知识。

有关玻安岩的论文是宋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大岔大坂也算是他的成名地。

他让我给他拍张照片,是希望把他的光辉形象镶嵌在富有地质意义的背景中。

宋老师也是摄影高手(本美篇的封面照片即是他提供的),本次忘带准专业相机,即使其手机照,也让大家惊叹不已。

给他拍照,诚惶诚恐的,不知道这张照片,宋老师是否能将就。

老宋要回北京接待外宾,基本完成北祁连的地质考察后,拿着午餐盒,匆匆忙忙往张掖机场赶,当晚必须回到北京。

陈汉林,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主讲本科生课程《板块构造学》,研究生课程《大地构造学》和《高等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

在科研方面,长期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形分析和复杂构造建模、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负责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与专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7项,“973”一级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大型石油企业项目和地方政府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14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35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7891次,其中被SCI论文引用2830次(SCI论文他引2095次);参与撰写著作8部;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6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考察大岔大坂,路遇一位独行侠。

他与我们同向而行,因为我们需要停留几个地质点观察,所以碰到他三四次,我抓拍到几个珍贵镜头。

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是需要毅力和勇气的。人之珍贵,在于那股心气和精神,而不只是过人的天赋或偶然的幸运或任何轻易可以获取的。再说,做个平常人、做好平常事、甘于普通人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照片中的红色岩层是中新世含砾砂岩层,沉积于2400-1800万年前;其左边的灰色岩层则是早古生代的金佛寺花岗岩体,形成于约4.24亿年前。年龄相差近4亿年的两类岩石躺在了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向斜的南翼。

据吴磊博士解读:

5亿年前,北祁连地区为一片汪洋大海,随后其南侧的中祁连-柴达木陆块向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大洋被造山带代替;约4.24亿年前,该地区由于碰撞增厚的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图左侧的金佛寺花岗岩体;随后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剥蚀和沉积历史,花岗岩被最终剥露至地表;受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该地区在中新世(约2400万年前)时构造活动再次启动,在这套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鲜红色的含砾砂岩层(右侧红层),在后期二者一起发生褶皱变形,并形成现今的构造地貌。

对于红石砂岩中大大小小的洞穴,我个人认为是其中的砾石掉落,后经洪水冲刷,有些沙砾在壶穴中不断打磨,洞穴越来越大。

(温馨提示:请将手机横屏查看此图片)


在壮观的自然美景前,陈教授伟岸的身躯显得那么渺小。委屈汉林兄了,呵呵

吴磊,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1年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至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2014年被聘为副教授,2015年聘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造山带与盆地构造耦合以及地表作用与深部过程耦合分析方面的研究。

目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项,并参与多项其他国家纵向和横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论文引用300余次。

献华,只大我两岁,但其智商和才华、学术方面的成就和业绩,差了不只“一代人“。我还在为学位和生计问题奔波、煎熬的时候,他已功成名就,是声名远扬的青年才俊了。2000年,我到广州地化所做博士后,他已担任中科院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都好多年了。 他对科学,可以说是有天生的热爱,对专业或学术问题,是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认真、专注、执着、挑剔,追求极致和完美……,尤其是对地球化学原理、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数据的解读,都是无可争议的国际一流水准。也曾耳闻,他对到他实验室做实验的研究生们经常问这问那: 你为什么来做这实验?有啥意义和科学贡献?你知道……?……,经常弄得学生局促不安、甚是尴尬,他还最后来一句,你先回去好好想想,看些啥啥啥书,问问你老师怎怎怎的……再来找我…… 我也纳闷,不能态度好点,让人有点面子?不是个个学生都有天分,也不是个个都是做科研的那块料;再说啦,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或许,师、生,都一样,各式人等、五花八门,唯有如此,生活才多姿多彩。不过我也认为,唯有纯粹、专业和较真,我们的科学工作者才能更接近真理,我们的科研环境才会更加清新。 衷心祝愿献华兄,在科学的征程中,走的更远、更高,发挥出更多、更大的潜能和作用!

2018年8月27日上午,浙江大学陈汉林教授作了“The Tectonics of 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 and Range System and its controls and Environment”的学术报告,从地壳沉积和构造变形的角度阐述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西、中、东段的构造特征,指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是中国独有的一个地质单元,具有丰富油气资源。 随后,浙江大学吴磊副教授做了“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Cenozoic growth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oupled constraints from exhumation of orogenic belts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basins”的学术报告。他聚焦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柴达木、阿尔金、祁连山两侧)新生代生长过程的时空规律,从造山带隆升剥露和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变形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提出青藏高原北缘在中中新世存在一次构造调整和快速的向北扩展,并认为其与阿尔金断裂的演化有密切联系。

2018年8月29日,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Stephen Marshak教授做了“Insights into Mid-continent (USA) Tectonics”的学术报告,从北美大地构造格局、前寒武纪多期裂谷发育、古生界与前寒武系大角度不整合(Great Unconformity)等多个角度对北美中部陆内构造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早期裂谷构造对后期构造演化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对中国显生宙以来陆内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戴霜,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1988年、1991年分别获西安地质学院地质与矿产普查学士学位、岩石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兰州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地质构造与环境演变研究。

近10年来,主持包括“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地质调查等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多篇,完成1∶5万地质调查图幅12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玉门油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荒漠戈壁数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前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容易呀!没有身临其境,难晓其中辛和泪。

石油人,你们为共和国的成长,做了牺牲和奉献!

石油,从这里来

采油机,俗称“磕头机”,配有动力,旁边是储油罐

Stephen Marshak,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地球、社会与环境学院院长、地质学系教授,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克拉通、阿帕拉契山脉、巴西东南部等,在克拉通构造格架、岩石构造面理发育、冲断带形成以及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等方面有很高的建树。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Geology、EPSL、JGR、GSAB、AAPG Bulletin等国际著名地质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Marshak教授还是一名知名的地质教育学家,主讲多门地质学课程,包括《Advanced Structural Geology》、《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Field Geology》等,同时撰写了多本经典的地学教材,如《Essentials of Geology》(5th edition)、《Earth: Portrait of a Planet》(6th edition)、《Earth Structure: 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2nd edition)、《Geotours Workbook: A Guide for Exploring Geology using Google Earth》(2nd edition)、《Laboratory Manual for Introductory Geology》(3rd Edition)、《Earth Science: The Earth, The Atmosphere, and Space》。

他应吴磊的邀请,参加本次野外考察,为他的新书收集素材,也是交流、讨论在这条考察路线上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野外教学。

玉门油田,地表景观

杨树锋,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现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高校地质学报》和《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杂志副主编、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杨树锋院士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花岗岩成因机制、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中国西部造山带与盆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首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并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

途经西路军蘑菇台会议陈列室,我们也在此接收些红色教育。

西路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其中有很多未解之谜以及惨痛的教训,值得后人谨记、深思!

我们在陈列馆的会议室举行了党员宣誓,然后讨论敦煌地块的地质演化问题。

赵燕,孙勇老师的得意门生,现为西北大学博士后。2012于西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涉及敦煌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及其古生代地质演化,被评为2017年西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正因此,浙大同仁特邀其友情指导敦煌地块的几个考察点。 我们因为共同参加973华北克拉通前寒武项目,相识已久。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勤奋好学,上进心、求知欲特强,办事认真、执着。

目前,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文章8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获得过不少荣誉和奖励,如,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第三届张伯声奖地学研究生奖一等奖,西北大学2017年优秀学生紫藤奖,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优秀学生论文奖。

高压麻粒岩,漂亮吧!

肖安成,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共负责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1项,大型石油企业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合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论文1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多项科技奖励。

阿克塞老县城坐落在阿尔山脚下,因为地处冲积扇,在著名的阿尔金断裂带上,极其危险,于上世纪末搬迁了,留下一片废墟,却非常的有文艺感和特别的意境,现在成了影视基地和旅游热点,怎么都能拍出好照片。

图中墙壁上的一幅油画,左下角有一个老头和一个年轻的姑娘,表达的故事一定很有意思。

杨树峰老师,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和杨老师是校友,但他是我的老师,在我读研究生期间,教过我们“板块构造”课程,课讲的好,我学的也还算认真,印象中得了优。

从前以为他是优秀的农民的孩子(后来他自己证实,确实当过农民,而且是优秀的农民)。他当选院士之时,听浙大的一个圈外的朋友说,和他是杭州高中的校友,顿生更多的敬意!

在我读研究生期间,耳闻他要调离南大去浙大,系里的领导和教师都不希望他离开南大,但他因为家庭原因不能不回杭州老家,系里都很惋惜。看来,人品和学问同样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杨老师是做到了的!比如:

两次ACTER活动,他都和肖安成、陈汉林同行,我能感受到三位之间心有灵犀、和谐自然,肖、陈二位对杨老师礼遇尊崇、体贴入微,杨老师对他们亲切呵护、非常自律……

自离开南大后,我们偶然见过好多次面,经常是他主动给我打招呼,对他能记得我的名字我都觉得诧异,毕竟他成名很早,也长我一代人,我们又无任何工作上的交道和私人来往。

去年和今年,我们一起参加ACTER的活动,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他记忆力比我好很多。他对地学界的现状,有很深入、全面的了解(总以为院士和我们不是一个阶层,很难有相似的认识或相近的感悟,其实不然)。他对前沿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发展态势等的把握,以及对存在问题或误区的见解,对我很有教益和启发。

 “二李兄弟”,“Li and Li”,都是中国地球科学界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尤其是他们对华南地质的合作研究。 据了解,他们是在1995年的一次台湾地学会议上,经孙贤鉥老先生牵线认识的,献华擅长地球化学,而正祥精于大地构造,此后便开始了“二李”二十年来的兄弟情、战友谊。他们俩,取长补短、相得益彰。1997年,“二李”一起踏入桂北,开始了他们对华南地质的第一次共同野外考察;1998年,献华首次赴西澳访问,“二李”在科廷SHRIMP II实验室通宵达旦地测试分析桂北的岩石样品,次年在EPSL发表了华南“新元古地幔柱”的论文。8年后的2007年,在Geology上发表了有关华南中生代地质的论文,让国际地学界更加熟知“Li and Li”。  “二李”初识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际的共同奋斗历程,是合作成功的典型范例,其原因和经验一定很多,但是,专业互补,相互的尊重、理解和包容乃至忍让与牺牲,以及他们对事业的共同信念和执着追求,也许能对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启迪。

背后是阿尔金山及其积雪

大家争相合影留念

人性,可贵的品质在于: 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灿烂的笑容,能传递给人温馨和阳光。

在红柳峡地区考察,路遇洪水冲毁了道路。

兰州大学戴霜教授对该地区比较熟悉,建议走另一条峡谷

道路泥泞,陷车,还爆了一个车胎

人推,不中,只有车拉

所以,在西部人烟稀少的山区高原或荒漠戈壁,至少需要两三辆车同行

道路两旁的灰黑色岩层可都是蕴含石油的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我庆幸行驶在风景特别绮丽的峡谷之中,司机突然大叫,洪水,并用步话机通知后面的车。我还在兴奋中,暗自高兴可以停下来拍拍照,哪知司机在2-3秒的时间里就掉头回奔了,都没来得及拍下洪水漫流的场景,甚是遗憾。

我问司机,为什么不停会车,后面的车怎么不见踪影了,跑的比兔子还快。他回告我,路遇洪水,必须立马掉头,否则有车毁人亡的风险。今年夏天,西南石油大学的几位年轻人就是这样牺牲掉的。

所以,野外考察或旅行,不只是一路赏心悦目的异域风情,也是危机四伏,如翻车、坠崖、落石……

最好有当地司机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同行。


承担本次科考交通任务的是,敦煌鑫达汽车租赁公司的罗启章等四名司机,用的都是丰田越野,在西部地区旅行可能就得这类好车。

浙大的老师们,长期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以及塔里木油田、玉门油田开展科研工作,和罗师傅等多有合作,他们的服务专业、周到。

这里为罗师傅做下广告,有去敦煌或周边地区科考或旅行的,尽可打着我的名号找罗师傅为你服务。他的联系电话和微信号是:

15293263229

wxid_zx2imv2vh9iv21

野外考察的指导书是洋文,说的也大多是洋文,小伙子们好奇、羡慕不已。看我给他们照相,也要拿着洋文指导书摆拍下。

人类的语言可以不通,但心灵常常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体态来跨越语言障碍。

红柳峡地区的红层地貌景观不亚于张掖的,各有特色和千秋

红柳峡地区正在开发中的景区叫“天根山”。

老外似乎大多有阳物崇拜,咱中国人传统文化上却很含蓄。都是深受孔孟之道之害,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却叫老百姓清心寡欲,还给弄个贞洁牌坊。

吴黎光,201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地班,推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李献华研究员。

目前,他正利用碎屑锆石U-Pb-Hf-O和独居石U-Th-Pb-Nd-O同位素来研究华南板块显生宙多期造山事件,并通过离子探针的微区原位独居石O同位素来反演地质体所经历的流体事件。

小伙子似乎寡于言而敏于行,有很好的智商和独立思考能力。将门容易出虎子,可以期待他有前沿而又重要的成果。

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不和谐,有无共同语言……,看神情和体势……,便一目了然。

吴磊是本次活动最辛苦的人,虽然我知道陈汉林是幕后老板,在关键问题上拍板、建议,“甩手掌柜”吴磊给我说,从前都是陈老师事无巨细、亲力亲为,里里外外一把手。现在有了接棒的了,也是可喜可贺。

据肖老师说,吴磊很好地集成了他们这个团队的诸多优点,对此我很认同。我给吴磊说,你有水平、有业绩,各方面素质都好,又很努力,但现在比拼的是文章,得抓紧写呀!

吴磊,祝你好运!

野外工作,就餐是个问题。

也是为了赶时间,全程都是自备午餐。

学生都亲切地叫她杨姐

一路辛苦,有你,我们几乎不用为生活问题操心

或许,她对野外地质工作也是充满新鲜感,辛苦也快乐着!

吃喝与住宿,杨莉是总管,里里外外一把手,赵燕、黄宗莹、高石宝、吴黎光也都是好帮手。现在的年轻人不懒,勤快也机灵得很。

人与人的了解,往往不共事不容易知底细。

我有深切体会,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往往几天的野外比几个月甚至几年平素交往获取的还要多,无论是专业还是专业以外的。也诚如有人说过的,合适不合适做男女朋友(指长期和以婚姻为目的的),一起旅行,有助于做出正确判断。

唯有共同经历,一起走过,才会相知、相悦、相惜

2018年8月30日,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做了“Extrusion-style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40 Ma – New twists on old faults”的学术报告。他认为,青藏高原西部在新生代呈周期性(~23Ma和~10Ma)向外扩展,其地壳增厚主要受控于上地壳的冲断变形而非整个地壳尺度的增厚;同时认为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断面存在明显扭曲,北东段断面陡直,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南西段断面较缓,以逆冲为主,两段结合(扭曲)处即为汶川地震震中位置,为整个青藏高原的演化和扩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北祁连地区,经常阴雨。

去往敦煌,天气晴朗,戈壁和沙丘愈益多见,西域的粗犷、豪放之美,震撼人心

9月2日是本次科考的最后一天,3号不少人就离开了。

兰州大学的戴霜教授,为人豪爽侠义、古道热肠,执意要请大家喝酒,先拿的是白酒、红酒,看同行们大多不胜酒力,非去搞来几瓶冰酒,要大家品尝。

散场后,戴教授余兴未了,竭诚邀请我去敦煌夜市继续宵夜、喝啤酒(原因:  世界经常很小,我们是第一次相识,他竟然是我一个好朋友的同门师兄弟)。

有高石宝作陪,这小子摆出各种武术招数,还有各类醉酒的模样,让我给他拍照。

年轻就是好,世界是你们的。

付出终有回报,有什么因,会结什么果。

三号一早,赵燕和大家告别,我给她留下了几张好照片,也算是对她引导我们考察敦煌地块表达谢意;她也反复对大家提的不少问题和建议,表示感谢。

3号上午慕名造访莫高窟。

对敦煌艺术和文化,自己其实一无所知,只是好奇、看热闹而已。

聆听导游的讲解,似懂非懂,没文化确实有些可怕。

都说敦煌艺术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无价之宝、艺术殿堂、价值连城、啥啥啥的,但我好奇并深思的有三件事:

一是几乎没有一个作品人留下姓名,可见工匠在传统上是不被重视的,远不如之乎者之类;

二是藏经洞的经书典籍大多被洋人弄走了,甚是可惜,但反过来想想,所有权是失去了,但东西毕竟好好地存在着,从人类的角度只是转移了存放地,再想想假如没被洋人搞走,又是怎样的境况?

三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惜你死我活,对自己的老百姓大多狠毒,基本是靠官帽笼络人心,用孔孟之道愚弄百姓,大多打不过异族或洋人,很怂软。

最近我好奇,看了点莫高窟的材料,发现相关的国人(包括异族)之间、洋人和国人、不同的洋人之间,都是有很大的不同。就如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是长期起作用的,很多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也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



人有学问,在哪都能显现。

虽然我不知道李教授和女导游在说啥,但从他们的表情判断,女导游对李教授的知识水平很佩服、很……

不信?有照片为证!你认为是不是?

高石宝  浙江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甘肃本土陇南人。

能以流利的甘肃方言和当地人聊天;英语不错,带着俩外国教授旅游完全无违和感。 野外考察期间,是吴磊老师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得力助手。这小伙子,生性快乐,笑口常开,时不时展露各种鬼脸和武术招数,手脚麻利,脑瓜好使,还有酒量!

这个李教授也很厉害

他比我还大一岁,但弹跳能力比我强很多,攀岩登山身手敏捷。

是不是跟年轻小伙一样一样的?

无论行走在沙漠戈壁,还是去海滩嬉戏冲浪,鲜艳的色彩,总能有意外的效果。多配几条纱巾,能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多姿多彩。

生活本该如此,对吧?

一路随行,喜欢拍照的不只我一个,正祥、汉林和肖老师都是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比我有更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肖老师,理论水平一流。Stephen 比我拍的多得多,没看他拍的照片究竟如何。据吴磊说,他在搜集素材,以不断更新他的教材和授课内容。

最初几天,Stephen和我一个车,怎么着都该礼让他坐前排,他在车上一个劲的拍呀拍。他发觉我也喜欢照相,第二天主动提出和我换位置。

不是我偏见,老外确实比较讲究人人平等,对人本、人权、异端,哪怕是其它动物的理解和尊重,确实比我们强很多很多……

-----
-----

能够观赏更多的自然风景,或许是地质工作者的职业福利。但随队统一行动,不可能因为风景的美丽而前行或驻足,也有很多的遗憾。

但是,就如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慧眼、是否在用心。摄影也是如此,拍到别人拍不到的,展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记录到最真实的……,就是好作品。

活到老,学到老,经历和回忆,何尝不就是人生的过程。

坚持前行,无问东西,总有收益。

因4号要赶到北京,阳关道和魔鬼城都没去,有点缺憾。

在敦煌机场候机大厅的两面墙壁上,有这样一幅对联:

张骞凿西域两关连丝路

飞天舞敦煌鸣沙戏月泉

心生今不如昔的慨叹,都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热衷厚黑权术、穷奢极欲,却以孔孟之道奴化愚民,使得老百姓的阳刚之气、君子之为越来越少…………

经高石宝推荐,在敦煌游览时买了本书——《河西走廊》。飞机上看了两章,有关张骞的记载,非常感人: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一定能成!

有人说,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未来。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从前的积贫积弱,也不再可能闭关锁国,只要有张骞的坚韧、霍去病的气概,自上而下都能遵纪守法,做好本职工作,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国梦一定能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