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8)广州人的包容(1)

 大宝的扫地机 2018-09-21

冼启明(冰先客)

 

广州是广东的省会,外县人要到广州说去省城。少时听过由粤剧名伶黄少梅与白燕仔合演的相声《虾仔入城》,虾仔是广东东莞石龙的小孩子,他的入城不是到了东莞的县城,而是迷乎乎地从乡下到了省城。“大乡里”入城懵懵懂懂,何况虾仔呢!因之闹出许多笑话而成趣谈。

虾仔乍到省城,满目茫然。人问他何处来,姓甚名谁,爸爸妈妈叫什么?他听不懂白话,用浓浓乡音答:“唔地到(不知道)”。广州热心的人还是千方百计帮助这个失落的儿童走出窘境。

广州人讲广州话,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一般来说,对外地人来本土,都尽可能迎合,设法沟通;来者有难,愿伸出援手,除非对方是来搞事或不怀好意。四乡、外县历来向慕省城的人文风貌,不自觉地仿效,因而省内的人性情相近相似。广州是广东的核心地,横连百越,直通海外,其政治、经济、文化直接影响整个华南地区,我说的广州人,其实是在说岭之南一大片区域的人。

原来的广州,与中原有五岭阻隔,虽有辖地,却十分荒凉。朝廷被贬流放的人才到这里,他们有诸多不适应,觉得很惨。然而一旦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惟广人能偏安一隅。这种环境,自然而然吸引避乱的北人南迁至此。莫论谁得天下,一纸诏书多能招安此地。朝廷也怕这里偏远难管,吩咐派出的官员要尊重当地的人情习惯,施行怀柔政策。你对我好,我也对得你住。这样的背景,慢慢养成了广人“好相与”的性格;这样的背景,也使广州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汉唐文化的原色。

用现代的眼光看,古时的广州城很小,经过六、七次的升级、改造,到清朝的广州城,北起镇海楼,南至大南路;西有西门口,东到大东门,土地面积仅52平方公里左右。人们常说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两者都居于城外,西关、东山原亦广州的近郊。有谁料到,时至今日,广州这个古之南蛮治所、中原人眼里的边陲之地,竟成了国际大都市。现在常听人说“北上广”,广州居然能与北京、上海同列;在海外,广州的名声更大,被称作第三世界的首府。外国人如此看重这个地方,可能是广州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出色表现,以及海外广东籍的华人众多、广州话为华人街区主流语言的缘故吧。但有不同意见,说要从当代广东经济实力看广州的地位。并举出一系列数据: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全国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东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领跑全国。

我是广州的原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外地人入粤谋事,广州各行各业、大街不巷,外地人好像比本土的居民还要多。难能可贵的是本土人不但没有欺凌外地人,反而是客客气气地与他们的交道。为什么这样呢?大多广州人都知,自己的祖辈原先也是外地人,当初流落至此,也有难以言说的不得已,将心比心,觉得自己不应有傲慢之态。

有一次有位外地来的朋友问我:“广州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说:“包容。”听者不以为然:“广州人包容,难道我们湖南人、四川人、贵州人就不包容?”我说:“各有各的包容,但包容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接着说:“比方你们来到广州,广州人讲说话的发音系统与你们不同,广州话你们难听懂,我们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总会用自己不熟练、讲得十分别扭的普通话与你们对话,就算香港、澳门等地的人亦做不到;若然有朝一日,我辈到你们的老家,你们会不会模仿广州话与我沟通呢?或许会,起码不如我们广泛而殷切地这样做。”朋友无言,大体上接受了我的讲法。

说广州人包容,以上是举例,任何例子最多只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侧面。探知事之真相,还有待逐步考究。我以为:任何地方的文化特点形成,都有其地域的的因素和历史渊源。

古时的广东,人称南蛮。蛮是什么?蛮是粗野、未开化的意思,而广州在蛮地的核心位置。广州越秀山有座旧牌坊,坊额两侧有篆刻,东面是“粤秀奇峰”,西面是“古之楚庭”。 粤秀亦越秀,粤与越两字古时是相通的。广州为百越之要地,这个无争议;说广州是“古之楚庭”,有相关的历史资料证明战国或战国前,广州是楚国的属地。秦始皇统一六国,派兵攻占岭南,广州才第一次正式立城。

秦始皇凶残暴烈,名声不好,当他的兵锋直指百越,各部落纷纷奋起反抗。秦军五路,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很快就被征服,惟在两广的地界上却遇顽强的抵抗,伤亡无数不在说,连秦军主帅屠睢都被越人杀掉。后来秦始皇修筑灵渠,保证粮草物资供应的前题下,再派任嚣与赵佗率数十万大军攻南越,越人不敌,败散而逃逸江湖。秦平定岭南便在此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从此岭南大地便归于秦朝版图。秦将任嚣作南海郡尉,节制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南海郡直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四县,龙川是军事重地,由赵佗充当县令。任嚣作南越最高长官,便在今天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任嚣病逝,赵佗接位,其时陈胜、吴广起义,天下攻秦,他趁势收统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建立了南越国,自封南越王,筑“赵佗城”。赵佗城在任嚣城的基础上扩展,北至今越华路,南至今西湖路,西至今小马站以东,东至旧仓巷一线,规模当然比任嚣城大。

当时秦军入粤,除阵亡外估计有三十余万,加上调集来筑路修桥的工匠、囚犯、违法商人和被发配有罪的文士或官吏亦有十余万,另外有赵佗向朝廷申请协助军务的一万五千妇女。看这个数似比当地土著的总人口还要多,秦人都是从北方来,不服水土,长期驻守此地,生存都成问题。况且一万五千妇女,也无法配对数十万精壮男丁。用了八年多时间、千辛万苦地攻下岭南,没有理由完事就溜之大吉,莫说朝廷上面不允许,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甘心。聪明的南越王赵佗想出个长治久安的办法,他一方面设法与土著搞好关系,尊重土人习惯,善待各部落酋长,任用越人作宰相,还自称“蛮夷大长”,穿越服,带头与越人家族联姻,实行民族融合政策。另一方面推广中原的典章制度,建造城池、屯垦戍边、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由于赵佗的大度与包容,当地人投桃报李,从上到下都竭诚帮助他,不仅帮他引导部众适应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更与他同心共德地克服困难。

岭南有个广府人的概念,什么是广府人?广府人是以广州为代表、讲广州话的人。广州话不是土产品,而是秦时中原人与百越族人相互融合的结晶。赵佗“和辑百越”,倡导南北联姻,渐次形成广府民系,以秦军的“军话”为基调,不断融入当地的越语,逐步演化为广府话。到汉朝,汉武帝平定岭南,留下占领军驻守,总体上沿袭赵佗策略,施行和缓统治,广府话便由秦音转为汉音。晋五胡乱华,不断有中原流民涌入,把中原的汉语带到岭南。唐代有诗人咏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战事停息,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粤地广府话到唐末力效唐音,此后无大变。

讲到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张九龄。张九龄是岭南人,曾任唐朝的宰相,他在韶关期间,奉旨重修大庾岭山路,把崎岖山道扩建为车马通行无阻的大道,这就是现在仍在的梅关古道。大庾岭大道的开通,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两大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经贸往来,有力地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可说是畅通无阻。正因为这样,善于兼容并蓄的广府人,学习吸收到许多唐人优秀的东西,并传播到海外,使海外的唐人街区至今还保存着一定的汉风唐味!

还有一类人应该提到,疍人,疍人俗称水上人。岭南学者屈大均认为,疍人是岭南土著之“真粤人”。他们是当初与秦军大战的百越部队,失败后,不服管治,一部位份逃往广西、云南的边缘,余者潜匿江河湖泊,坚守“以舟楫为家,捕鱼为生”的传统。这个最古老土著族群最终还是被汉人同化,通懂汉人习俗,讲广府话。

我写过一首以“粤”为题的诗:

岭隔中原与海亲,千年雅俗习唐人。

通蕃商埠风云聚,天下今无笑疍民。

 

粤是广东的简称,疍人是广东的最早的土著。秦人入粤,原本是客家,他们打败了当地的土著,就变成客家占地主。日子久,落地生根了,又有新的客家到,自己却不知不觉变成了土著。南宋之前到广东落户的人,占据近江的平原或要地;北宋之后到广东的客家人只能在山山岭岭居住,而且这些后来者,已不能拼入广府人的系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大多逃难而来,成群结队,自己有自己的群居,坚守原有的生活习惯,无法融入当地的人群。另一个是语言问题,广府话在唐末宋初已定型,与唐朝的汉语无甚差异,没受战乱影响。而中原南宋的汉语语音却愈来愈胡化,这时从岭北过来的人操着胡化的汉音、又夹带着家乡方言,广东本土人确难应对。南宋最后让蒙古人攻破都城,宋人护着皇家退守福建,再退入了潮汕,退无可退,陆秀夫抱着幼主跳海。这样又有大批南宋遗民留在粤东的沿海地区,明末的战乱,也有大批难民从福建移向广东的潮汕一带。因而我们广东的汉族就形成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有三种说话风格,广府话不论时间、地理和影响力,在广东这个地头都占主导地位。广府话即粤语,世人基本认同。

广府民系的“广府”怎样解释?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时期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府人讲粤语。分布在粤中、粤西南、粤北,以及桂东南一带和越南东北部,后慢慢扩散到海南岛、香港、澳门以至海外。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我认为这个功劳应归南越王赵佗,若不是他一力推行“百越和集”、“变服从俗”的政策,促成汉族人与越族人通婚的局面,何来广府人?何来粤语?

广府民系的发源地应在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而韶关南雄珠玑巷又是北人南迁一个重要中转站,这些地方都是当年秦军入粤的要塞。

赵佗立国,保一方平安,天下反秦,楚汉相争他不去掺和,刘邦称帝派使者来,他接受招安,认汉朝为宗主国。吕后排挤异姓王,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继而上升到敌对开战,赵佗亦非善男信女,即派兵攻取长沙,抢占战略要地,与吕后派出的大军抗衡。汉军无功而退,赵佗没让部队乘势追击,因为他只为保境,未曾想过逐鹿中原。虽曾称帝,仅是摆出个架势威慑对手,而心在如何治理好南粤这片土地。吕后死后,汉文帝行高祖刘邦之策,致书并遣特使与赵佗修好,还派人重修赵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赵佗感其诚,愿弃前嫌,取消帝号,重新归附于大汉。后来汉朝的官员到南越国发现,吕后的封锁不但没有搞跨南越国的经济,反见南越国百姓衣食丰足,冶炼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粤人不仅会种水稻、种水果,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也十分发达,还开辟了海上贸易渠道。我们今天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南越国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赵佗统治南越国六十七年,惩恶扬善,扭转了越人“好自相攻”的杂性,将南地经营成一片乐土。广东精神很多本质的东西,如开放性、兼容性,创新、务实、顾全大局等都与赵佗有关。可以说,粤人好相与,善于包容是从赵佗开始的。他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更成功地造就了第一代广府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