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

 木香草堂 2018-09-21
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任何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对象成为健康向上的学习主体。什么是“健康”呢?健康不仅指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要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标志是学生的情绪积极向上、情绪反映适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定愉快的积极情绪能使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那些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以使一个人的身心失去平衡,长期的抑郁和积累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病变。”因此,如何培养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心境,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摆在我们幼儿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因工作等原因而顾不上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等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情绪。而最近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近年来在儿童中出现心理情绪发展的偏差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下降,从而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幼儿的心理和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的任性、攻击性等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根据我近几年的教育经验及实践,我认为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

一、创设情景,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以情育人,创设情绪调控的良好情景

一般说来,幼儿都在学校里获得关爱、尊重以及安全的环境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就是幼儿能自觉调控自我情绪的心理基础。当幼儿处于那种挫折、歧视的环境中,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心态和情绪。每个孩子都渴望爱与被爱,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最初人格形成的基点,因此,在幼儿园,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首先要以关心、理解、尊重、平等、公正的态度与所有的孩子交往,让所有的孩子都产生这样的感受:“我们的老师是喜欢我们的。”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在玩“踢小足球”的游戏,我班一个男孩子突然冲进场来,将小足球捡起来就往场外扔,看见他发火的样子,我上去问他原因时,他竟哭了。这时,我并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抱起这个孩子,把他身上的灰尘拍干净,后来,他渐渐地平静下来。只说了一声:“老师,我错了”,就和其他同学去玩了。这位孩子的情绪很快平静的原因就是他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宽

容与抚慰,尤其是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因此,在我们与幼儿交往时,教师要用情感性的交流互动来开展活动,尽量避免指令性的互动。比如,当幼儿想要对老师诉说某件事情时,老师应该把孩子抱起来,或者自己蹲下来,用亲和的眼光注视着孩子,并用鼓励的语言支持孩子的诉说,这样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诉说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上面所说的那个孩子在事后的下午,我找他时,他正在拍皮球,我和他一起玩了一会儿,然后蹲下来,摸着他的头关切地问:“军军,你今天怎么这样不开心啊?”军军看了我一眼,说:“老师,男孩子都喜欢踢足球,可我也是男孩子,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叫我?”我马上明白了,军军因为缺乏小伙伴的关心而感到孤独,心里失去了平衡。于是我就把其他男孩子叫过来,对他们说:“军军也是男子汉,他今天没有参加你们的足球赛感到有些不开心,你们说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有好几位同学喊了起来:“欢迎军军加入我们的足球队。”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军军的笑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笑容。作为教师应该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每一次的师生互动中,都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为每一个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搭建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体验,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比如,班级生活角的布置,原来是由教师一个人布置,后来我们渐渐发展到让孩子参与布置,最后尝试让孩子成为生活角的主人,现在,每一次布置之前,孩子们拿来了许多农作物,并且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按照他们的意愿,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非常漂亮。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快乐。

(二)、以情动人,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绪具有感染性和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的规律,只就要求我们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能够觉察、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的时候,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不好的情绪。那么怎样帮助幼儿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呢?我主要以帮助幼儿觉察自己的情绪为突破口,从让孩子熟悉情绪的日常用语、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入手。比如:在开展活动中,让幼儿察言观色,通过观察不同的脸部表情、身体姿势,让孩子说说这是什么表情动作,反映了什么心情,在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其他人会出现这样的表情。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利用或创设某些情景,让幼儿感知它在这种情景下的情绪状态,并做出相应的思考。比如:在有些小朋友做了错事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等等。

为了提高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帮助孩子认识一些暂时还没有显露出来的,但他目前正在感受的不愉快等情绪,以此提高他们觉察自身情绪的能力。比如:有一次,我们班准备组织学生去春游,有一位小朋友因为父母将要到上海工作而要将他转学随同他家长一起走,在我们即将出发的时候,这位小朋友悻悻地来到我的身边,我蹲下来问他:“你好象不愿意和我们离开,是不是?”他说:“是的”。我说:“你也很想去春游吧?”他说:“我当然想。”我说:“那好,下一次你到我们幼儿园做客的时候,我们欢迎你和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他点了点头,我又说:“你到了上海以后,肯定会认识更多得好朋友,他们也肯定会欢迎你,上海好看的地方比我们这里还多呢。”“真的”。孩子高兴了。平时,这个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总喜欢寻找借口对其他同学进行挑衅,但是,在这一天他碰上这样不愉快的事情,由于我们的疏导,他很快化解了不愉快的情绪,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情知互动,提升幼儿的情绪调控的能力

情绪与人只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认知为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绪也越深厚,反之,情绪就越肤浅,认知的错误就会导致情绪反映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情绪对认知又具有推动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情知互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是幼儿能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一)、帮助幼儿加深触发情绪的反映情景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的调控能力

众所周知,儿童情绪反映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往往取决于它能对触发情绪反映情景的理解。因此,在培养幼儿情绪自我调控能力方面,我们要从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景,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原来这孩子是由法院判给男方抚养,因此,这孩子跟着他的父亲到了外地,后来,他的母亲发现原丈夫对孩子根本不爱护、不关心,于是将孩子从外地要了回来,由于这孩子将近一年没有上幼儿园。因此,他在很多方面是跟不上其他的孩子,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经常显得心事重重,和其他同学显得很陌生,也不和其他同学玩。我们就找他聊天,指着一棵小松树打了个比方对他说:“有几棵小松树原来一起成长,后来其中一棵小松树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由于在那个地方它不适应环境,他又搬了回来,你说,这棵小松树去追另外两棵小松树,他不吃力吗?你说这棵小松树本来就是差的吗?”他摇了摇头,我又说:“你现在就像那棵小松树,并不是你不聪明而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是因为你已经离开了将近一年,只要你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马上赶上其他小朋友的。”通过这次谈话,这位孩子在班级的各项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变得格外积极,我不断地用鼓励的目光和言语关注他,使他很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各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性格也开朗了,个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

同样,对那些大班的孩子,要教育他们要学会关心,学会相处,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以次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有一位家长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这位家长一次应邀参加同学的聚会,可是他的的孩子因为母亲不陪他玩而就生气,并且用不吃饭来要挟。这位家长对这位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假如你的好朋友离开你时间长了,你想不想她呀?”孩子点点头,“那么,妈妈自己的好朋友也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现在他们来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啊?”孩子经妈妈这样一说,也就不再生气了,高兴地和妈妈说:“妈妈,你去吧,我也大了。”这说明孩子通过换位思考问题不仅能调控了自己的情绪,而且也会产生设身处地地关心他人的情绪。当然,对孩子的触发情绪反映的情景认识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实现的。如模仿、尝试、条件发射等方法。

()、帮助幼儿学习以适当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所有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这实际上是孩子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伤害的方式方法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消极情绪。

假如一个人要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状况,那么,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宣泄出来是很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机会,让幼儿对老师、同学诉说自己的感受,以此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抑郁的情绪。如:在幼儿因为在同伴中发生争执而产生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并让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悲伤,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压抑孩子们的情绪,这也是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情绪,以平和心态来面对矛盾和现实,与老师一起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疏导幼儿消极情绪的方法是多样的,通过开展体育运动、绘画、游戏、唱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或者转移他们是些,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方面上来。

(三)、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自觉地转化成积极情绪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积极乐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用积极的方式看待、评价他人及所作的事情,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孩子们的日常矛盾中往往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自我评价,都认为对方是错的,而自己是“受害者”,自己是对的,因此教师要开展“有话大家说”的活动,在一周一次的好宝宝的评选活动中,教师给每个孩子发表建议的机会,说出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他人身上找“闪光点”,在自己身上找“疵点”,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亮点”,有利于孩子将原本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当幼儿们情绪普篇比较低落时,教师可开展“快乐大本营”等系列活动。记得“非典”期间,来园的孩子比较少,而且大家都是人心惶惶。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开展了一次“非典,我不怕”的娱艺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还邀请了家长的参与。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有关非典的小知识,懂得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典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就这样孩子们又恢复了往常的情绪,没有了说到“非典”就皱眉的神情。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我们要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幼儿们的情绪始终会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

三、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从个体情感发生上来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幼儿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家庭中其情绪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孩子的情绪表达(主要指不良情绪)一般不会招致惩罚或其他严重后果。而在社会氛围中儿童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无端地发泄情绪容易受到惩罚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如教师的批评,伙伴们离他而去。其次,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有时又因惧怕惩罚或因权威人物如教师在面前而控制着,孩子往往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里,向父母发泄,从而使他(她)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孩子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跟父母过不去,大哭大闹,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显然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这种父母之爱极易走极端: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独裁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情绪方面表现为孩子情绪的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动辄施以威胁或惩罚,应设法跳出亲子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开启亲子沟通的大门。

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时要宣泄其不满情绪,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为他(她)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渲泻,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发展儿童的情绪智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其情绪的宣泄。

(二)、积极的教育环节,是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调控能力的关键

首先,家长应帮助幼儿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幼儿当然不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认识,情绪是好是坏,幼儿是不会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这是赢得情绪调控的第一步。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如言语表达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将情绪表达出来。再如倾诉表达方式。每当情绪不稳定时,应向父母、老师和同伴“倾诉”自己的情绪感受,不要憋在心里,而应释放出来。在这方面,父母应做出示范,应向孩子主动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并经常与孩子一道讨论彼此的情绪感受,这既能给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的范例,又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情感语言的机会,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制情绪。运动方式也是一种调适情绪的好方法。通过剧烈的运动,发泄孩子的消极情绪,通过轻缓运动,控制孩子的情绪冲动。家长应让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运动,如玩水、玩沙、打球,在运动中促使幼儿表达其情绪,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哭也不失为情绪的自然表达法。实际上,对那些爱哭的孩子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好的、永远有用的方法。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实现情绪调控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从孩子的情绪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应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但为了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我们又应该让孩子全面体验各种情绪,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当孩子面对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时,才有可能实践情绪调控的学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0210110100shdy.html

 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