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波西米亚到蒂罗尔——施华洛世奇传奇的序幕

 维也纳导游厉伟 2018-09-22

从来自于波西米亚山谷的一家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水晶品牌,产品涵盖首饰、服装、灯具、家庭装饰、光学仪器、工业碾磨设备、123年来施华洛世奇创造了一个家族企业的传奇故事。



而这个故事的开始,让我们追溯到1862年的波西米亚。那时的波西米亚是隶属于由哈布斯堡统治的奥匈帝国的一个部分。并以水晶玻璃的生产而出名。那一年的秋天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出生了。他的父亲法兰兹·安东·施华洛世奇此时拥有一家小型的手工作坊,像当地很多类似的手工企业一样,把水晶玻璃用手工的方式切割、抛光,加工成胸针、帽扣等装饰品,然后交给一家名为菲克斯的出口公司进行推销。


1900年前后的波西米亚是当时生产切割水晶的中心


丹尼尔完成小学的学业后便开始在父亲的作坊工作,在那里他靠着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获得了整个加工技术所需的专业知识。在菲克斯的建议下:丹尼尔开始琢磨如何优化磨削玻璃珠子的机器。他在改进机器的同时,也发明了多架金属抛光机。而当时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第一届电器博览会让年轻的丹尼尔脑洞大开,回到波希米亚后,他将现有的机器进行全面重新设计——这一由他设计制造的、用于水晶切割的磨床给这一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作为学徒的丹尼尔·施华洛世奇


在此之前,丹尼尔与怀斯家族的玛利亚相爱结婚,1888年至1891年之间,他们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生,随着孩子的出生,他与岳父共同拥有的第一家公司“爱德华·怀斯公司”也投入营运。与这家公司一起丹尼尔经历了人生的初创阶段,展现出他不可阻挡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他尝试切割极薄的水晶玻璃薄片,琢磨出金属珠子的生产方式,反复改进玻璃珠子切割,并且发明了一种新颖的扣眼。



技术性的突破带来成功故事的开始: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经过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结构正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对仿真首饰的需求急剧上升。饥渴的市场需要生产者能够经久不断地大量地提供所需的高质量切割水晶产品。所有这些要求都是传统手工磨削方式不可能实现的。此时此刻,丹尼尔清楚地意识到:机会不可错过。1891年,丹尼尔为他所发明的机器在布拉格注册了专利,并且开始酝酿如何开始以工业化的形式开始有规模地生产切割水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唯一缺少的是设立工厂所需的资本。但是这一问题也很快的得到解决:巴黎的大客户克斯曼愿意提供资金上的合作。巴黎乃是欧洲时尚界的中心,克斯曼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良好的信誉。在寻访了欧洲的一些城镇之后,他们终于决定在奥地利西部的蒂罗尔,更确切的说离阿尔卑斯中心城市因斯布鲁克十五公里左右的一个叫瓦滕斯的小镇建厂。


在这座被废弃的制毡厂丹尼尔创建了自己的水晶工厂


为什么选择瓦滕斯,当时一个只有八百来人小镇?丹尼尔对此有深思熟虑的考量:当时瓦滕斯有一个废弃的制毡厂正待招租,工厂邻近一条溪流——瓦滕巴赫,并且拥有一架48马力的涡轮发电机。这对丹尼尔来说太重要了:用机器切割水晶需要大量的电力,而瓦滕巴赫的溪流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电来满足工厂的需求。


坐落在巴黎——维也纳火车联线上的瓦滕斯火车站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瓦滕斯正好位于连接欧洲东西两大时尚之都维也纳——巴黎的铁路联线之上,,并且拥有自己的火车站。生产好的水晶通过火车运输可以非常便利到达客户手中。第三个原因是因为瓦滕斯——一个由阿尔卑斯群山所包围的乡村小镇,远离丹尼尔的故乡波西米亚——世纪更迭时期水晶和玻璃的研磨中心。远离竞争对手,即没有技术被剽窃之虑,又可以不受干扰的工作并开发新的技术和机器。


初到瓦滕斯:后排右二是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前排中是他的妻子玛利亚·施华洛世奇


1895年10月2日,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和她妻子怀斯家族的成员以及他们第一批员工奥博海尔和肖福乐家族乘火车抵达瓦滕斯,那天阳光灿烂,蓝天映衬着积雪的山峰,似乎预示着这个家族未来的命运,随着一周后机器的抵达,“蒂罗尔制造的切割水晶”的传奇故事开始拉开序幕。


(家族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相维系着,欧洲正经历着风雨欲来的动荡,在繁荣的背后,一次波及整个地区的战争危机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的潜流中奔涌,这个家族企业将怎样度过灾难性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集将继续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