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才华之光驱散命运的阴霾——读《曹植传》有感

 李灏 2018-09-22

文/周云峰

王玫所著的《曹植传》,是一本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读不尽曹植的才高八斗、读不尽命运的造化弄人、读不尽历史的千古遗憾。于是,我又读曹操、曹丕、建安七子;读《资治通鉴》《三国志》《历代赋》,以求观其全貌,探其内心,与其对话。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惊艳千年的不世之才

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植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唯独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世人皆知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声闻九皋。其诗笔力雄健,其赋词彩华茂。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虽历经千载,仍光彩照人。我尤其喜爱《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清丽华美的辞藻、天马行空的构思、浪漫主义的情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这是我所见过最高级别的描写手法,除了佩服就是敬仰。

历史上像“三曹”这样文武双全、影响深远的父子组合并不多。曹操文能倚马赋诗,武能定国安邦。当他看到年幼的曹植最先交上的《登台赋》时,竟半天语塞,暗自惊叹,板着脸转头问曹植,“汝请人邪?”曹植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从此,曹植的才华为世人所皆知,诗词歌赋对他来说,就像是万斛泉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曹植肆无忌惮的天赋彰显如同一场地震,让世人为之惊叹。邯郸淳本是指派给曹丕的秘书,但他第一次见到曹植载歌舞剑、谈天论地时,惊为天人,最终投奔曹植的僚属;曹操心中的天平也逐渐转向曹植,觉得他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对其宠爱有加。曹植二十岁就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万户侯”,几度欲被立为太子;也让长子曹丕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危在旦夕,同时还要附和人们对曹植才华的赞美。

曹丕是中国最早的文论作者,最早的七言诗作者,杰出的散文家,第一部文学类典籍的主编....他编撰的《典论.论文》使文学真正意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心里清楚,在未来的岁月中,人们一定会把他与曹植放在一起比较。他也大概晓得,自己在文学上的地位一定会被曹植如同太阳般耀眼的光辉所遮蔽。这种心理上的阴影也在逐渐转化成日后疯狂报复的仇恨种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政治漩涡中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志》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曹丕是“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植恃才傲物,因才放旷;曹丕则工于心计,善于权谋。如果不是曹操喜爱曹植的才华,严格按长幼之序立储,也许会免去许多纷争和杀戮。

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儿子,一直有心培养做其接班人,但是曹植年轻气盛,行事不拘小节,对自己毫无约束,最终闯下大祸。也就是著名的“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天子进出皇宫专用的大门,是重兵守卫的皇宫门户。曹植趁着曹操不在,醉酒后和同样放荡不羁的杨修一起驾着马车硬闯司马门,在只有天子才能行走的“驰道”上狂奔,曹操闻讯大怒,处死了掌管门戒的公车令,虽然念在父子之情免了曹植一死,但是开始对曹植失去耐心和信心,此时胜利的天平已经转向曹丕。这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为醉酒驾车所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直接失去了将来做皇帝的机会。
此事过去不久,曹操又给了曹植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欲封曹植为将军,带兵解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可没想到,在出征的头一天晚上,曹丕携甄宓设家宴为曹植饯行,曹植被灌得酩酊大醉,到接受军令之时都不省人事,曹操大怒,只得改派其他人带兵出征。从此以后,曹操彻底放弃了曹植,他的人生急转直下。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当时曹彰手握重兵,预拥立曹植继承王位,曹丕还在从邺城赶往洛阳的途中,老天爷将最后的机会送到曹植面前。只要他同意,与曹彰合力,定能扭转乾坤。曹植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你没看袁氏兄弟的下场吗?”这个回答不仅表明态度,也隐含着对曹彰的警告。他怕兄弟开战,内乱一起,必将毁掉曹操辛苦打下的基业。从争立太子以来,曹植就把这场竞争单纯地看作是一场智力游戏、才华比拼、兄弟争宠,没有任何政治谋划与军事部署,也不懂得使用权术。所以,后世认为曹植任性、天真、幼稚,没有政治头脑。但曹植在危机关头能“以天下让”,着眼大局,正是其理想主义人格的真实反映。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在无尽的深渊里仰望星空

当初,曹植和曹丕各树党羽,为争天下斗得不可开交,再加上曹植与嫂子甄宓甚嚣尘上的绯闻,哥俩的关系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如今曹植争天下失败了,曹丕岂能放过他?很快,曹丕便将他的党羽一网打尽,而曹植虽保住了性命,但一直以戴罪之身,外放贬斥,颠沛流离,成为了高级囚徒。哪怕是父亲的忌日也不能前去吊唁,一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曹植,开始陨落深渊,离自己一生追求的皓月星空渐行渐远。

曹植的文风也开始转变。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达郁郁不得志的激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好在曹丕仅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监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以为自己可以为国出力,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随即上奏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详细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对比,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让人看到,曹植不仅文采过人,而且对君臣之道、时局判断、军事策略的看法同样高人一等。文章感人至深,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宛如积蓄多年的火山喷发,他写到“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或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这是何等的卑微与乞求?然而曹睿仅仅批复了四个字:其志可嘉。

自《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谏伐辽东表》等等接连上奏,他的心意已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在前几份奏表中,曹植说他从小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懂得行军作战的方法,希望能担任统帅的助手,带领一偏师或一校队出兵蜀吴。在最后一次的上表自荐中,他却自谦说文武皆无能,只要能为国出力,哪怕当一个马前卒都可以。可见他的自信心已经被磨损到什么程度了。但皇帝侄儿始终对他心存芥蒂,不肯跟他面谈,更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他开始绝望了,原有的胃病也更加严重。太和六年二月,曹睿作《改封诸侯以郡为国诏》,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他又不得不再次迁徙,终老深山。在四十一岁的时候,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当朝统治者认为曹植一生屡犯过错,思虑欠周,故死后谥号为“思”,称为陈思王。并下诏赦免了他以往的“罪过”,撰录其诗赋杂论百余篇,流传后世。他的不朽之志也算是实现了。

曹植是三国历史上最不该被埋没和诋毁的英雄。他绝不是一介文弱书生、更不是一个只懂得舞文弄墨的文人。李白评子建曰:“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试问李白一生真正服过谁?曹植若不是有大才、大志和大能,李白又怎会出此言论。只是机会的错失、命运的蹉跎,曹植始终未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历史总是会用另一种方式去善待以悲剧收场的英雄,将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岁月年轮中最醒目的位置,供后人传颂与瞻仰。比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比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韩信,比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而在我心中,更是斗胆拜曹植为师,谨以此文简要描绘其轮廓,希望他的才华之光照万世而不灭、千古名篇历百代而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