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载祥:活血化瘀经方研究·365医学网

 Kimtsai 2018-09-22
  活血化瘀研究作为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新制剂的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但当下突破性进展不多,瘀血病概念被不同程度的泛化及异化,临床不良反应逐步显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忧患。
   瘀血病以及活血化瘀作为中医的独特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根植於岐黄,方术至妙,始于仲景(本文所指经方乃《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针对迷茫或困惑最好的良剂莫过于溯本崇源、理清思路,知道“我从哪里来”。远离经典使我们伤痛,以现代临床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活血化瘀经方或许能调整、改变观念,走出“平台”,再上台阶。

1.经方开创了以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病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最早确定“瘀血病”的病名。(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金匮要略》)。张仲景所创的《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05方,其中附录的有57疑非仲景所著,其中活血化瘀方有33首,占8.8%。《伤寒杂病论》当时使用的161味药中活血化瘀药约有23种,占近七分之一(16.1%)。[1]` `
   《金匮要略》22篇病脉证治,涉及活血化瘀治疗的病种在17篇中出现过,超过半数。
具体的病种:
阴阳毒
疟病(疟母)
中风历节病
血痹虚劳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
五脏风寒积聚病(肝着)
腹满寒疝宿食病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水气病
黄疸病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呕吐哕下痢病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妇人妊娠病
妇人产后病
妇人杂病
   从现代临床角度涉及到内、外、妇、传染、皮肤、肿瘤、五官各科以及内科多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等。
   可见活血化瘀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非始於近代。但当时有其相对严格的中医诊断、病名规范,且整体系统观念突出,如胸痹、心痛短气病,列入同一篇论述,说明循环、呼吸系统,气血瘀滞病变常交互并见,但有联系也有区别,较当下提倡整合心内、心外、呼内、胸外等相关学科组成“胸痛门诊”前卫甚多。[2]

2.经方奠定了瘀血病的辨证诊断基础
   瘀血病的诊断: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但对于瘀血病的易患人群病史、诱因、症状、体征、舌脉都有详细的记载,归纳分述如下;

2.1病史:热入血室、妇人漏下、曾经半产、五劳虚极、食伤、忧伤、饮伤、饥伤、劳伤、营卫气血伤。

2.2诱因及易患人群: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2.3症状:
1、 如狂、发狂、谵语、善忘(神志、精神改变)
2、 口燥、口干、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3、 发热恶寒、发作有时如疟状、如热状。
4、 胸胁下满、胸满(烦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胸痹气短、心痛彻背、
5、 吐脓血
6、 消谷善饥,小便自利
7、 屎硬、便易,色黑(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
8、 半身不遂、单身不遂。(肢体瘫痪)
9、 身如被杖(身痛)

2.4体征:
1、 两目暗黑、面赤斑斑如锦纹(毛细血管扩张)
2、 手足厥冷
3、 肌肤甲错
4、 身必发黄(黄疸)
5、 身体不仁(麻木痛温深感觉障碍)
6、 妇人癥瘕(疟母、脏器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
7、 少腹满硬,按之即痛(拒按、压痛)

2.5舌脉
1.舌象:唇萎、舌青(紫暗)
2.脉象:脉微大来迟、微涩,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沉脉,迟脉,结脉,微欲绝
   限于客观历史条件,已经能够较全面系统的反应瘀血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为瘀血病的诊断辨证提供了明确的指征,值得我们重视。
   正基于此,我们复习上述经方有关瘀血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在修订新的血瘀证诊断标准时,将瘀血病的经典认识集中反映,以是血瘀证诊断辨证继承而不离“宗”。并增设影像学检测,及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等生化指标现代检测,以与时俱进。[3]

3.活血化瘀经方功用、主治类聚
   前人誉为经方是“众法之宗,众方之祖”,为后世方剂学以及活血化瘀法的形成起到了模版作用。瘀血病的治疗不是单一的化瘀,是针对形成瘀血病不同的病因病机,在辨病基础上予以辨证论治。为此,活血化瘀经方大致可归为11类,见下表。
表:依其功用、主治

 

 

 
 

   瘀血证的形成是以,营卫、气血、升降、寒热、虚实失调为前提,故和解化瘀是经方治疗瘀血证的重要思想。《伤寒论》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清,戴天章,《广温热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和解化瘀,如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可见于出《伤寒论》。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後,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证。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第22篇妇人杂病篇: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少阳枢机不利,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治宜和解少阳、以达血活瘀除。虽不是应用活血化瘀药,但可以治疗“其血必结”的血瘀病。这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是一重要启示。

4.活血化瘀经方的用药规律

4.1物原属性分类
矿石类:矾石、硝石、滑石、赤硝
草本类:丹皮、大黄、川芎、地黄、当归、干漆、王不留行
花果类:桃仁、旋复花、红蓝花、芍药
动物类:鼠妇、蛰虫、蜣螂、蜂巢、虻虫、水蛭、蛴螬、白鱼、阿胶、鳖甲
   其中动物虫类药最多,占经方活血化瘀药的二分之一,是经方93味中超过九分之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良春 虫类药的应用 2011.6)。胶乳类的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血竭尚未使用。矿物类的:如花蕊石,自然铜也尚未使用。

4.2从活血化瘀药理作用强度分类
活血:调和营卫,和解枢机
生姜、大枣、当归、苦酒、羊肉
化瘀:活血化瘀
川芎、芍药、地黄、当归
祛瘀:祛瘀通脉
桃仁、王不留行、干漆、蛰虫
破瘀:破血逐瘀
虻虫、大黄、蛴螬、蜣螂、水蛭

4.3具有活血化瘀复合药理作用的药物
软坚化瘀——鳖甲
养阴化瘀——阿胶、地黄
清热化瘀——丹皮、大黄
利湿化瘀——硝石
行气化瘀——川芎、王不留行
益气化瘀——黄芪

4.4活血化瘀药物应用规律
按照瘀血病病位:
 
4.5非常规活血化瘀药组成活血化瘀经方
干姜 温经通瘀 (通脉四逆汤)
桂枝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柴胡 和解化瘀 (小柴胡汤)
大黄 泻热化瘀 (泻心汤)

4.6关于经方活血化瘀药物的用量
关于经方药物用量,现在仍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虽然涉及古代度量衡与现代的计量标准有待考证。但是以桃仁、水蛭、虻虫、蛰虫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经方中多以“个”为标准。如桃仁20个,蛰虫20个,水蛭30个(百枚)。都是以这种明确的“枚”,“个”来表示的。虽然时空跨度近1800年,但对物种的进化演变来说,在时间长河中的不过一瞬,不会有过大的差异。选桃仁20个约为7g左右,与现代的临床应用大体接近。故在活血化瘀经方应用时,因为药味较少,剂量可适量加大,但没有必要成倍或数倍盲目使用。尤其要以患者的体质而定,否则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4.7活血化瘀经方型
32张活血化瘀经方中,绝大部分为汤剂,散剂8张,占四分之一,丸剂5张,约占六分之一,酒煎剂3种,约占十分之一。

5.活血化瘀经方实践
(病例另附)

6、活血化瘀经方发挥
   张仲景首先提出气分、水分、血分的概念。这是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病的重要理论支撑。突出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的理论内核。笔者认为:“治瘀必言气、水,言气必察虚实升降,言水务辨痰、饮寒热。”张仲景从临床实践提出了大气概念,并且指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愚既实验得胸中有此积气与全身有至切之关系,而尚不知此气当名为何气。涉猎方书,亦无从考证。惟《金匮》水气门,桂枝加黄芪汤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后又见喻嘉言《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始知胸中所积之气,当名为大气。”张锡纯提出大气下陷论,创升陷汤。从学术渊源上深入学习思考,此方是源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而补中益气汤实在是以薯蓣丸为基础,而气血兼顾,补中益气。

 

   我们以学习张仲景气、血、水的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升陷汤的基础上提出升陷祛瘀法,以升陷祛瘀汤加减——升陷祛瘀汤:生黄芪 升麻 柴胡 知母 桔梗 山萸肉 党参 益母草 三棱 莪术。治疗:难治性心绞痛,介入后心绞痛,以及冠心病终末期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病例另附)

   另外虫类药的应用,当今以备受关注,章次公、朱良春先生,基于大黄蛰虫丸、抵当汤等经方为基础又创出钩蝎散、益肾蠲痹汤均有所发挥,临床疗效可重复验证,不另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