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宇捅出一个天大的“篓子”。 喏,他就是故意的。 一番“大闹天宫”引得“玉帝”大发雷霆,誓要铲除凡间的“妖魔鬼怪” ↑ 只可惜,郭靖宇不是孙大圣,甚至在某些人眼里,他自己本就是一个“为非作歹、霍乱人间”的老妖怪…… 又是水军泛滥、又是封建糟粕、又是三观不正…… 魔幻、现实,一言难尽。 1 2013年9月2日,湖南卫视《璀璨人生》在CSM 全国网拿下2.28的收视率,奇怪的是该剧在上海地区的黄金档收视率居然是0; 2016年12月4日,网播量破4亿次的《美人私房菜》在浙江卫视播出。当天的收视率仅为0.184,全国排名第20位,创下浙视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 来源微博@卫视小露电 对于这种违背观众收视习惯的现象,也只有一种解释——“收视污染”。 更为讽刺的是,就在后者事发的前一天,光线传媒的总裁王长田刚刚在“第七届财新峰会”上炮轰收视率作假现象。 早在2015年初,他就因为不肯参与造假黑幕,愤而退出电视节目市场。
王长田说有关部门“无人理睬”,其实不然—— “不作为”是因为真的“作不动”…… 十六年前,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就在“2002中国传播论坛研讨会”上痛斥假收视率:
“张局一声吼”的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开始起草。 直到2016年11月7日,这项国内文化娱乐领域的第一部法规才被正式通过。 来源@百度百科 千辛万苦,历时14年!打击电影行业的票房造假行为,终于做到了有法可依。 然而,光天化日之下却依旧藏着不少顶风作案的龌龊勾当: 电影行业的前车之鉴,如今历历在目。电视剧收视率的规范化,更是“路漫漫其修远”…… 魔幻、现实,二缶钟惑。 2 电视台收入主要依靠广告,广告商的唯一参考标准就是收视率。 所以,影视圈的“收视率猫腻”由来已久。 2006年,林心如主演了一部古装家族剧《大祠堂》。可这部剧却被“莫名其妙”的被搁置了6年,直到2012年才得以在“偏远”的新疆卫视上星播出。 来源@百度百科 上星的前一天,该剧的出品人王建锋在接受采访时爆料——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1年投5000万收视进十强!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彻底揭开了国内收视率造假的“遮羞布”。 来源@腾讯娱乐 在所谓的“推广协议”中,造假套路写的清清楚楚,甚至“专业”到可以随意指定区域、指定数据。 签合同谈价钱更是“明码标价”,不同档次不同标准、每集7000元封顶,未达到平均收视率,还能将预付款如数退还。 在当时,一线剧集的单集售价70~100万、中等剧集20~50万,而单集7000块封顶的推广费用,可以说是相当划算。 通常一部剧的宣发推广需要花费300万~700万,但“效果远不如人家这个”。
只需花费之前的一半经费,便可轻松将收视率拉高到一个不敢想像的数字。年费5000万就可以把收视率做到全国前十,还真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大蛋糕”的背后有很多人,就跟“踢假球”一样,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链,一刀切断谈何容易—— 《人民日报》在连续四次报道收视率作假,有用吗?!!曾经有公安介入过调查,最后都不了了之…… 王建锋曾当面向“收视率数据来源的官方权威”CSM(索福瑞)提出质疑,可对方的态度却从一开始的“断然否认”变成了后来的“要求删除微博”。
魔幻、现实,三魂出窍。 3 王建锋站出来“搞事情”的同一年,CSM(索福瑞)还爆出过一桩丑闻。 2006年,CSM在西安地区有300余'样本户',公司技术人员王某在签署保密协议后,仍将其中17户信息透露给电视剧制作人任某。 任某用每看一集付20元钱的方法,对上述样本户进行收买,以便从当地电视台获取更高片酬…… 来源@《财经》杂志 说起这家CSM(索福瑞)公司的来头,可谓是“源远流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台及电视频道数量迅猛扩张、竞争加剧,收视率的作用也被大众认可,逐渐成为电视剧以及电视台的唯一评判标准。 一直以来,中国最具官方权威性的收视率数据来源于两家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CSM)和AC尼尔森公司。 国内收视市场2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来源见水印 前者占据全国85%左右的市场份额,后者占据10%左右、最多时也只有20%,始终无法撼动前者的霸主地位。 一方面是因为尼尔森的调查成本高,影响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在与广电系统的对接上,CSM的“自家人”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 2009年,尼尔森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将收视率江山拱手让给了CSM。尽管近年还有寻艺、酷云这些“新兴力量”涉足收视率市场,不过CSM“一家独大”的格局从未改变过。 尼尔森退出时,CEO斯蒂夫·施密特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个市场太复杂了。 从1997年成立至今,CSM始终垄断着收视数据的话语权。因此,广告商们也只认CSM的收视数据。
收视率的收集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原理却很“简单粗暴”,说白了就是初中数学课本里的“概率抽样”问题。 来源见水印 2016年的数据表明,CSM在全国范围拥有近5万余户样本家庭,分散到全国各省区市,每个地区的分配数量也只有几百个而已。 由于样本户数量相对有限,很小的个体起伏就会引起巨大的整体波动。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动机,“干扰样本户”事件屡屡发生。 历年收视率作假大事记,来源见水印 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以及缺乏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CSM也时不时被曝出一系列的“幺蛾子”。 CSM方面将“收视率作假”称为“收视率污染”,公司还称自己“也是收视率污染的受害者”、“对收视率污染的后果有着切肤之痛”、“一直与污染收视率的不法行为进行着持续、坚决的抗击战”。 “抗击战”打成了持久战,这家公司至今也未能走出“质疑”、“澄清”、“再质疑”、“再澄清”的僵局…… 魔幻、现实,四面楚歌。 4 前几天,导演郭靖宇在湖北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演讲,再一次把“收视率造假”摆上风口浪尖。 9月15日下午,他在微博发表长文,正式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决一死战。 他不仅揭开了电视台勾连造假的新问题,而且曝光的“收视率购买价格”也已翻番成了天文数字…… 近期,他的新剧《娘道》正在热播。其实这部戏算不上是一部“新剧”,郭靖宇在2016年就已拍完,也早与电视台签了合同,却迟不见播出的消息。 削尖脑袋托人打听,他才知道自己拜错了山门,要找的人应该是卫视总监,未能“上星播出”也是因为——没交“买路钱”。 郭靖宇的后续爆料更加令人震惊,电视台的卫视总监、购片主任说话不好使,都要向某“大神”低头。 收视率造假的“大神”,开价就是90万一集(电视台买他的片子才130万一集),总价7200万的高额费用还不保证排名前二。 “大神”还说:“近三年的所有大剧,没有一个不买收视率的”!不买收视率,就会被潜规则。尤小刚导演(代表作《孝庄秘史》)就因为曾经反对买收视率,结果惨遭戏弄。 遭殃的还有同期播出的《天盛长歌》,剧组之前还发过“维护行业秩序,不参与数据造假”的声明。 结果整部剧的收视率最低只有0.16,创下了湖南卫视收视新低。因为收视率“不合格”被砍掉14集,直接损失一个多亿。 郭靖宇了解情况后要求退片,却被购片主任连说N个“不行”。途中想要报警,却发现就连酒店都已被对方控制…… 脊背发凉,毛骨悚然。 众所周知,《娘道》一剧由北京卫视与“荔枝卫视”同步播出,郭导在演讲中夸赞北京卫视“正能量”,却只口不提后者…… 他还在微博文中指出“卫视总监是新换的”、“新领导定了新规矩”—— 而该卫视目前的总监,正是2017年10月才上马的任某! 早在任某上任之前,该省广电的内部形势就已经“岌岌可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敢在一片风声鹤唳中整一出“新官上任三把火”,还真叫人“佩服”。 至于郭靖宇口中的“大神”,我们也来做个大胆的推测。 他在文中提及,《娘道》的竞争卫视恰好在播“大神”担任总制片人的片子。一查便知,这部戏正是刚刚完结的《月嫂先生》。 来源微博@卫视小露电 翻看《月嫂先生》的制作名单,一个叫“刘小F”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了总制片人与出品人一栏。 来源@百度百科 再进一步搜索,这个刘某正是该剧的发行公司法人及最大股东,而这家公司正是该剧主演所创立衍生出来的子公司之一。 在公司的法人名单里,又赫然出现了多位当红明星的名字…… 2014年,这家公司成立之初的净利润仅有-23万,一年时间便获得6764万营收,净利润2852万元,估值高达15.2亿元,增值率高达38倍…… 不敢多说,言至于此。 时代在进步、资本在翻涌,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魔幻、现实,五毒俱全。 5 郭靖宇实名举报“收视率造假”,引发了业内业外的广泛关注。各大导演、出品人、编剧、演员纷纷表示支持、集体控诉行业乱象。 这不是收视率造假现象首次被曝光,但如此详细还是第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郭靖宇,生拉硬拽扯出一套泛着恶臭的利益链条。 9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文表示,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次日,中国电视剧制作协会和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先后发表声明“抵制收视率造假行为”。 一时间,郭靖宇变成了一位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 郭靖宇能够“登高一呼”,跟他的个人品性是分不开的。 在一次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外公于1941年参加革命,为此他的三个姨姥爷被侵略者铡掉了头颅。他在长文中提及的“买收视率对不起祖上先辈”、“对不起身上的红色血液”,也就有迹可循了。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不少自己的家史,而且多是反应抗战时期的故事。作为导演,郭靖宇有不少颇受好评的作品,几部代表作的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 然而,这次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新作《娘道》却彻底“翻了车”,是郭导所有作品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短短两天时间,这部剧的豆瓣评分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一步滑坡…… 郭靖宇在微博长文中表示,他请人鉴定过,专家的结论是“有组织的黑”,主要怼在“三观不正”和“自己老婆整容脸”。 上豆瓣打眼一瞧,甚至还有人认为“郭靖宇是为了烂剧炒作,才搞出来曝光收视率这么一出”……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特意去看了这部苦情大戏。 实话实说,追剧的观感十分痛苦! 这部剧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三观不正”、“整容脸”,而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满屏浮夸。 莫小贝和祝无双? 直到现在依然很难确定,这部剧在豆瓣上到底有多少是“有组织的黑”、又有多少是“真情实感的一星评价”。 活跃在豆瓣上的主要是年轻群体,这部剧也确实不合青年观众的口味,一些台词桥段着实让人恶心。 其实,整部剧也并不都是在宣扬“女人生儿子不要命”的封建糟粕。 女主刚吼完“死了也得生儿子”,但婆婆马上就竖起了眉毛——“孙子要紧、儿媳妇也要紧,都得活着”。 个人觉得,角色的三观并不是这部戏的三观。 如果是赞扬“封建糟粕”,那这就是价值观崩塌的烂片;如果是批判、或是客观的记述,那就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按郭导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剧是反封建的。也许他是想“先来一大段落后思想,然后再蜕变重生”…… 可是,这76集篇幅的“先抑后扬”很对奶奶姥姥们的胃口,但对喜欢“平权”、“爽剧”的人来说,真的消化不良。 我很敬佩郭靖宇敢于揭露的勇气,但他导演的作品真的有些欣赏不来。 冗长的篇幅、“老套”的题材、就连演员选角都是老婆、弟弟组成的“亲戚团”…… 杨志刚是其亲弟弟,因为超生过继给了舅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既可以不喜欢“整容脸”的岳丽娜,也能讨厌台词“自带空格键”的杨志刚。 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依托于大众、同时也值得大众信服的“规范”。 然而—— 曾经无数人推崇的收视率,原来只是一场又一场的金钱交易; 可以放心参考的豆瓣评分,不过只是五块钱一条的水军控评。 评价体系沦为资本利益的傀儡,那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郭靖宇将这个事情说出来,希望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可写到最后,偏偏又想起《资本论》里的一段话: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也许,人性良知与物质利益的博弈,从来就不曾停止过…… 魔幻、现实,六……溜了溜了。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