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人:吴建平 时间:9月25日(周二)下午1:30-2:45 地点:中华艺术宫0米层艺术剧场 主题:浦东老家拍摄感想 吴建平,浙江衢州人。虽家居浙江,却几十次地往返于浙沪之间,不计体力、精力和时间的消耗,坚持不懈地拍照,长年在浦东走街串巷,“串门访友”。
▲1993年3月5日,几位衣着打扮看似农民工的兄弟,在隔江观望建设中的浦东。 ▲1997年花园桥路,几名建筑工人正在打桌球。 1997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与朋友在上海东方明珠旋转餐厅小聚,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发现高耸的东方明珠脚下居然还有那么多低矮的民房群,一新一旧,形成十分鲜明的时代落差感。 ▲2000年,国际大都市的小朋友们准备把”跳房子“也国际化了。 ▲1997年仁记路,马桶用了上千年,大上海不也能免俗。上海人是比较讲究层次的, 外人看不出门道,告诉你,就看他们家住的房子里有没有抽水马桶,有的话一定是有本事的家庭,非富即贵,或者有后台,或者有门路。 ▲1998年其昌栈,弄堂里的公用电话,阿姨为了不漏接电话,连中饭也在话机边吃了。那时手机算是奢侈品。 ▲1998年老白渡路,因为炉灶外形像老虎嘴巴,所以老百姓称之为老虎灶, 一个大炉灶用废弃的木板等柴烧出来的开水,周边人家一早会拿热水瓶来泡开水,用来刷牙、洗脸、做早餐、泡奶粉等。 照片记录了当年浦东人在动迁前后的生活状态,拍摄者以一位外来者对上海的好奇与关注,以一位纪实摄影人的眼光与职业精神,忠实捕捉了1997年至2006年间浦东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人间百态。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