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文武双状元 2018-09-22

阿弥

流动城市(liquid city)是本届布鲁日三年展的主题(5月5日-9月16日),也是比利时海边小城布鲁日(Bruges)在中世纪就给人留下的印象。在14-15世纪,布鲁日因其靠近大海的便利条件,积极发展海上贸易。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停留,它也因此获得了经济上的繁荣。然而,几个英明统治者的相继去世使得此地迅速衰落,留给集体记忆的,是其作为国际艺术中心时创造的文化遗产。如今,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再次聚集于此,为这座美丽而富有人文传统的小城注入更多创造力。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布鲁日三年展海报

展览主题来源于“流动现代性”这一概念的启发——此概念首次出现在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著作《怀旧乌托邦》(Retrotopia)中。鲍曼试图启发读者质疑当今社会的活动性,以及“流动”一词本身包含的寓意。在此次三年展中,策展人蒂尔-霍尔格·博尔切特(Till-Holger Borchert)和米歇尔·德王尔德(Michel Dewilde)将“流动”一词显性化——参展的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和水有关,并且间接地与流动变化着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此外,这些作品分散在布鲁日的不同地点,人们要通过“流动”的方式欣赏这些作品。

桥梁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雅罗斯瓦夫·科扎基维茨,《桥梁》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人们从《桥梁》上经过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桥梁》对岸的雕塑

布鲁日的城中心有很多运河,桥梁自然也成为必备的建筑形式。不过,波兰艺术家雅罗斯瓦夫·科扎基维茨(Jarosław Kozakiewicz,b.1961)的《桥梁》(Brug)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是一座以几何形式为主要结构的不锈钢窄桥,人们可以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不过,对面即是终点,可以近距离欣赏康斯坦特·佩尔梅克(Constant Permeke)雕造的尼奥比像。由此说来,这座桥更像是一个地点,而并非通道,人们在此擦肩而过,也在此相遇。桥梁外观的设计基于一个模型几何系统,每两条相交的线都指向抽象人脸的关键结构点。外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连结点都是汇聚的过程——既象征着两个人的相遇,也象征着未来与过去的相遇。

摩天楼/布鲁日鲸鱼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StudioKCA建筑事务所,《布鲁日鲸鱼》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孩子们在鲸鱼前嬉戏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布鲁日鲸鱼》前有着艺术大师杨·凡·艾克的雕像

这个体型巨大的鲸鱼(Skyscraper / The Bruges Whale)是来自纽约的建筑事务所StudioKCA的作品。有四层楼高的雕塑的表面材料均是从太平洋中搜集的海洋垃圾,共计五吨。整个搜集工作持续数月,并受到夏威夷野生动物基金会和Surfrider基金会志愿者的支持。雕塑被安装于靠近杨·凡·艾克广场的运河中,旨在呼吁人们关注人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就规模、材质和外形来看, 《布鲁日鲸鱼》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艺术家徐冰用建筑废料制作的巨型《凤凰》 。

无限²³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彼得·凡·德里切,《无限²³》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游客乘坐游艇从《无限²³》旁经过

彼得·凡·德里切(Peter Van Driessche,b.1964)借助《无限²³》(INFINITI²³)表达在河边垂直居住的可能性。建筑物让人想起日本战后的建筑运动“新陈代谢”(Metabolism)——在这场运动中,方格状的空间被堆砌起来,组成高楼大厦。德里切垂直向的方形单元是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当城市规划者们在寻找未来更合适的建筑形式时,德里切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林中工作室之馆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林中工作室,《林中工作室之馆》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林中工作室之馆》俯瞰图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林中工作室之馆》是举行聚会的绝佳场所

《林中工作室之馆》(SelgasCano Pavilion)由西班牙著名的建筑事务所“林中工作室”(Selgas Cano)创作。这是一个活泼的漂浮馆,不仅颜色鲜艳,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充满光影的律动。装置主要由黄色的漂浮板和荧光粉色的半透明弯曲结构组成。这是一个绝佳的聚会场所——漂浮馆不仅可以承载很多人,让人们在河上欣赏布鲁日的风景,游泳者还可以从漂浮板上跃下,在运河里畅游一番。

MFS III——明纳漂流学校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昆莱·阿德耶米,《MFS III——明纳漂流学校》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装置的内部结构

《MFS III——明纳漂流学校》(MFS III - Minne Floating School)是非裔荷兰建筑师昆莱·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在尼日利亚海港拉各斯创作的《马科科漂流学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MFS I,2013)的第三版。这一系列作品旨在解决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为临海城市带来的挑战。系列的第二件作品《MFS II》创作于2016年,地点在威尼斯。和之前的作品类似,《MFS III》依旧会对水文化相关的研究、创新、教育和社会介入进行探讨。

兰切尔斯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约翰·鲍尔斯,《兰切尔斯》

布鲁日三年展,在流动城市遇见惊喜

《兰切尔斯》局部

《兰切尔斯》(Lanchals)是纽约艺术家约翰·鲍尔斯(John Powers)从布鲁日丰富的历史和民间传说中获得的灵感。彼得·兰切尔斯(Pieter Lanchals)是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的顾问,在反抗城市特权的一次暴动中被杀死,同时被杀死的还包括大公的一系列随从。大公带了一支军队来复仇。为了纪念这一事件,52只天鹅被放入运河之中。至今,白天鹅都是布鲁日城市景观的象征。鲍尔斯的作品模仿了天鹅的颈项——尽管看上去它也会被认为是人类脊椎或者龙卷风的形式。这件高大的作品被安放在河边某个广场上。

以上只是参展作品的一部分。在整个市中心区域,共有15件装置作品,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它们形成一个开放空间,并在意想不到的场合与人们不期而遇。2018年的布鲁日夏日,也注定会因三年展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文中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