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巴黎漫游整个西方艺术史

 街心舞苑 2018-09-22

CHANSON 来自美在高处 04:33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来自美在高处读者 Monica书婉在巴黎的一篇游记。


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她用敏如的视角对此行中的所见所感,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为我们展现了艺术之都的浪漫气息。相信无论您是否去过巴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



三天逛完三大欧洲博物馆,

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高峰体验?

文/ Monica 书婉


巴黎从骨子里透出来对文艺气质,真不是随随便便吹出来的。这三天,从卢浮宫到奥赛博物馆再到蓬皮杜艺术中心,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西方整个艺术的发展史都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曾经只能在书籍和画册上才能看到的作品,如今都那么真实的呈现在那里。陷入到浩如烟海的艺术海洋世界里,除了惊叹就是叹息了。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带有非常和谐的美感,在表现神态和肌肉的力度上,都拥有人类早期的形态美。


男人都是带着八块腹肌的健美身材,女人都是曲线柔美的健康体态,没有神化、妖化或者刻意装饰化的痕迹,落落大方,毫不掩饰,自然的展示着人体的每一处地方,包括男性的生殖器和女性的乳房。



到了中世纪,宗教画占据了社会生活很大的一部分。圣经故事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来教化众生,无数的画师受雇于教皇,在墙壁和画布上尽情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到了王权集中的时期,为权贵富商等绘制人物画像和表现丰功伟绩的画风又成为风潮,以至于被聘为御用画师也是一种不错的职业选择。所以这个时期的写实技巧,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过很快伴随着王权的衰落,工商贸易的繁荣,民主的兴起,艺术家终于可以不用为了教皇或者国王这些特权阶级而画。


于是,艺术家开始了对绘画风格的突破。印象派的出现就是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向往自由的年轻艺术家所开创的新流派。



只可惜当时的买家仍然受到传统古典写实艺术的风格影响,对这样一批完全不知道在画什么的艺术家一点都不感冒,造成这一批艺术家生前大多都是穷困潦倒。


比如梵高就是在死后 100 年了,才被后人挖掘出来所承认其在艺术史的地位,只可惜当年他穷的连自己下葬的钱都没有。



再到后来,艺术完全走向了民主化,没有特定客户需求的艺术创造,再加上摄影技术的普及,让写实艺术彻底走到了尽头。从此,艺术家的想象力变得更加疯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好不热闹。只是某个个体被金主选中的几率也变得好小。


虽然市场是残酷的,但同时也是可以操控的,若被人或者机构好好包装炒作,其利润也是很丰盛的。谁让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资本和商业世界,一切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名利总是相伴,更何况艺术是政治和商业最好的遮羞布。



艺术发展到当代,自由民主成为表达的主题,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藏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表现形式也是奔放大胆,完全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定义。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一种艺术被玩坏掉了的感觉。


艺术开始不再代表美,它走向了社会批判、政治诉求、科学探求、哲学追问,形式抽象,甚至是无厘头的有趣,但唯独没有了“美”的存在。传统美学观对和谐、对称、神性、庄严、精美、崇高的元素追求,很少出现在作品中。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想必就是艺术走向了个体表达,不再需要经济或者政治上的利益需求,而受制于上层阶级。


所以当买画的消费者,变成市场上任何人的时候,其实艺术家过的就不会太滋润了。因为没有了固定的买主,没有了命题作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风格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买主,就显得困难多了。



为了解决信息的沟通,作为中介机构的画廊开始出现了,它负责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买主。同时为了吸引到更有实力的买主,画廊还需要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多重包装,这就为现代艺术市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欧洲,这套玩法已经存在了 200 多年,而在中国却只有 30 年不到。反观如今中国的艺术市场,都还在亦步亦趋的学习和模仿这套模式阶段。但如今又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信息沟通开始变得透明化,画廊的中介的身份不断受到挑战,它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个人表示怀疑态度。



回想起,自己用了两个晚上,才逛了可能三分之二的卢浮宫,亲眼目睹了三大镇馆之宝的真面目,特别是见到了那幅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蒙拉丽莎的微笑》,但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兴奋。


因为很多作品的出名,除了自身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之外,外在的层层叠加的荣誉和故事,也让它溢价空间倍增。再加上艺术本来就是精神类产品,并没有统一的定价权。若是被喜欢上,那就已经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了,买家可能倾其所有也要收藏。相反,若未寻得知音,那便是被蒙上尘埃的一般物品而已。



而艺术作品本身是否真的那么的无上崇高呢?它所获得的巨大名声是源于作品本身,还是作品里的人或者事呢?亦或者是因为创作者的传奇经历,加上背后运作者的各种手段方式,让作品的价值最终严重偏离最初价值呢?


这又回到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上,即关于美的标准。从封建君主制到现代民主制,最大的改变就是话语权的转移。在如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美自然成为一个无标准化的对象。没有精英规则的审美主导,自由成为表达主体的特征。



只是当创作背后,缺少了强大的财力或者权力支持,再也难以寻觅到非常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除非你花很多的价钱,去购买现在的奢侈品或者去收藏曾经王公贵族的遗物。


所以,有时候想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真的很有趣。曾经被底层群众亲手推翻的一切,如今又成为追忆模仿的对象;曾经供养艺术家吃穿无忧的机构或者对象,现在又常常作为艺术作品中批判的对象。



不过艺术作品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去反应社会现实。从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状态,可以感知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比如看到路易十四时期各种自画像和室内装饰,巴洛克式的奢侈繁华是典型的美学特征。


现在的很多奢侈品品牌故事都是挪用当年的皇家背景,用这种虚华的东西去包装产品,以便卖给更多爱慕虚荣的中产阶级——毕竟金字塔尖的人数是有限的。要寻找到更大的市场,只能往下扩散。故事的包装就是最好的营销,让其有一种使用了这样的奢侈品,自己也就是皇家的尊贵幻觉。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其实艺术作为装饰和宣传的印记非常的重,很多时候我们去被教育说这个东西的伟大,但是却很少想想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它变得伟大,背后是谁在诉说它的伟大。


教育成为一种洗脑的工具,那很可怕。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从来就是从上到下,从权到钱。就算政权更替,但制定游戏规则的人永远是权势之徒。政治是核心,商业是相生相伴的产物,而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宣传工具。



比如要说对土豪金的欣赏,路易十四无疑是在这方面走向了巅峰。他所有的宫殿统统都是金碧辉煌,闪闪发光。黄金被用在了各种场景,一种极度的炫耀感和奢侈度,丝毫看不出含蓄低调的风格。


或许正如历史书上写的,他需要用这些外在的虚化的东西,来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势感和神圣性。



这位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他的自恋很大时候也来源于内心的自卑吧。只有 155cm 身高的帝王,在人高马大的欧洲实在是有些生存尴尬。于是他发明了高跟鞋,而且是非常精美的那种。


同时他极为喜欢芭蕾舞,不仅喜欢看别人跳,还喜欢自己跳,这让芭蕾舞逐渐成为皇室宫廷的高端娱乐项目,影响至今。



为了让自己的形象看上去更加的雄伟,他让画师把自己的腿画的格外纤细修长,宫廷画师估计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美图秀秀高手了吧。哈哈。人类总是喜欢美化自己,只是现代人美化自己的方式,因为技术的发展变得非常方便。


同时因为服装是展现个人身份的很好的外在装饰物,所以路易十四时期把服饰的设计发展到了一个极致,这奠定了法国后来成为现在时尚之都的基础。哦,对了,还有现代人使用的假发,也是他发明设计的呢。可是这位自恋臭美到极致的君王,一生才洗了四次澡,以至于他的爱妃都嫌弃身上的臭味。




如今的巴黎仍然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艺术、文艺、时尚成为国家的品牌形象。当走在巴黎市区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时,世俗的生活景象也是生机勃勃。


在深入感受这份世间烟火味之后,对巴黎人爱美、爱讲究、爱甜食的印象很深刻。误打误撞发现了街边的特色长廊,看到了很多新奇的艺术店铺,非常有趣,以此也可以窥见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艺术在其生活中似乎有着天生自然的存在,买画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艺术作品更多是被欣赏和装饰。而可能因为长期浸泡在艺术里的缘故,让法国人民的整体的审美水平,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在巴黎,装修精美的各式画廊随处可见,里面的艺术作品也是风格迥异,从日式、中式、非式再到古典、现代、当代,无所不有。



在巴黎的最后一天,选择了暴走模式。从清晨走到深夜,从蒙马特高地的圣马丁教堂,一直走到了埃菲尔铁塔。


沿路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场景,比如中文书店、苗族首饰店、重庆鸡公煲中餐馆,当然还有很多甜品店、面包店、咖啡馆、精品店以及各种品牌连锁店,但是却很少看到各种奢侈品店或者大型的购物中心。



当然高档店铺最集中的地方是在香榭丽舍大道,只是这一次时间有限,在第二次逛完卢浮宫之后,还是选择了去埃菲尔铁塔看看。当看透了奢侈品内部的运作逻辑之后,其浮华和迷醉似乎并不怎么吸引我本人了。


所以当自己一路沿着塞纳河,再一路小跑的奔向那座由钢筋建造的现代铁塔的时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毕竟这算是现代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筑物。




站在铁塔下面,姚望它的雄伟和圣光,这样一座钢铁铸成的庞然大物矗立在古典城邦里,确实显得有些突兀,难怪在建立之初会遭受文艺界 300 多号人的联名抗议抵制。但是工业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法国政府为举办一场体面的世博会,其决心也是巨大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整个古城邦当初都是为了彰显王权的,而这个埃菲尔铁塔却是在建造之初的目的,就明确了就是为了赚钱。这或许也是开了建筑商业化的先河。



比较东京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台北101,都是在模仿这一商业模式,在自家城市的中心地带建起标志性建筑,同时在里面开旋转餐厅和商品店铺,靠游客的消费来获取收入。为了让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自然会在国家层面来进行大量的宣传,最终打造成新的旅游景点。


打一个不合适的比喻,这些现代建筑就是属于国家的艺术品,该艺术品具有现代性、代表性、象征性以及一定的艺术性。但是这件艺术品不能自由流通,只能属于国家。但它的增值是稳定而且肯定的。



作为占据世界第一高美誉 45 年之久的建筑,其中的一些被切割的楼梯部分,还被作为拍卖对象进行交易。收藏者看中的自然不是实际的铁皮价值,而是背后的品牌价值。


策划这个商业点的人,真是一个营销高手。可要知道,在建立之初,很多人是把它视为丑八怪的呢。这就是有趣的人类社会。



望着眼前这座已经有 127 年之久的铁塔,在不断闪耀的灯光秀的配合下,自己的思绪又开始飞了起来。真不敢相信此时此刻的我,已经站在了它的面前。


这座自带浪漫和宏伟的现代建筑,没有一点儿冰冷的味道,反倒是很现代摩登,那一刻只静静的看着它,看着它,真希望有一天可以和相爱的人一起在塔下相拥。



这就是巴黎,她的艺术美,直接完美的呈现在城邦里的建筑里,隐藏在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器物里,无形充盈在这些人和物所建构的城市气质里,她也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和补充这份浓郁的美。


PS: 自己去过了很多地方,或是独行或是同性结伴,无数次的期待能够在下一次的旅行中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只是次次落空。未来还是计划会去很多地方,希望这个人能早到出现在我的旅途中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通过上面的赞赏码为作者打赏。同时,如果您也希望和美在高处的读者分享自己的作品,也欢迎通过公众号的后台和我联系。


感谢作者,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