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

 尤里蒙提 2018-09-22

壮族

    三月三“歌墟节”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鸡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磊磊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歌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三月三广西国际民歌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民俗节庆网

    四月初八牛魂节

    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在每年过牛魂节时更是表露无遗。

    壮族人认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牛魂节一到,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农要用亲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汗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儿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当然乐趣罗,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如果打了牛,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

    到了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个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彝族

    节日活动较多,除与汉、壮族相同的外,还有三月三护林节,六月六爱鸟节,八月二十三日修路节,十月的丰收节等,以及”抹黑脸”、”打磨秋”、”跳房”等活动。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送葬歌等。重祭祀,诸事多请摩公喃吆占卜。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这天,彝族村寨都凑钱买牛宰杀分肉,并用花椒伴肉煮熟后祭供祖宗。下午,人们拿着牛肉和紫红色糯饭,送到村寨边最高的山上去喂布谷鸟。入夜,人们又手持火把,绕着住宅和田垌转,尔后将火把插于田坎上,驱除害虫。游巡之后,人们都围在篝火旁弹琴吹口弦,边饮酒边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抹黑脸

    黑色在彝人的心目中是吉祥的标志。像苗族的跳坡节一样,每当逢年过节或月朗星稀之夜,青年男女欲相互嬉戏、交友,便采用“抹黑脸”这种特有的形式来表达;或者村寨来了嘉宾,好客的彝族人民也会以这种特有的形式来表达;或者村寨来了嘉宾,好客的彝族人民也会以特有的形式欢迎宾客的到来。做法是,他(她)们都将自己的双手涂上锅底灰,然后相互追逐嬉戏,当追上自己的心上人或客人后,则冷不防把锅底灰抹对对方的脸上。被抹的人呢,也不计较,还认为是赐福的象征,为表达自己的诚意,也在自己的掌心上涂上锅底灰,千方面计要把对方的脸抹黑……就这样,整个活动热烈奔放,高潮叠起,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粗犷、豪爽、好客之美德。

    苗族

    苗族除有春节、中秋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苗年、吃新节、中元节、芦笙节、跳坡节等。节日和联欢会除有丰富多彩有的活动外,无不包含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和谈情说爱的内容。

    斗马

    斗马是广西苗族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每年12月26日举行,历时3日。斗马的那几天,小伙子和姑娘们非常活跃。他们集中在山坡上,开展赛芦笙,“踩堂”等活动。从贵州以及附近村寨前来参加斗马盛会的各族群众,多达两万人以上,不少人还带来香菇,木耳、兽皮、药材、干笋等土特产交换,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跳坡节

    跳坡节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起至十五元霄节止。跳坡地点民间自有约定,即每日一个地方地轮换着。传说,古时有一对苗族老夫妇,一生无儿无女,于是他们为积德“阴功”,便举办了跳坡场,给各村寨的青年男女提供一个交友的场所,为未婚的青年搭起“鹊桥”。说来也怪,后来,这对甘当“红娘”的老夫妻真的“添福”生了一个孩子。从那时起,跳坡节就这么沿袭下来了,由无儿无女的人家或德高望重的寨佬主持操办。做法是:选一块平地或一片田垌作坡场,然后在坡场中竖一根三丈余高的“坡竿”,在坡竿顶端吊一块腊肉和一葫芦苞谷酒。坡节这天,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他民族也蜂涌而至,或看热闹,或做买卖。正午时光,当坡场主办人一声炮响,跳芦笙舞的、摔跤的、赛马的、对山歌的……各种各样的竞技活动便开始了,青年男子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欲在竞技场上夺取桂冠,以赢得姑娘们的爱慕。“争夺战”最激烈的要数爬坡竿了,它要求爬竿者像猿猴般轻捷地爬到坡竿顶端,取下腊肉和酒壶后,又安全地倒滑下来,尔后,还要表演高难度的芦笙舞“滚地龙”和“三锅桩”……这是舞技和毅力的考验,在跳坡场上夺冠者,姑娘们便向他频频抛来鲜来、头帕和爱心……

    牯脏节

    牯脏节又称鼓社节、拉鼓节、祭鼓节,是苗族地区盛大的传统祭祀节日。各地节日的周期不尽相同,有3年、5年、7年、9年、11年、13年举行一次的,也有30年举行一次的。因耗资巨大,多数是11年或13年举行一次。节期一般在农历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

    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中农历正月初三、初五、十五、十六等日举行(也有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各处日期不一)。

    仡佬族

    牛筋舞

    广西隆林地区的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他身体强健,生命顽强,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夏收前后,田地里的新粮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别有韵味的“尝新”活动。夏收较早的村寨,多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收较迟的村寨则在八月间的已(蛇)日举行,因此有“七吃龙”、“八吃蛇”之说。

    侗族

    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

    水族

    端节

    水族一年中过端节最为隆重。“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水历也将一年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把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即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猪)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这就是端节,又称“瓜节”,水族群众叫“借端”。

    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而且各地区过节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颠倒或混淆的。关於这种风俗。较一致的传说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被分住到上边的内外套地区,弟弟被分住到下边的九阡地区。原先约定好,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后来感到相距路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时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过节。

    端节时,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围奏乐歌舞,而且举行赛马、斗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亲友欢聚会餐等活动。邻近的苗、侗、布依、壮、瑶、汉等民族兄弟上万人前来参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