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这位珠海翠微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惊呆了家长们! 他在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讲,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很多家长看到后,表示自愧不如,纷纷说:这孩子全程脱稿,面对这么多同学、老师,发言还这么流畅、落落大方,很了不得! 要是换成自己,都不一定讲得来。
还有的家长表示,非常羡慕有这样一个儿子,回家要拿给儿子看看:
确实,这个孩子非常厉害,要知道,大家对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害怕程度,仅次于对爬行动物的恐惧啊!(美国查普曼大学在2016年调查发现) 即使我已经做了好几年的老师,现在有时在公开场所演讲、发言依然会紧张,吃螺丝。 何况对年纪小、缺少锻炼的孩子? 私下很活泼、能言善辩,但一站到人前,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或者说的磕磕巴巴的。 对此,我们当然不能看轻或否定孩子,但也知道这意味着,他可能会和很多机会擦肩而过。 在各种面试前,因为无法准确、生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他可能不能充分、即时展现自己的实力。“酒香也怕巷子深”,不能每个人都有时间和伯乐之眼,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但是你知道吗?除此之外,公共演讲能力的意义不止于此。 公共演讲能力真的很重要 剑桥大学著名教育学家 Neil Mercer 剑桥大学著名教育学家 Neil Mercer 曾在伦敦东区的一个公立学校进行了为期3年的对比研究。 Mercer 的团队所研究学校的小学生正在进行课堂辩论,辩论的主题是住在伦敦的Stratford地区好不好。 相比对照组的孩子,实验组的孩子在课堂上将获得更多讨论、演讲的机会。 老师会鼓励实验组的孩子发言,并且要求他们用研究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行问题的阐述。 最后,他发现,这些参加过口才训练的孩子,在数学和科学相关科目的成绩更好,他们独立工作时的推理能力也更好。 而且,它不仅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也影响他们今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 Neil Mercer 指出,英美政治界的那些政客和法律界的法官在步入社会之前都接受过学校辩论社、讨论组以及和教师雄辩的洗礼。他们所在的学校,从小就会教他们如何与他人辩论和在公开场合演讲。 现在,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培养孩子口才和公共演讲力的重要性。 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全面推动演讲训练;英国更是开展了“国家口才计划”,把孩子口才和公共演讲能力的培养列入了教学大纲。 但很遗憾,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一些校外机构提供类似“小主持人”的培训服务。据说良莠不齐,费用还不低。 这些天,我搜集了一些国外常见的训练孩子公共演讲能力的方法(工具),供大家参考,带娃在家里先操练起来吧! 国外常见的训练方法 1. 树立信心,战胜“不必要的担心” 和很多学生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拒绝或不敢在人前发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讲的不够好、甚至讲错,非但得不到别人的表扬,还会被笑话”。 我常常跟学生这样说:“真实表达自己,不要担心,老师绝不会进行价值判断。但凡发言,我都给你们鼓掌。” “不要害怕自己说错。换位思考一下,你怎么看待别人的发言。我们不会judge他,而是为他的勇气叫好;即使他说错了,也会谅解他,为他加油不是吗?” 除了言语鼓励,很多美国老师还会在教室张贴一些鼓励孩子勇于表达、发表观点的海报。 比如,告诉他们,教室是一个不断犯错、分享笑声、学会独立和锻炼脑力的地方,每个人都很重要! 允许他们犯错,告诉他们,错误是被期待、被尊重的,出了错并不可怕,发现了,纠正它,就好了。 鼓励孩子,跟他们说:“你真的很让人惊喜,也比自己想象中勇敢和强大!” 这些海报看似不起眼,但是,却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相信自己,不害怕出错,勇于表达。很多时候,对与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2. 巧用思维导图5W+H法,做好准备 演讲时的口吃、颠三倒四,除了纯心理上的紧张外,很多时候是真的没想好、没准备好。 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训练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工具,5W+H的方法更是能很快地帮孩子梳理出一篇完整的演讲。
比如,孩子要准备一篇以“我的爱好”为主题的演讲。
这样,主次分明,演讲的逻辑,重点都非常突出。 通过画思维导图刺激大脑围绕某个中心词或主题进行联想,有助于孩子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更清晰地把思路整理出来,演讲时自然从容很多。 3. 学会凝视听众 很多孩子,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时候,都不敢与听众对视,一旦进行对视,就会不自觉地紧张、发抖、忘词。 所以,老师会要他们面对面地互相盯着小伙伴的眼睛,进行对视练习。 谁先眨眼,或者先感到不自在,回避眼神,谁就输了。 4. 玩信息不对称游戏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老师会把孩子进行两两配对,然后让他们背靠背坐好。 给其中一个孩子很多乐高积木,给另外一个孩子一张由乐高积木搭成的模型照片。 然后,要他们俩在只能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搭出照片里的乐高模型。 在家里,可以让孩子指导我们搭建乐高、画画等等,来锻炼他有顺序、有逻辑描述事件。 5. 经常性的模拟训练 在美国课堂上,专门有一个show and tell的环节,用来培养孩子自主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低年级的老师,每周会让孩子挑选一样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带到学校进行展示,并给同伴们讲述关于它的故事。 高年级的老师,每周会给孩子布置一个主题,让他们去按照这个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并给同伴们进行相关展示。 小川幼儿园的老师设计了类似的“新闻播报环节”,当然,大学课堂里这种锻炼更为普遍。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要求学生以presentation的方式做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在板牙科考营,开营和结营仪式上,我们也鼓励和引领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某种意义上也提供了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人前讲话的机会,因为方法再多、再好,“多说多练”是训练演讲能力的关键。帮助他准备好,无论是心理上、内容上、还是眼神、肢体动作上。 最后,给大家奉上一个“演讲圣经”——美国资深演讲专家帕尔默先生的六大演讲法则。
参考资料:https://blogs./wilkinson/2016/10/11/americas-top-fears-2016/ https://www.educ./research/projects/oracytoolkit/tasks/ https:///2018/02/22/oracy-education-and-dialogic-teaching-whats-the-difference/ https://www./richard-branson/art-communication http://news./2/hi/business/7142073.stm https://www./dictionary/show-and-tell 川妈说说 虽说,孩子的公开演讲能力需要训练、模拟练习,需要鼓励他不要害怕犯错,勇敢表达自我,但其实我们还需要思考,孩子抗拒、表现不好更深层面的心理原因。 《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乔治六世博迪作为一国君主,有严重的口吃,他甚至没法在民众最艰难的时候,公开发表演讲,振奋军民士气。 伴随电影情节的展开,我们慢慢发现,他的口吃和他长大的经历相关。从小被忙于国事的父母忽视,幼年的分离焦虑,加之被保姆惩罚、虐待,他在委屈、不安全感中度过了童年。 他的父亲乔治五世,是个典型的“严父”。他自己很擅长演讲,所以不能理解孩子的紧张,也无法同情他的恐惧。他只会简单粗暴地指责,演讲有什么可怕的,根本不值得如此焦虑,放松就好了啊。这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加深了博迪的不自信。对比十分受欢迎的哥哥,博迪更加自卑、胆怯退缩。 治疗师罗格,看到了博迪深层的心理问题,在亦师亦父亦友的温暖关系中,给予他爱、关心、支持和鼓励。 因为心理被疗愈,即使口吃没有彻底治愈,博迪也能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即使带着过去的阴影和创伤,他也成为了一位称职的国王。 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透过问题深入看到背后的原因。治标更要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