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修改

 木香草堂 2018-09-22

导读:在第二个案例中,如何淡化小班孩子的告状意识内容摘要:幼儿的告状意识是最常见的,是以简单的应付还是有更好的办法。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告状,如何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采取什么措施为妙。笔者以这些问题为研究点,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方式应对: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淡化独生子女意识,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不但降低了告状

如何淡化小班孩子的告状意识

内容摘要:幼儿的告状意识是最常见的,是以简单的应付还是有更好的办法。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告状,如何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采取什么措施为妙。笔者以这些问题为研究点,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方式应对: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淡化独生子女意识,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不但降低了告状频率而且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告状意识;教师

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幼儿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教师的赞许就是好,教师的指责就是坏??例如:有些孩子受到教师的一个表扬、拥抱甚至是一个微笑就会高兴一整天,若是受到教师一个小小不满意的眼神就会郁闷一天。所以孩子很在意教师、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判断是非,好坏的最高标准。“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

一、案例分析

幼儿为什么要告状?而且告状的如此频繁?下面是平时观察到的具有典型性的四件事,我们试从这四件事入手来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

案例一

背景:美工区,自由活动时,小班幼儿舒畅在玩橡皮泥,在同一桌的还有黄荣璨和杨凯,黄荣璨看到舒畅的橡皮泥就摸一下,舒畅就对黄荣璨说:“你干嘛要拿我的东西。” 黄荣璨说:“我没有,我只是摸一下。”这时正要收玩具了,舒畅就向老师告状了:“老师黄荣璨拿我的橡皮泥。” 老师正在组织其他的孩子,就对舒畅说:“他没有拿你的东西,我们玩具要一起玩。” 舒畅点点头就走了。

案例二:

背景:盥洗间,一位老师从办公室来到班上,这时孩子正准备洗手吃点心,孩子们看到老师很高兴就围了过去,有的问:“老师你去哪了?”其中有一位孩子连翔跑了过去说:“老师,刚才上课的时候杨凯有玩玩具,我没有。”这时周围的孩子都说:“我也没有玩玩具。”连翔接着说:“老师,杨凯要打xx,”并用手势表示。老师回答说:“上课能不能玩玩具?”小朋友一起说:“不可以玩的。”老师听了小朋友的话满意的点点头走了。

案例三

背景:吃点心时,叶晨冉拿着杯子在位子上等着林老师给她倒牛奶,旁边的陈则改把她的面包抢走了,叶晨冉就大声的哭了起来,这是老师就走过去问原因,叶晨冉就对老师说:“改改拿了我的面包,我没有了。”老师对叶晨冉说:“他没有拿你的面包,桌上还有一块啊。”老师又对陈则改说;“桌上有面包,你能拿小朋友手上的面包吗?” 陈则改说:“不能。”说完后就把手里的面包还给了叶晨冉。

案例四

背景:美工活动后,曹峻铖看到杨升睿玩插塑,就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杨升睿玩插塑。”老师回答说;“没关系, 让他玩吧。”这时曹峻铖说:“老师,那我也可以玩吗?”老师回答说:“可以啊!”曹峻铖高兴的跑开了。

二、告状的原因

(一)幼儿方面

在第一个案例中,舒畅之所以要向老师告状,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其实黄荣璨只是摸了一下橡皮泥,可是在舒畅认为就是拿了她的玩具,希望通过向老师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并让老师来批评黄荣璨的这种不良行为。因而将这种告状行为称为“利益受损害告状”

在第二个案例中,连翔之所以要向老师告状,是因为检举揭发他人,引起老师的注意,他向老师说了杨凯上课时玩玩具,自己没有,希望通过“他有”“自己没有”的对比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认同,这种告状行为称为“引起老师注意型告状”

在第三个案例中,叶晨冉的面包被陈则改拿了,她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并通过向老师述说,寻得老师帮助,这种告状称为“受到欺负型告状”。

还有一种告状是“试探”型告状,这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冲突,却告某人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在案例四中曹峻铖就是为了试探老师的反应而告状的,其目的是想玩插塑。

皮亚杰认为26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它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在对待一些规则的

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2】由于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当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过程简单,道德认识比较表面化,遇到事情后,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冲动;不像年龄稍大的孩子,想法逐渐复杂,学会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幼儿期的孩子,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告状行为自然也就多了。

()家长方面

孩子并非天生就会告状,他们之所以学会了告状,是与幼儿教养环境和教养方式有关。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性,家长比较认同,看重。平时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家长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叮嘱中总是会说 “要是有小朋友欺负你了,告诉老师”之类的话,特别是有些孩子在被别人打了之后,自己不服气也攻击了别人,如果把这件事和家长交流后,家长同样也会说:“以后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能打他,你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处理他。”等等这些都表明:在家长一方也同样把“报告老师”当成自己孩子免遭欺负的保护伞。家长的这种意识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即:老师的本领很大,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遇到困难就应该找老师。再加上幼儿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的进行判断,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幼儿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3

3、教师方面

对于幼儿教育专家而言,出现前面两种情况也可以理解。一个教师每天面对不同程度的大大小小的告状,累计起来也有几十次。如果每次都很用心的解决,那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和幼儿的发展,更谈不上组织常规的教育活动。因而,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在幼儿发起的以告状为主题的行为中,教师负向性质的反馈行为比例比较高,并且幼儿被拒绝的次数也比被接受的次数多。在现实生活中,敷衍幼儿的告状是大部分老师在幼儿告状时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这样也会滋长幼儿的告状心理。【4

三、淡化孩子的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如何对待“告状”的孩子,成年人必须慎而又慎。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或批评“告状”的孩子,这会使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且会混淆孩子的是非界限,挫伤孩子的正义感,助长歪风邪气。 如果鼓励孩子的“告状”,则小朋友会争相模仿,什么鸡毛蒜皮的事也告到老师、家长那里,孩子独立处理一些小朋友之间小纠纷的能力得不到发

展。更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子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监视他人行为、检举揭发他人的极不正常的心态。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鼓励孩子检举他人,会使孩子日后很难与同伴相处,还会导致孩子人格的畸型发展。

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告状”现象,可根据心理学上的“强化原理”,通过强化孩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通过对孩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行为的充分肯定来淡化儿童的告状意识。【5

(一)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在小班,他们不知道什么事应该告诉老师,什么事可以自己解决。因此,在制定班级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着重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在结构游戏搭《卡车》的活动中,陈俊旭发现梁哲硕在搭手枪,就向老师告状说:“老师梁哲硕在搭手枪。”这时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先了解梁哲硕是否真的在搭手枪,再问明情况,他为什么要搭手枪,是因为卡车的搭法太难了,还是因为卡车搭好了,所以搭了手枪,再向陈俊旭或其他孩子说明,如果是搭完了卡车就可以搭其他的东西。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的水平发展。又如:林赵毅故意对王悦说:“你妈妈今天不来接你了。”这时王悦就哇哇大哭的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林赵毅说我妈妈今天不会来接我。” 在幼儿看来,老师就是至高无上,什么事都能解决,这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她,让她明白林钊毅的这番话对妈妈不来接他是否有用,是否会造成影响。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淡化独生子女意识

1.要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首先要纠正家长错误的观点。在与大部分幼儿家长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家长都表示,幼儿教师是专门负责教育幼儿,照顾幼儿的成人,因而,孩子遇到了麻烦必须报告老师。因此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态度。在小班家长还不太了解幼儿园的各项常规和主要教育任务时,应及时召开家长会讨论身边常发生的事,让家长全方面了解幼儿园。另外还要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等多种手段方式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面对孩子在幼儿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怎样解决等问题。让他们明白要让幼儿快乐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而且要从小学会与别人的交流,学会帮助谦让别人。

2.要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还要摆正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淡化独生子女意识,改变孩子

在家中重点保护对象的心理。当孩子遇到争执或委屈时,家长不必担心,不必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鼓励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曾则凯为了与陈朴岩抢收玩具,在每商量好谁收后,陈朴岩就拿了一个玩具砸向曾则凯,用这种方式让曾则凯松手,这时老师就应该先制止陈朴岩的这种行为,再问明事情发生的原因,让幼儿自己来解决,可以让他们用“石头剪子布”的方式来分出胜负,胜的一方就可以收玩具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让幼儿学会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宏的气度和豁达的个性。如,当婧涛把涵青的小贴士撕破时,家长或老师就要引导涵青大方的说没关系。让快乐常拌左右,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要让孩子懂得与别人交往时哪些是大家欢迎的,哪些是会受到别人厌弃的,使孩子从小就有正义感。

(三)利用强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

强化的手段可以是当众表扬,适当的物质奖励,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亲吻,一个赞许的微笑。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稍欠缺些,他们比较单纯,一般在出现困难或者发现问题时,才会来告状,如改改的鼻涕没有擦,又流下来了;林钊毅的衣服没塞在裤子里;当两个孩子都要同一个玩具时,就应该引导他们商量后再玩,可以采取“石头剪子布”等方式来自己解决等等。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幼儿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他们自己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就更谈不上帮助别人了。对于这些幼儿,教师应该采取“动手帮帮他们”的方法,可以一边帮助一边告诉他们,怎样解决这类小事,那么下次在碰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有类似经验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的经验时老师和家长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你喜欢那些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表扬那些孩子是因为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让他们全方位的了解告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做到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向老师请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向老师告状,既破坏同伴之间的感情,又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对于依赖性较强、喜欢“告状”的孩子,要尽可能建议他自己想办法或帮他出主意,让他自己去处理问题,而一旦处理成功,老师或家长要及时强化,发展他在这方面的能力。

真正在孩子中有威信、受孩子欢迎的“小领袖”,绝不会是爱哭、爱“告状”、爱饶舌的孩子,而往往是有很强的自信心,有处理孩子间各种纠纷的能力、能对做错事的孩子直接提出批评、帮助的孩子。

四、小结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通常情况下教师是第三者,在告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发生师幼互动。因此正确处理好幼儿的告状是形成良好的师幼互

6】动的关键。相信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告状是不会让你感到困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