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太需要“接地气”的传承

 福至无边 2018-09-22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为什么到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不再领先于其他文明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现象很像中医学的发展情形,领先于世界医学发展数千年的中医学为什么发展迟缓?



改变中医的教育方式



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的撰写者、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日前发布消息,对11个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的专业亮起了“红牌”,并建议政府和高校应对这些专业进行减招,中医学专业也位列其中。


学中医是为了济世救人;说的小一些,想找个好的职业,好光宗耀祖。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考上了中医药大学,结果学了五年,出来什么病都不会看,只能去做医药代表,运气好的,考研、考博,虽然找了一份好的工作,但离良医的路还是那么遥远,因为他们仍然不会用中医理论看病。


中医药大学怎么了?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学中医对古人来说是如此地简单,可现代的天之骄子们却死活学不会,学了五年、十年,还是一个中医上的小白。要知道,那些民间没有高学历的人跟师学习中医,三年就能够出师,五年就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中医,可我们中医药大学却只能培养出一批小白。


中医难吗?说难就难,古典著作一大堆,常有药物好几百,名家总结的方子成千上万,记住就是难事,况且还有一大堆模糊的技术要掌握,如四诊,尤其是脉诊,一般人恐怕几年也难学好,更不要说遣方用药的规则了。说易就易,中医表面上很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就是一个原理,只要掌握了它,就能够一通百通。不过,这个原理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学院的学子们是如何学中医的?


中医理论是学中医的指路明灯,可学子们学的中医理论不是中医经典,而是中医速成班培养出来的西医编写出来的教材。虽然名义上是中医理论,可实际上处处贯穿着西医学思想,学出来之后大脑中只有西医的机械对应,而中医的灵魂——辩证论治没了。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学中医经典呢?答案让你啼笑皆非,现代学子们古文学得不过关,看不懂经典。


学中医是为了看病的,可我们学子们却有一大堆和看病没有一点关系的课程。如西医基础课占三分之一还多,还有政治课,英语课,计算机等也占三分之一,剩下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学中医了。也就是说,明为五年学习,其实,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学中医,这样学下来,当然不如民间中医学三年了。更可怕的是西医课程,它给你洗脑以后,你就会总觉得中医不科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中医都不相信了,能学好中医吗?


中医表面上不科学,其实它是建立在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认识之上的。不过这个规律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靠精密仪器是认识不到的,要正确地认识它,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哲学的思辨,更确切地说,它来源于苦难,来源于实践。因为只有经历过才能够真正认识到决定万物的自然规律的存在,进而去领悟它。而现代的天之骄子们,从小娇生惯养,大学更是象进了天堂,加上西方科学的洗脑,他们根本就不相信自然规律的存在,当然就不可能领悟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中医。


中西医分别依附于两个科学体系,一个是西方科学,它用少数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认识万物,认识方法就是把万物最基础的构件还原出来,如西医就是把人体不断还原分析得出的理论体系。一个是东方科学,它用统一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认识万物,认识方法就是取象类比,或者说,根据万物在运动原理上的统一性,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万物,中医就是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的。


可我们的教育呢?从小学的就是西方科学,大脑中就形成了大量思维定式。比如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看不到就不存在。本来要改变这种思维就难,可我们的大学教育呢?不是回归传统,站在东方科学的立足点上来认识中医,而是强化西医的观点来改造中医,这样学出来的结果就成了中不中、西不西,四不象。


一句话,我们的各大中医学院培养的根本不是中医,而是用西医阐释中医的研究者,把中医的灵魂弄丢了,穿上了西医的大褂,这哪里是中医?分别顶着一个中医帽子的西医。



改变管理方式



中医面临的困难很多,现在先要解决中医传承的问题,把过去一些民间绝技重新拾回来。中医面临的问题太多,很多问题不是中医局自身能够解决的,它必须上升到国家高度,集全民之力才行。因此,中医局还要协调国家,建立适合中医发展的政策。比如,未来采用中医治病,可以提高报销比例,甚至全报销,鼓励国民优先选择中医。中医缺乏标准,出了医疗问题很难分清责任,不少就是因为病人的缘故而让中医倾家荡产,再也不敢涉足中医。因此,中医局应该鼓励地方建立中医的组织,出了问题让组织评定责任,不是中医的问题就要为为中医们保驾护航,签一些免责协议,保障中医的权益。只有这样,中医们才会放心大胆地治病救人。像现在这样,怕出事,开些不痛不痒的药,大大降低了中医的疗效,使中医的优势难以发挥。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观念及其实践经验,长期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药受到诸多质疑,传统中医药文化环境日益缺失,中医药传统技术得不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挥。凡此种种,为中医药的发展造成阻碍与困难,给中医药人和深受中医药思想恩泽的中国人民带来困惑与迷茫。



中医发展需要接地气


中医需要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平台。而仲圣平台正是这样一个以振兴中医药之伟业、永续中医中药之辉煌为使命,让中医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发展的平台。


一生执守坚定信念,一肩勇担济世重任。弘扬中医事业,传承经方国粹,用一生的努力深入践行中医药事业,这,就是仲圣平台。


才华与仁心并举,医术与医德双馨。传承仲景文化,弘扬经方事业,用一生的努力续写中医经方的辉煌,这,就是医圣仲景经方医学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涂华新先生。



仲圣平台一直致力于经方规范化传承,

不忘初心,锐意进取

迄今为止,仲圣经方讲座已成功举办19期

获得海内外人士的认可

如今已成为中医界不可忽视的一面旗帜

仲圣平台有传承发扬中医的爱国情怀

更有让情怀落地的实力!



获评十大好书好课


2017年12月3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馆联盟、大家中医联合评选的“好书好课”榜单揭晓。由涂华新先生主讲的仲圣经方精品讲座获评“2017年中医临床家十大好书好课”,为本年度深受基层临床医生欢迎的仲圣经方精品讲座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尾。



一片赤子之心



传承,是一种使命的延续 来自仲圣经方文化传播 00:20


涂华新老师说到“经过了上千年的断层之后,我们仍能从临床中看到《伤寒杂病论》的历史面貌,期望大家把好的医案总结出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件功德无量、造福千秋的事业,我在这里拜托大家了。”说着,他深深的一鞠躬,起身的瞬间,眼泪便溢出了眼眶,转过身,他已经泣不成声。那一刻,一定是跨越千山万水、有千千万万张贫病的面孔叩击着他的心扉。



仲圣平台涂华新老师的经方讲座早已融入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对病人的悯爱和关怀,对求学者的爱护和期望,都流露在其中。涂华新老师对大家的影响早已不是简单的医术、学术方面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医者大爱精神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他是一位真正的医者,也是一位真正师者。


中医不断发展几千年,传承之意深入人心。中医传承,兴衰相继,断断续续,高潮低谷连绵不绝,坎坷发展到如今,中医振兴,离不开后继人才的培养。传承的不仅仅是经方,更重要的是留住中医的根、中医的魂,寻回中医失去的元神。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将人与自然触为一体,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使中华民族在历次重大事件疫情,特别是近年的“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疾病治疗中经受住了考脸,挽救了无数生命。中医药临床中对西医药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及一些重大疾病治疗中的独到功效为世人瞩目。



父女共同学习经方,传承中医


父亲、妹妹一家人一起学习中医,孩子背诵《伤寒论》



走在成为中医高手的路上,我们应该让经典渗透进我们的生命,让天地之道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努力进入与经典同呼吸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品方,踏踏实实地用药,将在临床中经过千锤百炼而无误的东西与同道无私共享,把中医这件事,真正做明白。


仲圣平台一如既往为各阶层医生打造一个接地气的中医讲座,一直为中国的中医梦而努力,肩负重任,用心传承,砥砺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