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816字,6张图片,阅读需要8分钟 眼看孩子的科学课手工作业要交了,可他讨厌科学课,讨厌作业。你会怎么办?
A:为他规划好时间,准备好材料,端来一盘巧克力饼干…… B:请邻居家的化学家大叔过来给孩子讲讲诗情画意的元素周期表。 C: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 如果你因为爱孩子或是为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而选择了A或者B,著名作家兼老师杰西卡女士会告诉你:“你错了,你是希望孩子现在高高兴兴,不担心也不焦虑,还是希望一年后,他成功克服了那一点点焦虑和恐惧,能力变得更强一点呢?”
不久前,杰西卡发现她的教育方式好像出了点问题,她在中学里教的孩子们也好像出了点问题。孩子们面对挑战时畏畏缩缩,也没有过去那么爱学习了。家长们对成绩下降耿耿于怀,所有人都不高兴。
问题出在了家长的教育方式上。
心理学家温迪做过一个实验:她先记录了许多组妈妈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之后把妈妈们分为“控制型(妈妈对孩子什么都管)”和“自主支持型(妈妈让孩子自己在一边玩)”两类,然后再把孩子们单独放在房间里,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控制型妈妈的孩子在遇到难以完成的任务时会选择放弃,而自主支持型妈妈的孩子则没有放弃。
“如果父母是控制型,孩子们会无法独立分析思考任务,但如果父母是自主支持型,即使孩子们沮丧失望了,他们也不会放弃任务。这些孩子们即使感到任务棘手,仍能转变思路,沉浸于任务。他们对外界指导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做事有条理,并过好自己的生活。”
“让孩子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这句话再浅显不过了,可执行起来却很困难。杰西卡遇到过许多眼泪汪汪的父母向她倾诉:儿子16岁了,连书包都不会整理;女儿18岁了,还不会处理争端。“我们总想着自己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杰西卡说,“可他们一转眼就已经17岁了。”
图片选自《儿童好品德》 那么一名好心想让孩子失败(以帮助孩子成功)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杰西卡给父母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主动帮孩子一把,是因为这感觉很棒”,杰西卡说。 杰西卡承认,尽管她努力尝试,她自己也还是经常犯错。一天早上,她发现儿子把家庭作业落在桌子上忘拿了,尽管她要顺路去学校,但她还是决定不把作业给儿子送过去。她决意要让儿子变得更加独立,做事更有条理。她把这个问题放在脸书上讨论,一个朋友留言:“要是你丈夫落下了手机,你会给他带过去吗?”
“我带的是儿子,又不是老公。”
帮儿子一把,会让杰西卡感觉自己尽到了母亲的责任,但这并不能帮她儿子解决丢三落四的毛病。要获得长期的教育效果就意味着把作业放在原地,让儿子、让自己都受点罪。
最后的结果是,老师给儿子留了额外的作业,还给他提供了一些未来如何记住带作业的技巧。这些技巧确实很管用。
你是否曾因为孩子打扫得乱七八糟,就从他手中一把抢过抹布自己上?
有一个育儿的小秘密:孩子能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多,而这一点得靠父母自己体会。即使你不给奖金,孩子也会去洗碗、打扫房间。不过在那之前,你得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更脏乱的厨房,一堆未分类的衣物,和被衣服塞得满满的抽屉。别担心,等到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那一刻,你就可以松口气了。
杰西卡还举了个例子。一个孩子在重点学校疲于学习,数年来,他妈妈一直替他处理外界的干扰,替他和老师打交道,督促他学习。当然,他妈妈本来也可以选择让儿子上不太好的公立学校。
终于,他妈妈受够了,带着儿子来到学校,告诉他:妈妈不会再替你干活,不会再想让你留在重点学校了。她儿子震惊了,开始加倍努力,遇到问题开始向老师倾诉,也开始完成更多的家庭作业了,而这些都没有依靠他妈妈。尽管他从未成为班上的尖子生,但那也无关紧要了,不是吗? 我们总喜欢夸孩子,称之为20世纪80年代“自尊运动”的遗产。但夸奖孩子聪明而非努力,会让孩子陷入“思维定势”,即孩子会逃避挑战。 “思维定势”是斯坦福大学学者卡罗尔 德伟克提出来的,他曾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者让两组五年级学生做了一套很简单的测试题,然后告诉第一组学生,他们都做对了,因为他们很聪明,再告诉第二组学生,他们都做对了,因为他们很努力。之后他们让两组学生又做了一套更难的测试题,测试的难度远超过他们的水平。结果发现,“聪明”的孩子都不喜欢这套题,不想再做了。“努力”的孩子则认为他们应该更加努力,愿意再尝试一遍。接下来研究者让孩子们做了第三套题,这又是一套很简单的题。“聪明”的孩子绞尽脑汁,却表现得比第一次差(第一次和第三次难度相当);“努力”的孩子表现得则比第一次好,超过了那批“聪明”的孩子。
图片选自《儿童好品德》 而接下来才是更可怕的部分:研究者告诉这些孩子们,他们会在另一个学校做同样的测试,让这些孩子们给那个学校的学生寄一张纸条,上面写上自己的分数。有40%的“聪明”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撒谎了,而只有10% 的“努力”孩子撒谎。
杰西卡在自己班上也看到了“思维定势”带来的后果。“相比尖子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那些被过分夸赞聪明的孩子只付出最少的努力。他们从不去做有挑战性的额外功课,不愿意冒风险表达任何可能错误的观点。“
德伟克的建议很简单:夸奖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杰西卡又补充了一条:让孩子去了解你的经历。如果他们看到你失败过,又站起来过,就会知道,一次任务失败,不等于一个人失败。 我们总有各种理由让孩子报名运动项目。我们想让孩子们四处奔跑,呼吸新鲜空气,想让他们学会成为团队的一份子,也想让他们玩得开心。但一旦孩子展现出了天赋,很多父母就突然变得疯狂了。开始对自己从没玩过的运动指手画脚,开始用自己都反感的尖锐声音质询教练,想让其他父母和教练哑口无言。
布朗和米勒是倡导“积极指导”的两名教练,他们问大学生运动员:“小时候以及高中运动时最糟糕的记忆是什么?”
大多回答都是和父母开车一起回家的路上。
父母总是给太多建议,给太少支持。杰西卡建议,如果你去看比赛,你要像爷爷奶奶那样加油鼓劲,而不是像一个父母。孩子们希望爷爷奶奶来看比赛,是因为他们会不看结果,无条件支持你。
爷爷奶奶从不批评教练的策略或是裁判的吹哨。即使看到了场上的尴尬瞬间,爷爷奶奶也会支持他们的孙子孙女们,而不会有莫名的居心或行动。
总而言之,为了孩子长远发展着想,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信任,鼓励孩子付出更多努力,让孩子自由成长。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