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缘起外冈”画家介绍——蔡天雄

 zdjphoto 2018-09-22

蔡天雄,1944年生江苏无锡人。擅长中国画。1960年至1966年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78年至198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国画专业学习。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画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蔡天雄山水画集》。作品《硕果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幽谷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松壑鸣泉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昂藏飞动的生命节奏——记蔡天雄先生的山水画

 汪涤(2004年写)

 

      初次与蔡天雄先生相识的人,总是对他的年龄有些猜不透。利落的身材,面容清秀,衣着得体而不拘谨,一副精致的轻金属眼镜透出儒雅的气质,广博新颖的见识、活跃的思维展现出他充沛的精力。这时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他看年轻十岁左右,而他总是爽朗地一笑,随后风趣地指着鬓间露出的几许华发,好像在证明自己早已是过五望六之人了。他不是个刻意掩饰自己的年龄的人,但是其生动活泼的仪表、轻松自如的谈吐却难以掩饰心态的年轻。

      蔡天雄年轻的心态同他一直和青年人打交道有关,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就基本上一直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和教学。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上海专业国画教育的重镇,聚集着许多爱好和研究国画的教师、学生。蔡天雄的一些老师早年曾是海派的名家,具有广博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传统功底,特别是他们高尚、豁达的人格对蔡天雄精神世界的养成和提升有直接的影响。而蔡天雄的一些学生毕业后进入著名高等艺术院校深造,或者到海外发展,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有不小的成就,为蔡天雄保持日久弥新的视野、开阔的胸襟提供了客观条件。蔡天雄是一个忘年之人,和老画家可以倾心神交,和同辈可以互相鼓励,和学生们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架子,如同一个年长的朋友,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在这一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中蔡天雄的思维永远是活泼的,传统和创新在他那里从来不是一对对立的名词,而是一对可以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名词。如同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亲和力一样,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他也很自然处于承上启下、左右通达的位置,具有一种良好的兼容性。

蔡天雄老师与工艺美校78级部分同学合影

 蔡天雄老师与工艺美校78级部分同学合影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蔡天雄就在上海画坛声誉鹊起了,当时中国绘画界和中国文化界一样,都有一种求新思变的要求。结合西方手法和创作观念进入中国画一时成为了潮流,更有激进者在85年艺术新潮运动还提出了中国画危机论乃至中国画取消论的观点。在各种关于中国画理论和思潮的碰撞中,蔡天雄持以一种宽容但清醒的态度,他一方面认识到中国画必须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中国画自身特色和优势为代价。他经常外出写生采风,悟对大自然的气象万千,有感而发,勾画了大量的速写草图。因而他的作品构图往往出其不意而又新鲜生动,景物形状多姿多彩而又生意盎然,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和套路,具有现代绘画的结构性张力。在中国画固有特色方面,他主要发挥并改进了传统的泼墨点染手法。他喜欢先让墨色自由渗化,然后再依势象形,利用墨块进行生发,用笔更是灵动,线条极其自由地穿插在墨块和空白之间,起到了沟通和过渡的作用。作品中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意的粗实轻重都那么变化离奇,而又那么合情合理。蔡天雄喜欢选择黄山、桂林、江南水乡等水气淋漓、景物秀丽的地方作为表现对象。他能把构图的新意和笔墨的灵动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表现了清新、明快的画面形象,体现了钟灵毓秀的自然境界,也把个人磊落的风神、跳跃的情思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蔡天雄《山水》

蔡天雄《山水》


        九十年代初开始蔡天雄的山水画逐渐从写生中脱出来,追求诗意的想象境界。在《明月》、《泊舟》、《柳溪》等小品中,他不仅表现物象的外在状貌,而且更加关注物象内在的抒情性特征。他画溪边的一丛柳树,树身呈现倾斜摇曳的姿态、柳条穿插疏密有致,富于主观化的情趣。此外远处几只水鸟在排列上也和这些柳树的走向相呼应,还有画面下方的一叶孤舟的点缀,都很好地表现了画家在题跋中所引用的“野水无人舟自横”式的动人情韵。《明月》中画家以留白的手法表现明月,并且巧妙地运用中景中的松树进行局部遮挡,呈现出一种朦胧恍惚之美。前景中小路和茅屋的墙壁也是留白的,包围在幽冷的墨绿色中,体现了寂静空灵的意境,可谓是王维“明月松间照”诗意的幻化。中国古典诗歌幽远迷离的兴象风神在诸如水晕、渗化和色墨相交等现代绘画技巧面前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蔡天雄《山水》


        古人评诗讲“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蔡天雄的画也达到了这种“圆美流转”的境界。不过蔡天雄并没有满足于“弹丸”般流利的小品风格,而试图在作品的深度、广度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蔡天雄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系统研究了宋元以来山水画大家的笔墨和造型语言,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吸收消化,作品很快就有了新的面貌。由于他用笔一贯秀润细腻,故而对传统山水中繁密一路颇有灵犀,于是乎王蒙的长松落落,石涛、髡残的密集苔点以及山石的复杂勾皴纷纷进入其画面。《山居》、《松阴》等作品一改以往疏朗开阔的构图,画面布置得很满,密布着各种细小的松针、苔点和皴笔,只在溪流和云气处才有一些空隙。古代大师主要依靠干湿浓淡不同的皴笔勾线来构建画面,而蔡天雄则是在大块面墨色渲染的基础上再布上细密的线条的,这种背景上的一致性,增强画面的整体感和现代意蕴。笔法和墨法处在画面前后不同的两个层次,处理得不好容易僵硬、脱节,而蔡天雄依靠其灵活的笔调制造了一种节奏上的跳跃感,这种跃动与墨晕的流淌相混合,具有浑然天成的意趣。

蔡天雄《山水》

       

       很难想象,以尖锐、细小之笔如何构成山水的大幅巨构,小与大似乎会形成必然的矛盾。蔡天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太湖风景长卷系列中,在画面中贯穿多条连绵起伏的曲线,强调了山势的节奏感与运动感,形成了视觉上的连贯性。此外在湖水的处理上,有意使之整体上略带倾斜,而不是水平表现,即使是天边飘忽不定的流云也和湖水的波纹一样有节奏地向波动的山川倾斜运动,这都大大加强画面的动势,从而营造了神采飞扬、气势宏大的画面效果。

       在浸淫传统多年之后,蔡天雄又有再次从围城中杀出的迹象。近年来蔡天雄的游历日广,每年都要几次越洋穿梭于太平洋两岸,在飞机上体验天与地、大气和海洋之间永不停息的对话。他的心境越发开阔,逐渐摆脱了具体的物象和细限制性的空间环境,进入一个自由呼吸、上下翱翔的逍遥世界。《幽谷图》、《巴山夜色》、《峰峦烟霭》等在丘壑运营上与其说来自传统或是具体景观,不如说来自于画家历经万水千山后内心丰富的心象。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山川的一个片断,加以放大和变形,突出了山势奔腾不绝、风起云涌的恢宏场面。在具体的造型上,画家把传统的“个”字叶片以及苔点符号化,将之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画面上,制造出一种细密精致的效果。符号之间的空隙、疏密关系以及渲染上的留白处理,都为繁密的画面注入了灵动、舒展的部分。疏与密、繁与简、浓与淡之间对比强烈又流动自然,使得画面有着宇宙洪荒、大气奔流的畅快感。传统的符号、语言经过现代空间的整合,具有了抽象的美和跃动的生命力。

蔡天雄《山水》


       看到蔡天雄作画过程的朋友,一定会为他的旺盛创作力而钦佩。他画画时全神贯注、手中的小笔快速、接连不断地勾描着松针、细草和苔点,铺绘着一块块体面结构,所到之处或勾或皴全是随心所欲。其离披点划如迅雷不及掩耳应声而下,大有吴道子一日画尽嘉陵江三百里的气势,而繁密工整的程度又接近三月才成的李思训。古代正统文人画家一般以“十日一山、五日一水”来追求笔墨的苍老、浑厚。他们在干渴中求润泽,在平淡中求天真,体现了士大夫阶层老成持重、消极避世的文化心态。蔡天雄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活泼的社会中,周边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想赋予了他持续不断的热情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因而他的山水画没有幽怨、枯寂的成分,而是充满了豁达、睿智和自信的气质。正是由于这种气质,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他能够以清新、活泼的风格打破传统文化对人的压抑,贴近普通人的渴望自由心理,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也正是由于这种气质,在九十年代全面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它贴近了现代工商业人士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喜欢变化的蔡天雄似乎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他几十年不变地住在陕西路、南京路路口的一套公寓里。恋旧也好、图交通方便也好都不能完全解释其中的原因。他自己说,住在那里的最大快感就是画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以走下去到恒隆、中信、梅龙镇等几个大商场里感受一下时尚的气息。蔡天雄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的漫游者,总是喜欢贴近热闹,又能够及时回来,而此时漫游的体验已经融汇成他画面中新的节奏了。

蔡天雄《山居图》




缘起外冈:绘画专业师友沙龙

开幕时间:20181012日   15:00

展览时间:20181012日至1031

展览地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展厅(漕溪北路502号)

主办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策展人:汪涤、胡林峰

参展艺术家:

蔡天雄  许韵高  汪凯民  林凡

万芾      乐融     李明晓  何曦

余志毅  邵伟     胡绪雯  金以文

林乐平  贾少卿  胡林峰(特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