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秋风起,桂花飘香;天微凉,秋虫呢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中秋节,又称月夕、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 一钩新月,孕育着希望;一轮圆月,象征着团圆。月,是美好的象征,也是浪漫的象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属于苏轼的豪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属于李白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属于杜甫的感慨。 从古至今,月亮的美感染了多少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 中秋的月亮,比往日更亮更圆,正如徐有贞诗言: 《中秋月》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 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 常见中秋月。 现代人的生活忙忙碌碌,为六便士奔波疾走,抬头赏月成为一种奢侈。 皎洁的月光下,“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人们似乎比平日更多一丝浪漫情怀。 皎洁的月亮,给人们带来多少遐思。正是那一轮明月,抚慰了游子的乡愁,嫠妇的思念。 月色如水,轻柔,让人忍不住,邀月共饮一杯酒。 中秋·食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作为农业大国的我们,传统节日从来都是和吃食联系在一起,在味蕾上传递着我们的文化。除夕包饺子,端午有粽子,中秋自然少不了美味的月饼。 月饼的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故事与朱元璋有关。 元末,为反抗残酷统治,朱元璋联合各路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命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再送到各个起义军手中。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为纪念此事,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在中秋节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成为中秋节馈赠的佳品。 在岁月的变迁中,月饼普及广泛,成为久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也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而月饼的口味也随着地域、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现代,月饼有了更丰富的种类:法式月饼、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果蔬月饼……花样层出不穷,将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月饼这一传统糕点,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中秋·传说 寂静夜晚,天空中那抹光亮,对人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人们为此想象出了无数美好的传说。 中秋的传说故事又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秘浪漫的气氛。 当我们仰望天空,月亮上影影绰绰,人们想象着月亮上面有广寒宫,有高大的桂树,似乎还有嫦娥舞动,玉兔捣药、吴刚折桂。 如今中秋又至,你是否想起曾和家人相依着看月亮,吃着可口的月饼,嗅着那淡淡的桂花香,听着美妙的传说故事的日子。 如今中秋又至,你是否结束劳累,赶在回去团圆的路上?或许你尚未归家,仍在为美好生活而打拼。 无论团圆与否,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心之所至,爱之所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