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仁月饼忆童年

 哈哈乐2955 2018-09-23


五仁月饼忆童年


作者:十里荷香


 


又是一年中秋到。踏着圆圆的月亮洒下的银灰色光辉,我来到不远处的超市。晚上来超市买月饼的人熙熙攘攘,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有莲蓉的、蛋黄的、枣泥的、豆沙的、火腿的,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等等,琳琅满目,难以数清。我在货架的一个边角前驻足,眼睛突然一亮:“啊,五仁月饼!”它是我最爱吃的月饼,它寄托着我童年的情思。

在我童年的记忆,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的季节,是农村收获的季节。过了秋分,大人们就要抢收抢种,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野里掰玉米、刨花生、割黄豆、刨地瓜等,把各种农作物的果实都抢收回家,还要耕地种小麦。这是最忙的季节,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里,也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团圆节——中秋节。

我小时候,过了春节,最期盼的就是中秋节。因为只有中秋节吃月饼。自己整天数着指头一天天地盼,总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终于把八月十五盼来了。这天,母亲忙完地里的活,晚上回来给我们煮一锅玉米、地瓜、花生、芋头,再做几个家常小菜,也都是自己种的豆角、土豆、茄子、扁豆等,让孩子们品尝一年的丰收成果。在外地工作的父亲这天也赶回来与家人团聚。看着他把带回来的一斤月饼拿出来,我心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因为那时月饼是紧俏食品,凭票供应,父亲过节只供应1斤月饼。父亲带回的月饼用桑皮纸包着,上面放一张红纸压住,使纸捻子捆起来系着十字扣。




父亲敞开包装露出月饼时,我的两眼瞪得像灯泡,嘴里馋的流口水。1斤月饼就两个,父亲先拿一个去给爷爷奶奶,剩下一个我们一家6口人吃。父亲用刀把一个月饼均匀地切成六份,拿到父亲递到我手里的那一小块月饼,心里高兴得难以形容,看着月饼的切面五彩缤纷,有青红丝、冰糖、姜片、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粒儿等,透着无可忍受的诱惑,肚子里仿佛有条馋虫想往外爬。但却舍不得张开大口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先是用鼻子闻闻,再用舌头舔一舔,轻轻咬一小口,真好吃啊!体会了月饼的滋味,就用一块小纸把它包起来,装到口袋里,留着慢慢地舔着品尝。每年分得这6分之1的一小块月饼,我都是享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那时总觉得月饼太少了,根本不舍的吃满口,解不了馋。因此曾经发下宏愿,等自己长大了,挣了钱,多买些月饼,一次吃个够。



后来长大了,我外出工作了。第一个月发工资时,正赶上过中秋节。那时物质也丰富了,不用凭票供用了,我来到副食品门市部,一次买了6斤月饼,高高兴兴地提着回到家里,给全家人每人分了1斤。我打开自己的那一斤月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心想这回可以放开吃个够了。没想到吃了不到半斤,就再也不想吃了,嚼在嘴里的月饼,也不想往肚里咽了。母亲看见了,笑笑说,饥里吃着甜如蜜,饱里吃着蜜不甜。吃不下,就别硬吃了。硬吃下去,就吃伤了。

我看了看家里其他人,分得那一斤月饼都没吃多少。还抱怨我说,你买的月饼,不如父亲买的月饼好吃!这情这景,让我感慨颇多:物以稀为贵,好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这也让我对小时候吃月饼有了新的感悟,当时父亲买的月饼其实并不是好吃,而是物质匮乏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

由吃五仁月饼,我想通了人生的哲理,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让人感觉好的东西,都是稀罕的东西,只有稀罕的东西,才会格外珍重、珍惜。做人应该懂得这样的常识:苦涩的滋味需要狼吞虎咽,香甜的滋味就得慢慢品咂。这样,尝苦再多,就不会觉得太苦;品甜虽少,也会觉得很甜很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