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联趣话(142---144)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8-09-23
                                               
 
 
​一日一联趣话(142)

今天要去旧金山的唐人街观看街会,估计空闲的时间不太多,早上压缩掉习练太极拳的个把钟头,匆匆为北美蝶恋花诗社题写了一副对联,联文为:

                 恋花北美风飘蝶,逐艺汉唐云献诗

写毕甚觉惭愧,上联毫无创意,基本上就是把“北美蝶恋花诗社”仅仅替换了二个字就照搬上去,要这么撰联的话只要懂平仄即可大写特写了。虽然也玩了一点花样,但脱不尽俗气,也无意境可以寻觅,格调实在太低。但要重新构思,再重新掌墨,时间已来不及。再说,这种贺联,带有几分应酬的性质,博得诗社的人开心一乐,任务也就完成啦,又何必花费太多心思。平庸就平庸、肤浅就肤浅,老杜说不爱深红爱浅红,有一份情感表达也就是了。做人不能太过纠结,是吗?否则,有多少生命可以承接得了啊!

一日一联趣话(143)

昨天是旧金山唐人街新春花市街会的第二天,上午11点之前,游走街会的人尚不是很多。大约在中午一点之后,人潮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终于把几条大街全都挤满。

游人密度最大拥挤度最厉害的是都板街。

都板街是旧金山中国城(Chinatown)最多中国元素的中心街道,两边布满各种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工艺摆设、金银珠宝之类的商店。这些商店的特色是所有五颜六色、品种纷繁的商品摆满和悬挂到商店的里里外外。让每一个过往的游人都看的眼花缭乱。

街道中间搭设一列临时档位,供摆卖花木、过年贺岁文化用品、副食品以及糖果、水果等。大体和国内的花市差不多,但规模便无法相比,毕竟供应商的数量十分有限。

说起来,现在在各国城市地区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唐人街。唐人街的形成,是与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方能更好生存的客观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唐人街就是华侨历史的一种缩影。

旧金山唐人街在海外所有中国城中规模最大。在长宽约1公里的地方,分布着16条街口。唐人街入口有一座中国式牌楼,绿瓦盖顶,上有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进入唐人街,才发现只有这里才有别具一格的中英文路牌、商店招牌。而横挂在街道上空的大红灯笼以及标示社区活动的中英文横幅,令人看得眼花凌乱、目不暇接。在唐人街游逛的九成以上都是中国人。所以都讲中国话,粤语是主要的通用语言。

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前后。当时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再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

在都板街逛完所有的花档、食品档、贺岁用品档,领导说这里的花太贵(金桔在Costco每盆18元在这里要30多美金),没买花(家里买的花已摆满所有可以摆放的位置了)便买了一大堆副食品。接着又去相隔一个街口的士德顿街,那条街上尽是杂货店、鱼店、肉店、鸡鸭店﹑菜店、餐馆、熟食店。那些蔬菜店家把货物搬到门外的人行道上卖,据说只有中国人才会这么做,好在这里没有城管。

唐人街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国特色,保持着传统中华文化,据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国庆节、中秋节等等,唐人街就摆街会,有舞龙、舞狮、粤曲表演、游戏抽奖等等娱乐活动,然后就有十来万人涌向唐人街。如果从空中俯瞰唐人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那场面绝对十分壮观!

    回来后,先撰写了一副联文:

                    沾袖飘香黄土味,摩肩融醉故乡情

     之后便想也留一首诗以记之,乃将此联作为颌联而凑韵曰:

灯笼悦目几街横,搅动人心弦乐鸣。
沾袖飘香黄土味,摩肩融醉故乡情。
千花贺岁应时发,万绿迎春逐日生。
西岸于今多俊杰,频将汉韵壮潮声。

     尽管也是凑韵而成,毕竟还有真情实景,虽然寻味的空间不大,但总算比老干体好一点吧,大家同意不?


一日一联趣话(144)

经常浏览过本人吟作的诗友可以发现,梦字在我诗句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有人说或许与本人的笔名“梦欣”有关。说有关也行。

其实当初取此笔名是另有一段缘由。至于这缘由吗,留待日后写自传时再披露好了。说明白了,那其实与“梦”毫无牵扯,用时下的话来说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用上了这笔名之后,便也喜欢用这“梦”字。

这有三种情形。一种是正常必须用的。比如“中国梦”,从上到下都入梦了,你不跟着梦就不行。不梦便有妄议之嫌疑。是以,人说梦,你也得说梦。

第二种是假借着用的。比如现实中的某些国情,个人生活中的某些遭遇,直说便会招惹某些人的反感乃至仇视,把它放到梦里去,便可减少一些口诛笔伐的麻烦。

第三种是“拉郎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意象或辞句,再怎么搔首咬笔都整不出一个可以蒙混自己过关的句子来,便把“梦”字派发出场,有时也会有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今天这副对联,便是拉“梦”配出来的。

起因是有一次读到唐人牟融一首《秋夜醉归有感而赋》,内有“多少客怀消不得,临风搔首浩漫漫”之句,觉得“多少客怀消不得”这一句子特好,很多时候都体验过这种心绪。于是便在本子上抄录下来,以便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上。

    可是有几次想用却未能找到合适的句子。一次曾整出“人有客怀消不得,我于外域惯为家”,觉得意境还可以,对得也挺工整的,但拿别人的愁思垫底抬高自己,总觉得有点不够厚道。那么就把“客怀”还给自己好了,于是改为“曾有客怀消不得,今于外域惯为家”。只说自己了,好坏与别人无关。但一寻思,觉得“惯为家”口气太大了。你才在国外生活这一点儿日子,怎么可以这么说。这句子留着二十年后再说未迟。既然没有再合适的,就该“梦”字出场了,于是有了今日之联,用于回答广州的朋友问为何还不回来的问题比较合适:
   
                    正有客怀消未了,欣逢美境梦初生

    可是如果有诗友问“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高适诗句)又该如何回答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