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手的战略

 曹雪南 2018-09-23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战略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去年8月下旬我开始挑战「连续日更100天」,今年元旦我又开始挑战「连续日更365天」,到昨天为止,正好是265天。我在今日的会员语音中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日更」的经验。


此外,我也希望听到今日语音的会员朋友们能尝试在2018年余下的100天挑战连续日更写作。



高手的战略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奇点不奇(ID:zenglin776)

作者:奇点不奇


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01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1)

 

截止到1911年12月,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到达南极点。

 

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

 

结果是这样的,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获得一切的荣誉,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但是晚了一个多月,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


(2)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你不光要到南极点,你还要活着回去。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

 

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他们没有获得荣誉。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因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而且全军覆没,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

 

首先,去南极探险,不光是需要人,还需要物资,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他们是三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

 

一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刚好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会犯很多错。所以,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事实上,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尽快天转晴,尽快能够前进。

 

事后总结,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迹。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他的回答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3)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相比而言,马更强壮,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但马不够耐寒,走到半路都冻死了,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

 

第二,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他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第三,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既节约燃料,又省时间。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而且还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


02 

通盘无妙手


「通盘无妙手」是一个下棋的术语,原话叫做「善弈者通盘无妙手」——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为什么是这样呢?


(1)下棋的「通盘无妙手」

 

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就是从不追求「妙手」。

 

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俗称「半目胜」。


通常,一局棋下来,总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稳操胜券。也就是说,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足够赢了。


李昌镐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只追求51%的胜率,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所谓的「妙手」,虽然看起来很酷,赢的很漂亮,但存在一个问题——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谓「大胜之后,必有大败;大明之后,必有大暗」。而且,「妙手」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一旦「灵感」枯竭,难免手足无措。正如守卫一座城池,只靠「奇兵」是不行的,终归要有深沟、高垒的防护。

 

而与之相比,「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体现的是不同于「妙手」的另一种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善弈者通盘无妙手」。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其实风险很大,失误率高,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不去那里就好了。这类人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提前防范危险,消除隐患,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2)台球的「通盘无妙手」

 

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应该知道,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数,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而且只要球进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就换对方上场击球。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

 

所以,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所以在打球的时候,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于是纵观斯诺克的历史,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

 

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击球特别准,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挖坑」,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打得别人没办法,所以也能夺得冠军。

 

而另一类球手是,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非常精彩的击球,但他经常不知不觉、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

 

不过,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但下滑也会很快,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3)守门员的「通盘无妙手」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场上,守门员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外行看守门员的水平,往往会在意那些特别精彩的扑救,比如飞身一跃把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扑出去,这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懂业务的人评价一个守门员,其实是看TA是否能把问题化于无形。

 

比如历史上一些伟大的足球守门员,其实都是后防线的指挥家。TA会观察对手的进攻路线和模式,然后帮助整条后卫线做好整体规划,把很多问题消解在无形中。所以,你在场上不会看到他们经常有超水平发挥的精彩扑救,主要是因为他们早就杜绝了隐患,把对方有威胁的射门化解在了无形中。这才是一个足球守门员的高境界。


(4)医者的「通盘无妙手」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这两句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

 

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确是最大的啊。」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03 

结硬寨,打呆仗


(1)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人生涯,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第二阶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 13 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第三阶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

 

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呢,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


(2)


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实恰恰相反,在他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总想跟湘军野战,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就算太平军再能打,碰到这种路数,也是毫无办法。

 

只要一有时间,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断草断粮,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

 

就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湘军每打一个城市,都不是用一天两天,而是用一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 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结硬寨,打呆仗。


(3)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曾国藩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孙子兵法》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美团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

 

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道理都一样,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个突发性地、奇迹般地胜利。很多时候,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时机来临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04 

结语


最后,我希望能和你一起,记住这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无论外界环境优劣、不管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进步一点,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林肯有句话说得好:我走的慢,但我绝不退后。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奇点不奇」(ID:zenglin776)。宇宙有奇点,人也有奇点

封面图 by Paul Olek


本周末的会员语音


我把写作视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而写作给我回报甚多,不仅带来内心的平静,写作的衍生收入也足以支付我的生活所需。回顾过去几年的写作经历,开始「日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本周日的会员语音,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我「日更」的经验和感悟,希望对你有启发。


为什么普通人也可以日更?为何日更比周更容易?怎样开展日更?本周日的会员语音「如何日更写作?」一并揭秘。


今天你做了什么改变


你是否经常立flag但总是半途而废?你是否经常想完成多个目标却最后一事无成?你是否会经常浪费很多碎片化时间在没有价值的小事上?你是否很辛苦但却缺少预期回报?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头痛事,都与「目标管理」密切相关。下面是有关上期语音「目标管理秘籍」的精选会员反馈:


@会员  贺书霞

听了二遍,思路很清晰。要管理目标,前提是要先有一个目标,我有自己的目标。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被其它事情干扰。辉哥提到okr,如何定目标和聚焦于目标。在实践中发现,越是自己重视的,越是需要专注和集中精力,越是需要集中精力,人就越容易拖延。回首这一年,想法很多,实现的不多。惭愧。


@会员  Hannah

本期语音来的恰是时候!前几天听到部门一位前辈的案例分享,在制作很精美的ppt里第一次看到了OKR的概念,这位前辈还利用这套理论简单的把自己的工作分配将给大家听,顿时就对OKR产生浓厚兴趣。结果今天听到语音就听到了张辉老师比较详细和生动的讲解,觉得非常有用,而且较于其他管理方式同觉得这种方法更适合兴趣大于一切的自己(或同龄人hh)接下来会将OKR的管理方法先适用于自我管理上,看看怎么会更有效,感谢分享!期待下周!


@会员  安小琪

我今年29岁,211大学毕业5年,在五线城市过着安逸平淡的生活,每天在朋友圈看着昔日的同学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或者是北京、上海、深圳过着我一辈子也不会过上的五彩生活,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曾经的我们都是一个教室上课,如今为何如此差距。今天听了辉哥的语音,我突然觉得我从来没有真正的目标,没有一个坚持到底的目标,看了文章说跑步对身体特别好,我就设定目标,要每天坚持跑步,跑了三天发现跑步好累啊,每天跑好难,就给自己设定每周3天,如此坚持了两个月,后来还是不了了之;说看书好,我就去网上买好多本书,要每天都看,坚持个三五天,又不看了。总有各种诱惑和欲望不断地吸引着我,使我不断远离原本美好的目标。

今天语音里提到要探索自己的根本需求,你想成为谁?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想成为谁,看的书少,身边接触的少,不知道什么样是我的理想型,我突然觉得好悲哀啊,我的脑子里对自己一点愿景都没有。提到要探索自己的根本优势,还是一片空白,好像没有什么事我会轻松做的比他人好,在读在职研究生最难的时候会读改变自己的文章听听语音缓解压力,至于说的最快乐我感觉现在的生活平淡如水,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快乐,是不是我麻木了。

辉哥拿自身作家和投资专家作为例子,让我觉得这才是人生啊,这才是真正的活着啊,我在干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刷着手机,吃吃喝喝,混吃等死么?我渴望改变自己,我想让生活充满激情,我渴望激情,渴望新鲜事物,我今年2月加入改变自己的会员,但是根本不会每周好好听语音,真的去行动起来改变自己,今天是我第一次写反馈,我想是目标两个字感动了我,是《小王子》的大海广阔无边打动了我,生活应该有无数种可能,我不要最无聊的那样,就从坚持每周认真听语音、认真做笔记,坚持每周都写反馈开始,我要改变自己。感谢辉哥的语音和改变自己公号,谢谢你们让我在今天看到这个堕落但还不甘心而且准备重新开始的自己!


现在就加入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