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中医,不可不知“正气”的重要性

 文文ap25 2018-09-23

 2009年4月的一天,门诊来了这样一位患者:翁某某,男,46岁,宁波本地人。大约半年前因肝脓疡(细菌性)住院治疗,手术后放置引流管,因每日引流液大量流出不见减少,导致引流管难以拔除。引流处切口反复感染,虽然使用了多种抗菌素大剂量治疗,也曾几次切除引流口周边腐肉,但切口越切越大,却不见新肉长出而久久不能收口。时已半年,多次住我院外科治疗(目前仍在住院)。外科医生已无更好的办法,委婉同意病人自己可以找中医试试。诊时见病人身体极度消瘦,面色暗黄,腹部引流管流出的引流液色黄、浓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患者在我面前连连叹气说:如此度日,生不如死,何时到头?


        细菌性肝脓疡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肝脏化脓性病变,常规治疗是抗生素+经皮穿刺引流。即在全身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对于单个较大的肝脓肿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吸脓,尽可能吸尽脓液后注入抗生素至脓腔内,可以隔数日反复穿刺吸脓,也可置管引流脓液,同时冲洗脓腔并注入抗生素,待脓肿缩小,无脓液引出后再拔出引流管。本例患者经过如此之久仍未能痊愈,确实病情特殊。


        从中医学理解,肝脓疡的病机是热毒瘀滞,肝络壅阻,酿脓成痈所致。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通瘀排脓为主。一般处方是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以促进炎症吸收。从症状看,引流液色黄、浓稠、量多,反映炎症未消,热毒仍盛。但从病程分析,“久病必虚”,面黄体瘦,已呈虚象,应属于“正虚邪恋”的状态。经过再三思考辨证,决定以肝胆湿热、气虚血瘀论治。治以清利湿热、益气扶正、解毒排脓之法,用药大概如下:柴胡、黄芩、半夏、红藤、生米仁、赤小豆、皂角刺、枳壳、赤芍、忍冬藤、败酱草、白鲜皮、生黄芪、穿山甲、甘草等。总共治疗了将近半年时间,期间中药配伍根据具体情况随症加减。其中,生黄芪的剂量从30克开始,逐渐加量到90克。经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一月后即出院,来我门诊继续治疗。引流液逐渐减少、切口周边的皮肉颜色也渐渐转红,直至拔除引流管,完全收口痊愈。半年后患者体重增加、面色红润,正常上班。他说真没想到中医中药有这么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对于疾病的认识,西医思维侧重于从“”入手,强调“邪气”的致病作用。治病的手段,大多以“祛邪”为主,如手术、抗菌、抗病毒、化疗等等。而中医思维则侧重于从“”入手,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以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邪气能够侵犯致病,则必定是正气相对虚弱的缘故。因此,中医特别强调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所以,中医治疗讲究“扶正祛邪”,重视扶助正气,充分调动机体内部的积极性,以驱除病魔。


        这里有必要对扶正祛邪中的“正气”做进一步的说明。正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凡中医诊疗,听医者解释病机,必定会讲到“正气”一词。但如追问“正气”到底是什么,则医者往往不能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我理解“正气”,它既指人体的能力,包括抗病能力、康复能力等;也是指人体的能量,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血液等机能活动。正气,既可以采撷天地精华、进食服药而得到补益,也可因行为不当、情志内伤、病邪侵袭而损耗。而且,中医理论对“正气”的概念界定其实很完整,还认为正气的运行是循一定的经络气道。若气逆或气滞,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疾病的发生和转化,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若正气不衰,则机体抵御病邪和驱除病邪的能力就会提高,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所以,在治疗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时,用上扶助正气的药会明显提高疗效。本例病案就是如此,试想,若没有生黄芪的扶正作用,一味按照西医的思路,“清利湿热、解毒排脓”以驱邪,疗效定与西医相差无几。


        黄芪是补气要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除了人们熟知的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功效外,其难能可贵之处是还能托毒敛疮生肌。就本案来说,没有黄芪的益气托毒生肌作用,想必引流液如溪水长流,切口也很难长好了。需要区别的是:补气用炙黄芪,托毒生肌用生黄芪。从药理研究来看,黄芪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代谢、改善心脏功能、保肝降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有人会说,既然黄芪效果这么好,为什么开始却没有加大剂量呢?因为黄芪毕竟性偏温,假如早期热毒邪气较盛,用大剂量黄芪有反致助邪敛邪的可能(俗话说补了邪气),必待邪气渐衰,方能渐渐加强扶正的力度。扶正与祛邪孰轻孰重?如何扶正?均需医者细细斟酌。


 黄芪 


    扶助正气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益五脏等等,均须辨证论治。



        又如2004年9月,治疗一例34岁女性患者,月经紊乱、前后无定期已有一年。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胎盘残留钙化。曾在其他医院服用活血为主中药二个月无效。诊时正值月经少量,淋漓不净。本人以调补脾肾法为主,处方以女贞子、旱莲草组成的二至丸加味。二至丸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并非活血之药。一周后复诊,诉服一剂药后即排除大量污秽之物,经血随即干净。再予B超复查:宫内已无残留之物。未活血而瘀尽去,真是神奇,再次证明扶正即为驱邪也! 而从养生保健角度考量,养生必养正,养正即养生,不可不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